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5

zhenyujia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形势与政策2021论文摘要人口普查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ying2718

已采纳
人口老龄化以及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的现状是既定事实,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人口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年青一代或者说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已经成为社会中流砥柱。但是目前的经济状况难以承担这一代人在社会上充分发展。因此这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口衰减的情况基本上已经到达了很严峻的地步。这种情况的严峻不只是人口衰减的速度以及衰减的体量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让产业升级等政策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只要是社会上正常交往的人,那么必然会在合适的年龄有成家立业的主观意愿。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化活动的必然结果。当然想要有资本成家立业需要不只是一个人的努力,这种成家立业的个人意愿和个人能力也是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调和状态。也就是说,好比买房买车彩礼等各种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这种问题的解决才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当然这种问题不只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上所有人都面临的事情。一、生育和成家的前提是个人压力足够小作为成年人,如果在合适的机会可以和钟意的人安家立业,那么自然也是会在合适的时候把自己的家庭安置得更加妥当一些。不过很多情况下,生活的压力会比想象得更加大。所以,如果不能有足够好的环境安置好自己的生活和家人的生活。那么他们安家立业的意愿只能仅仅是意愿而已,并没有足够好的环境让他们去尝试那些和目前生活无关但是事情。当然作为年轻人来说,安家立业也是每个人的一种主观意愿,他们都会在这种意愿之下,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因为只有当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安稳的时候,他们才能有更好的资本让自己能够给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而且这种安全感也是让他们维持好自己和自己家庭最重要的资本。只要能够让彼此在足够有安全感的环境当中生活,那么结婚生子这种事情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二、工作压力比想象中要大工资和物价增长幅度难以成正比开销变多对于生活中的保障要额外投资在工作当中想要获得更加多的安全感,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在工作当中有更加多的工作技能和额外的收入。因为仅仅凭借一份工作的工资很难应付足够的生活开销。当然在生活当中想要让开销节俭一些也是有办法的,只不过如果为了节俭而让生活当中的品质降低,很多人还是不愿意的。因为工作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品质能够达到一定程度,在降低生活品质的情况下,那么很多努力也就变得没有了原本的意义。工作当中的压力也是一种需要去面对的事情。因为一些城市里面,和自己工作对应的岗位并不是很容易找到,如果因为在工作当中的纠纷而导致自己需要换工作,那么就要很麻烦地去更远的地方求职,当然对应的更换工作导致的上下班的时间变得更加长。因此而产生的生活品质下降的情况也是每个人都不希望看到的。对应的工作在任何城市都不好找到足够多的岗位,因为很多城市对于一些小众化的职位并没有足够多的企业来供个人选择。三、贷款的压力其实需要整体经济环境提高而改善经济水平的增长会导致贷款压力减轻贷款时间更久的情况下,个人的压力也会越小需要公积金贷款想要在工作当中有足够多的剩余工资,除了减少开支以外,就要在办理住房贷款之前,攒够更多的首付。因为只要首付足够多。那么按期还款的比例也就越小,因此而产生的利息越久越小。虽然相对应的首付会更多。但是如果按照长远来看,如果自己的月供减轻哪怕只有几百,那么因此而减少的压力也是很多的。毕竟这种还贷款的日子还要很久,相对应的压力也是几十年之久。只靠着经济的水平增长和货币的贬值来让贷款压力减轻其实也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国家的发展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如果愿意相信国家的发展情形。愿意把自己的利益和大环境绑定在一起的话,那么通过贷款而不是全款买房始终都是减轻自己压力最好的办法。小结人口减少的速度已经开始变快,因为目前的经济压力和就业形势充满挑战性。每个人都应该在保证自己的就业安稳的前提下。想办法让自己财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值,因此才能在未来几十年里,让自己有更加多的机会去编队生活和工作。

形势与政策2021论文摘要人口普查

265 评论(12)

moniwang

我国的人口形势目前来看是有着很强的浮动比率的。而且新增的人数也是逐年上涨,这是一个很良好的趋势。
360 评论(8)

高峰0998

央行警告称:“要认识到我国人口形势已经逆转,灰犀牛越来越近;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是好东西,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的巨大反作用力,转型后人口衰减的速度将超乎我们的想象;要认识到人口虽然是慢变量,但有加速发展、难以挽回的特点;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远不足以弥补人口的下降。”央行的预测:未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持续消退,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贡献还将进一步下降,但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增强。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贡献未来我国15-64岁劳动力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2010年劳动力资源总量高达93亿人,占总人口的86%,2015年开始出现负增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5年缓慢增长阶段,2015-2025年缓慢下降阶段和2025-2050年快速下降阶段。劳动力资源总量将在2015年达到高峰10亿人左右。而在2015-2025年缓慢下降阶段的第一个五年里平均每年减少159万人,快于第二个五年平均117万人的下降规模。2025年开始快速下降,平均每年减少602万人,2035年下降最多,达1156万人。2038年劳动力资源总量下降到9亿以下,2040年、2050年分别为83亿和29亿。全国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亦是不断下降的趋势,2020年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比重不足70%,2040年开始低于60%,2050年低至7%45-64岁老年劳动力规模和比重不断攀高,2050年时总量达65亿,占到劳动力资源的五分之二强,比2010年增长了4113万,从百名劳动力中有33位45岁以上劳动力发展到44人。2040年占比一度达到最高值35%后略有下降。继续用劳动力老化指数衡量,2020年为86%,2030年升至81%,2040年达到最高值4%,足足是2010年的2倍,说明未来我国劳动力资源老化将愈演愈烈。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老化必然通过降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面临劳动力资源总量短缺和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的双重挑战,而这一问题是涉及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复杂的系统问题,也是世界难题,尤其是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深远性和广泛性的特征,最终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应对劳动力短缺和老化的风险,我们应及早做好应对方案,出台相应政策。一方面从劳动力自身入手,一手抓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劳动力同森林、草原一样是可更新资源,而中国1996-2010年间平均生育率只有4左右。长期的低生育率严重影响劳动力资源的更新能力,因此,一手抓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应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注重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开发,将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优势向素质优势转变。另一方面从经济增长方式入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建立适应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劳动力资源向依靠技术创新型转变。
271 评论(15)

zjy_6492

这个预测很可能是真的,中国人口的消退速度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快。据媒体报道,日前央行发布了一篇关于人口政策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而且由于中国早前巨大的人口红利,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新生儿数量下降的力度会比想象中药快。与发达国家不同,他们的生育率曲线是缓慢下降的,而中国由于早期的年轻劳动力消退,而新生代的年轻人又不愿意生育,所以这就导致,中国新生儿人口会有一个大滑坡。而且央行指出,人口是创新,消费的核心动力,一旦中国人口规模,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短缺,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风险。其实这些年关于人口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过。一方面有人指出中国应该及早放开生育,鼓励生育,但也有指出,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过度鼓励生育会造成就业率下降。其实核心问题就是城市压力太大,生活成本太高,孩子的抚养成本也比较高,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晚婚晚育的家庭,如果政府要鼓励生育,必须缓解女性的生育压力。参考资料:中国人口出生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继而引起官方的高度重视。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聚焦了人口转型的问题。论文提到,我国应抓住当前生育政策对部分居民还是硬约束的时机,全面放开生育,及时释放其较高的生育意愿。若稍有迟疑,将错失以生育政策应对人口转型的宝贵窗口期,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2035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 论文表示。
205 评论(10)

樟树小猪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截至2006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41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9%,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 。  全国纳入派出所计算机管理常住人口已达8亿多人  2005年1月6日零点2分,中国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这一天也成为“中国13亿人口日”。这个小公民为男性,体重3,660克,身长52公分;  2005 年1月,北京市公安机关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实际居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目前已达到1524.4万人。截至2006年末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京居住半年以上人口)达到1581万人。截至2006年末,北京市的户籍人口为1197.6万人。北京市流动人口突破510万  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05年底全省人口约为9700万。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07年8月14日公布的临时数字显示,2007年年中的香港人口为692.1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0.9%。%26gt;%26gt; 香港人口30年后将达857万  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2007年8月24日公布,截至2007年6月30日,澳门居住人口估计为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约7万人  根据台湾统计部门的统计,到2006年9月底,台湾总人口为2284万,较去年同期增加9.4万,其中65岁以上老人增至226万,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人  2005年11月9日,中国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说,中国目前城镇人口约5.4亿,占总人口41.8%;  截至2006年4月1日,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  2008年中国人口:1322462330人  2008年2月16日下午4:27:40  这是现在最准确的数字  今年出生的人数:2068313  2008年2月16日下午4:29:00    其他回答 按时间排序 按投票数排序  2007年调查结果  中国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1999年底,在中国大陆上居住着125909万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中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130人,且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对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缺乏经验,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从70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政府根据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7%。  --------------------------------------中国人口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  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  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  一、人口数量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7亿和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二、人口素质  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01年(其中男性5年,女性51年),比1990年提高了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少到33%,比1990年时下降了55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42%、高中占59%、初中占93%、小学占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91%,乡村为71%。  三、人口结构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58%。上述数据表明:  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  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64亿,占总人口比重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  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24%。  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4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73个百分点)。  所以目前还是青壮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未来会趋向严重.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  全国老龄办于2月23日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报告》提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在建立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加快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增加为老服务设施,健全为老服务网络的压力巨大;在处理代际关系方面,解决庞大老年人群和劳动年龄人群利益冲突的压力巨大;在协调城乡和谐发展方面,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和老少边穷地区老龄问题的压力巨大。同时,中国政府和社会还必须付出巨大成本来调整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等,以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巨大变化。 《报告》强调,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以后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特别是2030-2050年间人口老龄化高峰的严峻挑战。目前,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严重滞后,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25年,要全方位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时间十分紧迫。 《报告》最后建议,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之一。
21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