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1

菜菜one枚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历史论文八百字高中范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fgasd

已采纳
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武帝太初年间,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和政治异见,他对武帝这个时代的评述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偏见。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获得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行察举、削王国、改兵制、设刺史、统一货币、专管盐铁、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设计制订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屏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其论略曰:“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至于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与焉。盖舢舻千里,往来海岛,楼船戈船,教习水战,扬帆而北,慑屐朝鲜,一也。扬帆而南,威振闽越,二也。朝鲜降,则匈奴之左臂自断,三也。闽越平,则南越之东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国,北报乌孙,扩地数千里,而东则限于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莱,将焉取之辽东使方士求仙,一犹西使博望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东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领如博望,故屡事尊宠,而不授以将相之权,又屡假不验以诛之。人谓武帝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为武帝所欺也!”� 汉武帝是一个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功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规模宏远的君主。他是一个宏扬学术崇尚知识的贤君,也是一个知过能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诏书说:“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元朔六年诏书又说:“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 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变。他始终认为,只要情况变了,政策也要变,“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 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争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才艺。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 在后来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尔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汉武帝的影子。 汉武帝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这种天才使他能运筹帷幄而决胜万里,处庙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则足以使西方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驰骋于疆场的将帅暗然失色。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令无数妙女伤魂断魄的荡子,最坏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幅射的范围,由咸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伟人和天才是无法描画的,是不可思议的,是难以用通常标准衡量的,也是无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评估的。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会同样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钦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惧他——这就是刘彻。

历史论文八百字高中范文

344 评论(12)

HiddlestonL

历史中的女人与男人 小时候,我是个疯狂的女权主义者(比现在疯狂一点点),就连“男女平等”也要说成女男平等。在那个时候,我喜欢上了武则天,只因她是女儿身。后来,逐渐长大。虽然,她的“狠”令我怕,但我仍敬她的勇。。。也许,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儿,欲登九五,这个男性专利的位置,也唯有如此?不论如何,“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但他的统治,历来为不少自居正人君子之人不容。语文课上,老师说道骆宾王“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时,有人(男)问,“那怎么没把他杀了?”骆宾王的结局,又很多种说法。的确有与徐敬业一同被杀的说法,但杀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统治者而言,也无可厚非。况且,更多的说法,并不是被杀。而“维民所止”在雍正朝的遭遇,貌似不影响雍正占据明君之位。当武姐姐见到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时,她竟能“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而如果写一篇文章,“讨伐”一下某个男子,比如骆宾王,不知是什么反应?在男权社会,她是昏主,逆后。《隋唐演义》里,她是李密转世,乱李唐天下之人。她任用酷吏,百官上朝,担心能否回家。但我不认为,一个诸如“木匠皇帝”的于国于民都毫无贡献的男皇帝,强过她。甚至,她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亦不过是伯仲之间。可。。。只因为她是女儿身?女儿们,在历史上承担了更多她们之外的罪过。西施是夫差亡吴之因?玉环当承玄宗亡国之责?一国之君,如果能为美色所控,亡国,是偶然事件吗?乾,天,男;坤,地,女。女儿似乎真如土。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默默撑起了天,同时,也被踩在了脚下。一粒砂土飞上了天,人们疾呼:“压下去,沙尘暴。“女权,似乎总在男性之下。1908年,内忧外患。一篇《闺训千字文》依然讲“牝鸡司晨”,那个时候,有司晨的就是好事,管它公鸡母鸡还是手机呢。但女儿的能力智慧有岂在男儿之下?女儿当如水。水,有涓涓细流,默默滋养大地。有一泻千里,豪情万丈。英雄情一国之君,一般貌似冷血无情,包括他。玄武门弑兄杀弟,纵使贞观一曲,千载无双,后人也总以为他貌善心狠,认为他不堪入目。甚至怀疑他,说他篡改史书。但,每一个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不会忘记,大运河边,他对幼弟说的:“引其孤魂回,复其白骨归。 我真的很希望,我真的很希望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生活。”还有那一串泪,那一串英雄泪。。。这样一个心怀苍生之人,有谁信他心狠手辣?他,是大唐开国元勋,堂堂天策上将,沙场上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物,有什么能让他落泪的?可是,他的泪,仿佛很多很多。。。那次家宴,父皇怀抱佳人。而他,看到这些佳人,却想起的亡故的母后。西府秦王,政场上的风雨人物,岂会不知,日夜在父王身边的佳人,是最适合打小报告的,也是兄弟对他最有力的武器,有岂会不明,此时怀念母亲的泪,会让她们加大火力?可是,他的泪,依然落下,滑过了千载。。。是的,无论是西府秦王,天策上将,京兆尹,此刻,也只是个丧母的孩子。未完成的《女则》在手,想起亡妻,他不禁潸然泪下。这之后,虽有徐惠,虽有武媚,但有谁能登上后位?他的心里,除了苍生,也许,只有她。。。 泪,是情的标志,泪多的人。情,怎会少? 史书对玄武门的记载,很不详细。史学家们高谈阔论,认定他在掩饰,又费劲心机,猜测什么被掩饰了。 我只知道,武德七年,那匹烈马,本可质人于死地,但他,却降服了它。他的骑术是精湛的,然而,那天,在马上的他,竟会被树杈困住,险些丧命。我想,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分神了。箭,带着风声,冲向他的大哥,那时,感情如此丰富的他,心一定在痛,泪,大概也溢出了眼眶;除非,在兄弟给他毒酒的那一瞬,他的心,已经碎了。。。 也许,他所掩饰的,只是内心的伤痛。。。 我不知到,是什么。使人们认为,他篡改史书?难道有人在古迹中发现了斑驳的泪痕和洇开的墨迹吗?
12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