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8

天蓝云白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艺术与审美论文2000字怎么写好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easkyli

已采纳
对民族艺术失落的反思  摘要:近些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十分时髦,最雄辩的原因莫过于世界已经全球化。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才会有我们当代绘画的创作背景已经变成了 “国际化”的说法。似乎所有的中国画家作画时都要以“国际”作为背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冷落,本文将阐述一些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崇尚“西化”思潮的评判与反思。  关键词:民族艺术 国际化 评判与反思  前言  20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中国绘画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也遍体鳞伤。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受到了外来艺术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吸收外来先进艺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艺术。  一、民族艺术的失落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不同民族的艺术之花有着不同的色彩与芳香,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艺术也在不断的互相影响与融合。面对外来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的融入,我国部分人产生了错误的观点,是我国民族艺术受到冲击,对我国艺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 85思潮”的躁动  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厌烦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  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界多元化与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总的来说,八五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运动,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危机感中产生的。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二) 中国绘画的过度西化  受“85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摹仿性太强,创造性太少,西方性太强,民族性太少,形式追求太强,思想内涵太少等等。从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就视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艺术“现代”与否的标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视西方当代艺术为中国艺术“当代”与否的标准。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过分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对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不够。他们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否定传统,否定过去,视西方艺术为“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西方的就是世界的,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就是“封建”、“落后”、“保守”的。  二、正确对待各民族艺术  我们的确曾经落后过,的确曾经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失望过,但经过前辈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不再落后,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今天,不论是艺术发展,还是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我国都达到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崭新高度。此时的我们,应该端正对本民族艺术和外来民族艺术的态度。  一个民族的艺术在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时,要经历一个过程:第一步是把外来艺术原封不动的“拿来”;第二步是鉴别外来艺术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抛弃糟粕;第三步是把外来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我们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盲从,也不要排外。当然,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革新与发展,并不是一味的继承。我们对待他的态度应与外来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要摒弃那些保守的、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化,继承和发展那些具有我们民族精神,能够给人以教育和启发的文化。然后再把本民族的先进艺术文化同外来文化的“精华”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不断的促进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三、正确认识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  当代艺术喜欢强调”世界性“和”国际性“,而特别忌讳谈民族性。  但是,什么是民族艺术?什么是世界艺术?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大家都了解吗?  其实,民族艺术并不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要具有民族特征,而是能表达出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艺术的核心与灵魂。而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他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关于二者的关系,它们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他们的联系就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而它们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只有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的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所以说,我国的民族艺术也存在世界艺术,而西方艺术也并非都是世界艺术。  而且,各民族艺术走向国际不就是与世界交流吗?不就是“国际化”吗?只要是互通有无的平等的交流,对世界各民族无疑都会有好处。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交流中,各民族的艺术都会发生有益的变化,亦如南亚佛教艺术之于中国,亚非艺术之于欧洲一样。但在此种交流中,心态应当正常,应当平等,是互通有无,而不是趋炎附势,更不是完全的被同化。当年林语堂应邀去美国介绍中国文化,就堂堂正正,优雅平和,把地道的五千年中国文化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异邦,致使美国掀起了一阵中国热。这与今天国人对欧美的趋同心态可是大相径庭。所以,所有国家(不论大小)的艺术都是平等的关系,我们也应摆平心态。  四、结束语  世界各国的民族艺术都具有差别性和独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如今的全球化越来越明显,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要取它民族艺术之长,补己民族艺术之短,不要盲目排外,也不要被其同化,从而不断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艺术与审美论文2000字怎么写好

236 评论(9)

f911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如下问题感到好奇或焦虑:面对如此丰盛繁多的当代艺术产品,什么才是真正健康的和有益的?  这时,认真分析当代艺术出现的新变化,由此对当代艺术的审美品位问题提出新的观察和对策,就具有了一种必要性和迫切性。  审美品位,是指审美与艺术符号系统的人生价值品级和地位。凡是审美对象或其他艺术品,总是要内蕴一定的人生价值或意义维度的。这些维度对人类社会生活来说,往往有着层次高低优劣之分。  对当代艺术来说,可以以“感兴”为中心而获得审美品位的五层面构造:一是触媒动感,二是观形起兴,三是体兴会意,四是品兴入神,五是衍心益生。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国当代美学界,曾出现过一种审美能力或素养的三层面说,这可以视为一种有关审美品位的三层面学说。第一层是“悦耳悦目”,第二层是“悦心悦意”,第三层是“悦志悦神”。“悦耳悦目”指的是“人的耳目感到快乐”,这个层面虽属“非常单纯的感官愉快”,但“积淀”了社会性;“悦心悦意”指的是“通过耳目,愉快走向内心”的状态,是“审美经验最常见、最大量、最普遍的形态”,比“悦耳悦目”具有更“突出”的“精神性”和“社会性”;“悦志悦神”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等级的审美能力”,属于“在道德的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兴境界”。但在今天急剧变化了的当代艺术环境中,这个“三层面说”难免显出了一些简单和粗略。特别是如用来衡量当前以媒介技术及信息技术变化为核心的新的审美与艺术现象,就会面临一些空缺。空缺之一在于:在当代“信息社会”、“电子媒介时代”或“媒介融合时代”,媒介正在当代审美与艺术过程中扮演越来越突出的角色,直接影响到审美的品位,因而如果在审美层面构造中不考虑媒介的作用,必定是不完善的;空缺之二在于,随着全球文化经济在中国的拓展和深入,当代审美与艺术日渐淡化其往昔崇尚的纯粹精神性,而变得日益生活化、通俗化或实用化,因而必须考虑审美与艺术介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程度及其衍生的复杂性。正是考虑到这两个空缺,上述审美品位三层面说就需要加以必要的调整和拓展。  为了应对当前审美与艺术面临的新问题,我在这里尝试在审美品位问题上引入中国美学传统中的“感兴”范畴,强调对中国民族美学传统来说,唤起公众“感兴”仍然是当代艺术品必需具备的审美品质。原有的审美品位三层面说应当再增加两个必要的层面,这就是媒介层面和现实生活衍生。这样,对当代艺术来说,可以以“感兴”为中心而获得审美品位的五层面构造:一是触媒动感,二是观形起兴,三是体兴会意,四是品兴入神,五是衍心益生。  对审美品位层面构造的上述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艺术在创作和接受两方面的一些有待辨别的问题。  当代艺术不能满足于以视听奇观、惊险镜头、嬉闹场面等刺激公众神经,而需要在它们的深层精心埋设那种富于兴味蕴藉的意义蕴含。  在创作上,当代艺术需要在它们的深层精心埋设那种富于兴味蕴藉的意义蕴含,以便公众在感官满足之余能进一步品评更深的意蕴,向往更高的精神境界,而这恰恰是中国美学传统所要求的。当代艺术并非不能有触媒动感、观形起兴这类以“俗”、“艳”、“闹”等为特质去强烈刺激人们感官的东西,这种强刺激其实是置身于这个高风险社会中满怀忧患意识的人们常常需要的一种日常平衡之道。关键的问题在于,当代艺术的“俗”、“艳”、“闹”等表层背后,是否还能包含有某种价值蕴藉,准确点说,是通俗的表层文本下面是否还有着丰厚的带有感兴意味的人生意义蕴藉,简称兴味蕴藉。而这种兴味蕴藉正意味着古往今来中国美学都特别注重的在感兴中对人生价值的直觉体验,例如对“情义”、“义气”、“气节”、“道义”、“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国式人生价值观的占有和享受。影片《唐山大地震》一开始就调动各种电影手段营造出特大地震所有的超级奇观,给观众以视听感官的强烈震撼,同时还设计出一系列悬念、巧合、催人泪下的亲情场面,但这些多少带有“俗”元素的表层,却能把观众指引到中国人所特别看重的家国情怀、情义无价、血浓于水等核心价值上面,让他们在享受到感官愉悦的同时更能品尝到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所特有的深厚意味。《十月围城》是按“商业片”套路拍出来的,但它的那些惊险、悬念、刺激等时尚镜头的深层,却成功地投寄了中国式兴味蕴藉,足以形成观众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家国情怀共鸣。这些都是符合中国美学的兴味蕴藉传统的当代实例。按照这种美学传统,优秀艺术品之所以能从低级的触媒动感层、观形起兴层依次上升到中级和高级的体兴会意层、品兴入神层和衍心益生层,靠的就是触媒动感层、观形起兴层下面还隐伏的那些兴味蕴藉。  公众的国民艺术素养是他们接受艺术品的审美品位的基本主体条件,假如没有这个条件,再美的艺术也不足以让其动心。  这里需要考虑来自公众的三方面问题:首先,公众观赏艺术品,如果从动机上看仅仅是为了感官娱乐或消遣,那么,再有多么深厚的兴味蕴藉,也都可能让其置若罔闻;其次,如果从个体素养上看并不初步具备接受艺术品审美品位所需的上述艺术素养及相应的习惯,那么,再动人的兴味蕴藉可能也无法令其投入其中;再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如果对当代文化产业及媒体的艺术营销策略不够了解,对它们的任意炒作、编造甚至杜撰等不具备识别力而单纯地盲信,就必然陷入屡屡受骗上当的困境中难以自拔。当代艺术中的低俗化、过度娱乐化、去深度化或浅薄化等偏向得以持续泛滥的原因之一,正是公众的这三方面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形,公众需要具备有关审美品位五层面的素养,才有可能对艺术创作提出需求和观赏动机。从具体层面来看,国民艺术素养可以包含如下层面:一是媒介体认力及感官快适,二是形式感知力及形式快适,三是意象体验力及情思快适,四是蕴藉品味力及心神快适,五是生活应用素养及身心快适。相应地,如果用我习惯采用的以感兴为基座的概念构架来表述,那么,这种艺术素养就应包含如下层面:媒介触兴、形式起兴、兴象体验、兴味品鉴、生活移兴。这样的国民艺术素养的养成,不能单靠公众个人的定力或努力去实现,而是急需社会的方方面面去合力实施的。  从审美品位层次论看当代艺术,国民艺术素养研究在当前已经迫在眉睫了。这种研究目前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如何让艺术品真正具有可供国民鉴赏的多层次审美品位。艺术家、文化产业、媒体等艺术创作界从业人员本身,也同公众一样存在国民艺术素养的养成问题,因为,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素养,他们必然无法生产出富于健康、高尚蕴藉的艺术品来。二是如何让国民具备艺术“慧眼”,以便他们真正获得优质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提升。这两项任务都需要同时抓紧抓好。相比而言,第二项任务已经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了,因为它涉及大量的和广泛的国民素养问题。国民拥有艺术“慧眼”,也就是拥有高度的艺术鉴赏力,而这也正是艺术的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必要成为当代艺术学和美学研究的新的重要课题
357 评论(12)

hongchenlw

写作思路:以艺术设计为主题,突出设计的发展和变化,结合感悟。正文:对民族艺术失落的反思:摘要:近些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十分时髦,最雄辩的原因莫过于世界已经全球化。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才会有我们当代绘画的创作背景已经变成了“国际化”的说法。似乎所有的中国画家作画时都要以“国际”作为背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冷落,本文将阐述一些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崇尚“西化”思潮的评判与反思。关键词:民族艺术国际化评判与反思前言20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中国绘画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也遍体鳞伤。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受到了外来艺术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吸收外来先进艺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的失落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不同民族的艺术之花有着不同的色彩与芳香,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艺术也在不断的互相影响与融合。面对外来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的融入,我国部分人产生了错误的观点,是我国民族艺术受到冲击,对我国艺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85思潮”的躁动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厌烦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界多元化与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总的来说,八五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运动,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危机感中产生的。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中国绘画的过度西化受“85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摹仿性太强,创造性太少,西方性太强,民族性太少,形式追求太强,思想内涵太少等等。从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就视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艺术“现代”与否的标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视西方当代艺术为中国艺术“当代”与否的标准。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过分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对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不够。他们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否定传统,否定过去,视西方艺术为“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西方的就是世界的,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就是“封建”、“落后”、“保守”的。
35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