李瑞0813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幼儿园张开音乐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体会音乐的魅力,进而建立整体的艺术修养。通过对音乐的启蒙学习,可以调节小朋友们的情绪,给予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每个孩子的拥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提升音乐教育整体品质,如何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孩子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都能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是我们面里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依据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属于启蒙阶段的音乐教育,教师应当依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多选取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开展音乐教学,使幼儿在音乐旋律的伴奏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游戏活动中学习音乐。同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音乐游戏活动,如小班的孩子刚接触音乐,对音乐是什么尚无概念,喜欢简单明快的节奏和旋律,教师可以设计生动活泼的音乐游戏活动,如学习儿歌《走路》时,歌词的内容为:“小白兔走路跳跳跳,小鸭子走路摇摇摇,小乌龟走路爬爬爬,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教师可以让幼儿边唱边模仿这几种动物走路的方式,之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么走路的,并模仿出来。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并主动发言和表演,在学会了儿歌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生活常识。再如,教学中班儿歌《尾巴歌》时,歌词为: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鸭子尾巴扁,公鸡尾巴弯,松鼠尾巴好像一把伞。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好像一把扇?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孔雀尾巴好像一把扇。 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活动使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尾巴的形状,使他们在欢乐的游戏活动中了解这首儿歌的结构,记忆音乐的旋律,并为接下来的儿歌创编活动做好准备。二、精心选取音乐教材开展有效的幼儿音乐教学,非常重要的一步是选准音乐教材,即音乐教材既要有教育意义,又要具有趣味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园的教材中虽然选入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但是并不是每一首歌曲都适合幼儿的认知,有的歌曲太陈旧,有的歌词太复杂,有的歌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那么什么样的音乐教材是适合幼儿的呢?我认为,只要是内容健康且幼儿感兴趣的,能为他们带来愉快情感体验的歌曲就是适合的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除了课本上一些优秀经典的儿歌外,还可以加入一些幼儿熟悉的流行歌曲、影视剧插曲等,如《隐形的翅膀》《外婆的澎湖湾》等,这些歌曲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这些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进行适当的改编,变得更加朗朗上口、简单易学,以便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了解幼儿学习的难点,如符点音、顿音、音的跨度,以及唱歌时的感情,并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所以幼儿教师应该有的放矢地为孩子们选择歌曲,使他们成为“与时俱进”的人。三、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幼儿的鉴赏能力音乐欣赏是人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歌词的引导和教师的启迪,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我通常情况下会通过以下方式来引导幼儿欣赏音乐作品,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一)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幼儿了解音乐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一般是比较深刻的,在首次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一定应尽量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个过程应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想象活跃,情感上也有所触动。例如,在欣赏歌曲《啄木鸟》时,我要求幼儿闭目聆听音乐,并跟随教师有感情的配乐讲解,在脑中展现出一幕幕啄木鸟为果树治病,以及果树除虫后枝繁叶茂的美丽画面,使幼儿情不自禁地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深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二)通过动作演示更好地表现音乐如在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组乐曲时,我先提出要求,让孩子们只用动作,不许出声,听一至三遍音乐,之后我观察他们的反应,结果,有的孩子很快用动作表现出了乐曲中个别动物的动作。我抓住时机,鼓励幼儿随着乐曲中动物角色的变换,发挥想象,大胆地自编动作,使幼儿在边听边想边做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三)通过图画更好地展现音乐例如,在欣赏《嘀哩、嘀哩》这首曲子时,在孩子们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我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运用画笔在纸上把关于春天的种种美妙景物展现出来,从而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总而言之,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最主要的途径是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但是,我们教师不应该把对幼儿的音乐教育局限在课堂中,应当引入到课外,甚至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课堂之外的地方多为幼儿创设音乐学习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生活、学习、游戏、劳动中都有音乐的陪伴,进而使幼儿的身心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幼儿音乐素养培养是幼儿教学的宗旨之一,需要教师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不断改进,立足幼儿兴趣激发为抓手,精心组织幼儿学习活动,为幼儿构建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策略探究 音乐素养 幼儿教育 幼儿活波、思维敏捷,对新生事物感兴趣,要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去观察,去感悟,去获取新知识,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去激发起幼儿浓厚的兴趣,集中幼儿注意力,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具体活动中,愉快学习。笔者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对自己教学行为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认识到通过音乐创设平台,让幼儿心灵得到有效感悟,较好促进幼儿心智的发展,提高幼儿情感体验的能力,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一旦对某人、某事感兴趣,就会在较短的时间里,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去关注事物发展变化。因此,教师要把幼儿兴趣的激发放在首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去获知。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活波、好动,天真可爱,但是幼儿持久性较短,对兴趣维持时间不长,对事物变化的规律,挖掘、认识、理解的程度较低,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巧妙运用动、静相结合起来,将幼儿带入具体的情景中,让幼儿感觉到自己非常快乐地学习。因此,对幼儿在听、说、看、动、唱等实践活动中,通过音乐的方式去感受音乐,去理解音乐,最终幼儿能够鉴赏音乐。 适宜选择音乐,提升幼儿音乐鉴赏能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幼儿教材中所编排的都是立足于幼儿欣赏的角度,较好激发起幼儿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认真分析全班幼儿学生具体情况,弄清楚幼儿爱好、兴趣,在音乐方面幼儿具备了何种基础知识,以及能力状况,去选择音乐素材。在选择音乐时,力争做到幼儿的“接受性、接纳性,感受性”,通过幼儿对音乐的欣赏,吸引住幼儿,让幼儿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的节拍,音乐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激发起幼儿能够自己在音乐方面表现的欲望。 二、激发幼儿兴趣,发展幼儿思维 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得到强化,就能够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维,自己的双手、脚去跳跃,较好让幼儿的情感的到交融。因此,幼儿教师要创设好幼儿激发兴趣的情景,给幼儿一个较浓厚的氛围,让幼儿能够主动去展示自己,大胆想象,大胆创作,较好让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充分发挥好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主体性。笔者认为,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欣赏综合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幼儿的现象能力,较好地丰富幼儿的知识,较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识记知识的能力。 三、结合教育原则,培养幼儿素养 教师要在活动中,体现出幼儿活动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在音乐欣赏方面能够表达幼儿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让幼儿说出心中想说的,引导学生善于倾听,思维得到发展。 个体差异原则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立足幼儿个性特征,用教师的爱心去唤起幼儿对音乐的特别注意,对幼儿学生要一视同仁,防止教师只喜欢聪明伶俐的幼儿,这不是爱心的真实体现,不管个别幼儿在音乐方面的发展非常缓慢,有着较多的不好的习惯,作为教师要耐心去引导,让这些幼儿能够享受到其他幼儿同等的权利,切忌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全班幼儿,而是需要幼儿教师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速度等,多元化的成功在幼儿发展方面是应该提倡的。 发展的整体性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学的整体部分,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宗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能只注重幼儿某一个方面的教育,杜绝教师和家长一味追求幼儿某一个方面的发展;同时,教师及其幼儿家长要认识到幼儿教育与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不能同等去对待。对那些朝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认识,追求单科强化性训练,严重制约着幼儿个性的发展,不应该提倡,而且建议禁止。 特点选择方法 根据幼儿特征,对知识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比如游戏、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中,去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整个历程,充分发挥游戏式活动的价值。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游戏是最直接的方式,是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去学习,在玩耍中获取知识,教师在尊重幼儿现代教育观的前提下,组织幼儿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四、把握语言节奏,得感受与体验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组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手段之一,教师的语言要掌握好节奏,语调高低,立足激发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白教师的话语,是具有生命性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韵律与节奏,节拍、速度,乃至音乐的力度。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儿歌的同时,借助拍拍小手,连接脚的动作,让幼儿在节拍中感受与体念。 多种方式对幼儿语感训练 幼儿音乐的节奏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制约的,语言本身就蕴含着生动的节奏,内容丰富的含义,通过节奏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因此,音乐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作为幼儿处在年龄最低阶段,接触语言,生活在语言的环境中,对语言的节奏感吸引力较大,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从多层次的语言角度去朗读,一些借助音乐培养幼儿的音乐感。 借助体态,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由于幼儿敏感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音乐与动作巧妙结合起来,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所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体态、动作与音乐配合起来,加深对音乐的体验,通过幼儿的身体所带来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有效训练幼儿运动神经感受的反应和身体动作的协调。 总之,在提升幼儿音乐素养,需要幼儿教师在具体的幼儿音乐活动中,有效激发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大胆创新教法与幼儿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幼儿亲自参与到具体的活动,有效提升幼儿音乐欣赏与鉴赏,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得到真正实现,在开发正常智力与塑造完美人格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殊功效,全面提高幼儿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