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社会学与生活的论文选题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8

smithliu31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社会学与生活的论文选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aini

已采纳
求关于“三十六计与社会学习生活”的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1000到2000字 诚心的来。到5月4日晚有用。问题补充:三十六计是“瞒天过海……走为上”这些 a951516430回答的不行 我再强调一次,《三十六计》是古代兵法里的。第一计 登高望远 第二计 富民优先 第三计 高端定位 第四计 居安思危 第五计 韬光养晦 第六计 创新图强 不要这些 要的是关于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 的连续发生 回答者: 南暝北辰 - 魔法学徒 一级 5-9 18:34庞涓哥哥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已经是很不幸的了,你还在这里通过“悬赏”来刺激人家!!! 和第一次围魏救赵隔了一段时间。 回答者: 折肱散人 - 总兵 十级 5-9 18:43一次是桂陵之战。齐威王四年(前353年),魏惠王围攻赵国的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认为魏在邯郸城下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已筋疲力竭,出兵时机成熟,便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田忌原拟直接进攻魏主力,后采纳孙膑“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趁魏国国内防务空虚,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攻赵的魏军“释赵而自救”,待魏军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结果,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 再一次是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齐威王十五年),魏将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集大臣谋议“早救还是晚救?”邹忌认为“不如不救。”田忌认为“应该早救。”孙膑则认为应等韩、魏两败俱伤时出兵,这样既可令韩完全听命于齐,又可有战胜魏兵的把握。齐王采纳孙膑的意见,暗中答应救韩,韩国因为仗恃有齐国的救援,坚决抗魏。五战不胜,又向齐求救,齐威王抓住韩魏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十万兵力救韩。齐军仍以攻其必救的“围魏救赵(这次是救韩)”战法,直奔魏都大梁。庞涓闻齐进军国都,遂撤消对韩的包围而回师,欲击破齐军于大梁。魏惠王也大肆兴兵遣将,以太子申为上将军,率军十万迎击齐师,企图与齐军进行决战。孙膑根据魏军骄傲轻敌,急于求战必将轻兵冒进的情况分析,提出用逐日减灶以引诱魏军追击的策略。田忌乃使齐军退却时为十万灶,第二天减到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追行三日大喜,认为齐军怯懦,三天士卒逃亡者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轻骑锐卒,兼程追赶。孙膑计算魏军的行程,判断将于日落进入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乃于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处设下埋伏。庞涓的追兵,果然在预计的时刻进入齐军设的埋伏圈,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溃散,齐军全面出击,大败魏军,擒魏太子申,庞涓愤愧自杀。 围魏救赵是桂陵之战。齐威王四年(前353年) 庞涓死於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齐威王十五年), 回答者: meissky888 - 门吏 二级 5-9 18:59有时间间隔。 回答者: 紫色的心空 - 试用期 一级 5-9 21:00和第一次围魏救赵隔了一段时间间隔,庞涓是挂在围魏救韩的马陵之战

关于社会学与生活的论文选题

262 评论(10)

你得努力啊

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好用活“三十六计” 第三十计 和谐共生 ●学习体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既要打造“创业天堂”,更要建设“生态家园”。 ●经典案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历时悠久、文脉兴盛的中山人,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嬗变中,走出了一条“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和谐共生之路。如今,只有130多万人口,占广东省国土面积1%的中山市,创造了占广东省5%的生产总值,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先富一族”。但不同的是,他们在开展“工业革命”的同时,没有放弃“生态革命”。 他们在20年前就没有跟着感觉走,而是聘请专业规划设计机构为中山作了第一张建设蓝图,有效地防止后来建设高潮中可能出现的无序现象。在别的城市为环境污染费钱费力、愁眉苦脸的时候,中山人用开放和远见,建立了一个不间断的“赢利模式”——一方面省下了许多治理环境的钱,一方面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投资,为自己注入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廊坊作为一个从城镇部落中走来的年轻城市,在建设之初就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的发展理念,按照“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定位,努力推动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成长。他们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绿色、宁静”五大环保工程,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污染防治为主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转变;从城市环境保护为主向城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转变;从工业污染点源防治为主向工业污染和生活、农业、养殖业等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转变。廊坊人在十几年保持GDP和财政收入以两位数增长的同时,也精心描绘出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画卷。 ●核心提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构建和谐家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破解“居住创业两个适宜”这一‘世界性难题’,是对城市首脑施政智慧和施政艺术的考验。创业要求开发更多土地和资源,容纳更多的人口、企业和交通工具;而居住则要求更多的绿地、更舒适的环境和更洁净的空气,“和谐共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中提升城市竞争力。一个城市竞争力如何,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才最有发言权。如果老百姓普遍都对这个城市印象很好,如果他们普遍都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充满活力,如果他们普遍都为工作和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而感到舒心和骄傲,这个城市就会充满和谐、充满活力,就会形成自然的城市公关效应,从而真正使这个城市拥有最强的竞争力。城市的和谐既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也是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和谐共生”不仅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需要城市的社会和谐,只有老百姓生计不断得到改善,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这样的城市才会拥有良好的竞争力。如果生活必需品月月涨价,人们不得不天天吃被农药化肥污染了的食物,喝被污染了的地下水;如果雨后春笋般增长的高大楼群,奠基在众多拆迁户的无奈与痛苦之上;如果城市改造的背景是暴富的开发商与相对赤贫的百姓……那么这样的城市建筑再亮丽多姿,生活也谈不上有质量,这个城市在一些人眼中可能“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一点也不和谐,这样的城市又谈何竞争力呢?(王志欣/河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新华社记者王炳美采访整理) 第一计 登高望远 第二计 富民优先 第三计 高端定位 第四计 居安思危 第五计 韬光养晦 第六计 创新图强 第七计 后者居上 第八计 抢占先机 第九计 无中生有 第十计 扬长避短 十一计 博采众长 十二计 合纵连横 十三计 产业聚集 十四计 园区隆起 十五计 民营崛起 十六计 项目带动 十七计 航母引擎 十八计 腾笼换鸟 十九计 自主创新 二十计 双轮驱动 二十一计 规划即法 二十二计 另起炉灶 二十三计 画龙点睛 二十四计 静动结合 二十五计 机制再造 二十六计 品牌突围 二十七计 软硬兼施 二十八计 效能革命 二十九计 亲商安贾
114 评论(8)

597539534

感谢是世界各文化都普遍遵循的礼仪,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见言语行为。Searle (1976)将言语行为划分为五类:阐述类(representatives),指令类(directives),表述类(expressives),承诺类(commi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感谢属于表述类(表达说话人的某种心理状态),指受惠方对他人的施惠行为(例如他人给予的帮助和好处等)表示认可、谢意或感激之情。Leech (1983)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把言语行为划分为四类:竞争类(the competitive),和谐类(the convivial),协作类(the collaborative)和抵触类(the conflictive)。感谢属于convivial(和谐)类。恰当地表达感谢,有助于建立、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友好和睦的社会氛围。反之,感谢语使用不当或应该使用时没有使用,会被视为无礼表现,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Brown & Levinson (1987)认为,表达感谢等于承认欠施惠方的情。因此,表达感谢要讲究策略。   大量的研究证明,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母语的交际双方往往会根据各自母语文化中的语言礼貌准则对交际的各方面进行诠释、理解(Gumperz and Cook-Gumperz,1982)。当非英语母语者用英语和英语母语者交流时,文化差异的语用负迁移可能会引起对非母语者整个品质、形象错误的判断(Kotani,2002)。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汉英感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索,以帮助减少或避免我国学生用英语表达感谢时的语用失误,乃至对整个形象的负面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      国外研究   Aijmer (1996)利用London-Lund Corpus,Survey of English Usage,the Birmingham Corpus of English Texts 的资料,辅之以作者本人收集的数据,从作用、形式以及策略等方面对感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她认为Thank you的社会作用在于承认或认可从他人(的行为中)得到了好处,即便是很小的好处:如售票员递票给乘客,银行职员从柜台上递钱给顾客,侍者为顾客端来一杯咖啡等。并把英语中感谢的最基本形式Thank you/thanks的主要作用概括如下:(Thank you/thanks是最基本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增补和加强,以显得更礼貌,如:“T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Thanks ever so”)   ⅰ承认得到好处;   ⅱ递给自己东西,认可得到好处;   ⅲ提前表达感谢(如服务,主动提供,许诺等);   ⅳ不再需要某人或某人的服务;   ⅴ接受会话结束的标志(特别是电话中);   ⅵ会话结束(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   ⅶ接受主动提供;   ⅷ寒暄(如:作为对“how are you”的回答,“fine,thanks”除了寒暄,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功能,仅仅是让问话的人感觉舒服而已。   ⅸ结合不同的音调,可以表示懊恼,讥讽,挖苦和唐突无礼(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Okamoto & Robinson,1997);   消极请求。如:“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请求听话者不要抽烟。   (根据Aijmer(1996)整理)   Thank you/thanks在会话序列中出现的地方不同,作用也不同,如:Thank you 作为会话标志,表示服务的各个阶段。在餐馆里或售票处,我们可以常常听见以下的对话(Coulmas,1981):   (情景:售票员递来车票)   Conductor:Thank (递票时)   Passenger:Thank (接过票时)   Conductor:Thank (结束对话)   Aston (1995)认为在结束会话时的thank you反映了对谈话的局部调整,是对所谈之事和双方角色关系的认定。通过比较自然状态下录下的为别人提供服务的数据(语言分别为英语和意大利语),指出跨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Okamoto & Robinson (1997)对228人进行现场试验(不同的情景变量下为受惠者开一大学图书馆的门)和对120个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研究影响英国人表达感谢的因素。 研究发现,受惠者受惠的程度越高,他们通常会越礼貌地表达谢意。研究结果支持Brown and Levinson (1987)的礼貌理论。   Coulmas (1981) 首先对西方文化中“感谢”和“道歉”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感谢”和“道歉”都是对前面的话语或情景的回应,有些回答可以同时用于“感谢”和“道歉”,如,   (1)A:Thank you so  B:That’s all   A:Thanks a      B:Not at   (2)A:Excuse me   B:That’s all   A:I’m       B:Not at                (Coulmas,1981:72)   她认为,把“感谢”和“道歉”相连的纽带是“亏欠(indebtedness)”。而 Aijmer (1996) 认为感谢和道歉根本相似处是两者都属于表述性言语行为(表达说话者的一种心理状态)。Coulmas 然后对日语中的“感谢”和“道歉”进行研究以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发现日本文化中更常用“道歉”。很多时候,西方文化的学生认为日本人“道歉”得毫无道理,因为他们没有做错事情(Kotani,2002)。事实上,在日语里,“道歉”很多时候是用来表达感谢的(Eisenstein & Bodman,1993)。用道歉的形式,如“Sorry,”“I am sorry”,表示感谢也存在于英语文化中(Okamoto & Robinson,1997),只是不太普遍而已。   Kotani(2002)专门对 “I’m sorry” 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日本人和美国人用英语在自然情景下的录音对话,作者认为日语中的“sumimasen”,即“I’m sorry”可以用来表达英语中的“感谢”和“道歉”两个概念,主要强调给施惠方带来的麻烦和负担。通过对同日本人有接触、正在学日语的在校美国大学生的采访和分析,发现美国人的困惑是难以区分日本人的“I’m sorry”的礼节性的和实质性的道歉。可见,不同文化对“I’m sorry”的不同理解很可能造成误解。   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通过自然观察、书面/口头问卷和角色模仿等方式,从英语母语者和母语主要为汉语、朝鲜语、日语、俄语和西班牙语、正在美国学习的学生(他们在美国的平均时间为两年)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水平很高的非英语母语者在受惠程度很高的情景下,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方式来充分、恰当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不仅表现在语用语言方面,也表现在社会语用方面。其研究结果表明,外语学习者通常只认识到表达感谢的普遍性,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中的重大差异。 Hinkel (1994)用问卷的方式,考察了34名英语母语者和199名在美国的一所大学学习的非英语母语者(母语分别为:汉语,印度尼西亚语,朝鲜语,日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理解英语感谢的差异。非英语母语者是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TOEFL的平均分为593分),在美国生活的平均时间为7年。可以说,非英语母语者对美国的文化和日常对话的惯例有了很多的接触和了解。研究发现,英语母语者和非英语母语者在对表达感谢的态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作者强调了教授社交语用的必要性。   Schauer & Adolphs (2006)把从英语母语者的问卷调查(DCT)取得的有关感谢的数据和从Cambridge and Nottingham Corpus of Discourse in English (CANCODE)资料库提取的感谢言语行为进行对比,证明了语言在不断变化,因为从问卷调查中得到了CANCODE中所没有的感谢方式,如,“wicked,mate,you are a legend”。提出两种方式的结合使用,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资料。   国内研究   毕继万(1996)从跨文化交往的角度,探索了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汉英感谢语及回答的不同可能造成的误解。他总结了英文化的人在感谢语方面对中国人的三点错误认识:(1)不懂礼貌,该感谢的时候不说感谢;(2)虚伪不实,一旦感谢起来则没有约束和分寸,话说过了头;(3)在回答感谢时,不是拒不接受,就是说成不得已而为之,如“这是应该的”“这是我的职责”等。   刘万生(2004)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汉英两种语言感谢语的使用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感谢语的习得情况,并从致谢情景、致谢策略使用以及具体感谢语言几个方面比较了汉英感谢语的异同和语用迁移,指出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语用意识,避免语用迁移的重要性。   李丽娜(2004),从定义、表现形式、分类三个方面对对汉语的“感谢”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展现了汉语中丰富、独特的言语感谢形式。然而,汉语中特有的表达感谢形式也可能是用英语感谢时语用负迁移的潜在因素。   从以上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感谢语是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不可忽略的言语行为,是促进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不同文化中对感谢有不同的理解及表达方式,会对交流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怎样用英语得体、礼貌、恰当地表达感谢,是一个重要的、需要掌握的语用能力。      三、汉英感谢的差异      理解差异   感谢是指对他人的施惠行为(例如他人给予的帮助和好处等)表示认可、谢意或感激之情,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见礼貌言语行为。Aijmer (1996:33)发现,把英语同其他语言进行对比时,差异在于对谁说thank you,何时说thank you,何地说thank you。她把受惠分为两类:实体(如礼物,服务)和非实体(如祝福,赞扬,提供,建议等)。她认为影响感谢最重要的因素是受惠的类型,同时双方的关系,受惠的程度。施惠者在时间、金钱、精力等方面的付出,场所 (work or at home)会相互作用。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认为,受惠程度越高,心中的感激之情越浓,表达形式越长,即便是非常亲密的关系。如施惠方作为朋友借给了受惠方500美元,英语母语者觉得“You’re a TI’ll never forget You really can’t imagine what this means to me” 恰当、充分地表达了内心的感激。但是,如果施惠方和受惠方的社会地位相差大,表达反而简短。   英文化中,thank you/thanks到处适用,特别是服务性行业,如商店、饭店、车站、机场等。因为自动、客套、机械的thank you/thanks(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感谢除外),作为一种礼节,多数时候是表示一种认可:对服务的认可,对会话结束的认可等。Hinkel (1994)认为,在英语文化中,一般情况下的感谢同欠情、社会地位、互惠、性别、年龄等无关。
17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