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猫阿皮
教育教学成果指教育科研人员(包括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某一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行动研究和思维等一系列研究活动,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为论文、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1、具有研究价值。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2、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明确,理论科学合理,事实真实充分,有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3、具有创新性。课题反映新的内容,反映时代特点,反映新的视角,应用新的研究方法,是没有做过或做过却未能解决的问题。4、具有可行性。课题是否具备进行研究的主观与客观的条件。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本人所具有的理论水平、知识、能力、专长、经验、基础,对课题的理解程度、兴趣、资料掌握的是否深入和广泛。客观条件是指课题研究所必须的资料、设备、人员、时间、经费以及领导支持程度等因素。 
国家高等教育成果奖、省高等教育成果奖、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市区县教育教学成果奖当然也包括各级的赛课奖
《历史教材学概论》(著作),1999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课题成果),2000年11月获扬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论文),2000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优秀论文一等奖;《历史教材学概论》(著作),2001年2月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台湾高中新编历史教科书基本特点与启示》(论文),2002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论文一等奖;《论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论文),2005年9月获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一等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著),2007年4月获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理论创新类三等奖;《〈历史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2007年9月获扬州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著),2007年11月获扬州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用教材教”:内涵与策略》(论文),2007年11月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0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民众教育馆与保甲运动——无锡南门民众教育馆的城市蓬户区保甲实验》(论文),2011年12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文学、历史学专场优秀论文二等奖;《历史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论文),2012年3月获扬州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年9月被评为全国第三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民众教育馆与私塾改良》(论文),2012年12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3年3月获扬州大学优秀教学奖二等奖。《基于卓越目标的历史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探索》(课题成果),2013年3月获扬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2月获扬州大学优秀教学奖二等奖。2014年4月获第二届全国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专著),2014年5月获扬州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专著),2014年7月获江苏省高校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教学成果指自己独自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县教科所或市、省级教研室组织的教学实验成果评比中获奖,发给教学成果证书。或是,从教科所申请教研课题,经自己的实践实验上报材料后被上级选上,发给教学成果奖证书的。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可以随时联系我
为做好教学评建工作,要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艺术,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是青年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学风格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艺术风格。它反映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个性特点。教师由于生活阅历、文化知识、道德素养、专业理论、个性特征、理想追求的不同,在处理教材,运用教学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教学风格。一、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作为青年教师教学风格的形式,总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风格为模式,或说是从自己的个性特点出发寻找自己的参照系,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否则是不会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的。 每一个教师的艺术个性的形成,总是要历经一个漫长艰苦的教学理想的追求过程,正如清代大学问家王国维,曾对读书治学三境界所作过的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第一境界指治学者在知识和智慧的海洋中寻觅和确立自己的追求方向和目标;第二境界是指治学者在确定方向后苦苦的追求和煎熬;第三境界指治学者经过千辛万苦的磨练,完成了自己的追求,进入了自由的王国。这个“三境界”之说,无疑是以形象的笔触,以朦胧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总结、归纳和描绘了中国传统的治学精神。治学者如此,青年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上也是如此。 他们在教学的实践中,艰辛地追求着,刻苦地探索着,并急切地希望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时,无论是从专业技术的经验积累上,还是从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借鉴上,都是以横向的信息交流为主要渠道,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当然能够进入第三境界的教师,是不多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登攀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恰恰是这一部分进入了理想境界的人,以自己的不断探索和更新,而带动着周围的人,发挥着启迪和指导的作用,表率和楷模的作用,催化着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更新以及教学水平的普遍提高,使教学风格日渐成熟起来。二、教学风格的培养要素 第一、敬其业,才能奋其志,奋其志,才能激其情。有人说: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是很有见地的。“创作一件艺术品,作者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心,对于所表现的对象,要有情人那样的爱,要有接纳捺不住的激情。”“要创造一个完美的、能激动人心的雕塑品,就要求雕塑家对自己所描写的对象,既要有深刻的了解,更要有强烈的感情。无形无情的雕塑,是不能称之为好的艺术品的。”所以说,一个教师,要迎接自己的艺术风格早日成熟,就必须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激情。同样对自己的职业不能够充满执著的爱,那么将永远也不会进入教学风格的理想境界。 第二、自测。就是认真的解剖、分析,正确的把握自己的智能结构,也就是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把自己当作认识的对象,是对于自己的心理、思维、以及行为过程所进行的认识和评价。它主要是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目的。不仅要全面把握和彻底自己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最佳优势,而且还要分析自己知识和智能方面的广度、深度、敏捷性、准确性、条理性、灵活性等。另外,还要把握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意识等等。在测定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能力、气质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来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以达到教学风格发展过程的和谐统一。 第三、模仿与独创。任何知识的获得,首先源于学习和借鉴。如果单凭自己的经验“一条胡同,任自己去摸索,走的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结果是绝大部分浪费光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家斯坦托母才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无数事实证明,对绝大部分人而言,没有一个模仿过程,独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类心理联想,类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思维的模仿。一部中国书法史,从甲骨到小篆,从二王到张旭,到苏黄米蔡,到现代的各位大书法家,无一不是从模仿到创新,到集各家之长,到自成一体。他们并没有在模仿中淹没了个性,倒是在模仿的过程之中,使自己的个性得以突出,才华得以发挥。名师所以出高徒,原因之一就是具有了效仿和继承的有利条件。可是模仿并不必然导致没有创见,相反,模仿往往诱发创见。当然,模仿借鉴,要“取法乎上”得以精髓。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的就是模仿和独创的关系。 第四、心理定势。成熟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风貌。教学风格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乃至气质、性格、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这些有利因素在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稳定的持久的发挥,才能说产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赖于一种稳定的心态,或心理定势。一旦这种心理定势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种惯性运动,以潜在的心态规范和制约着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留下轨迹,那么,就从“有技巧”走向了“无技巧”的境界,从必然王国趋向自由王国,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