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707069605
生物工程学院是荆楚理工学院较早实行产、学、研一体化,院企联合办学的一个示范学院,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单位、科研先进单位及就业先进单位等。我院现有学生1407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37人,其中教授5人(享受省政府专家津贴1人),副教授6名,讲师23人,其中在读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2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高,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搭配合理、学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我院还组建了新农村科技学院,从2007年起承担了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脱产班的教学任务,首批招收学员94名,2008年招生126名,2009年招生93人,直接面向社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我院具备较强的科研和教学研究能力,承担有20项省、市级科研课题,推广应用科研成果5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教师发表科研论文140余篇,出版参编学术专著和国家级规划教材60余部。国际交流渠道畅通,聘有3名美国、加拿大藉教授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合作。我院设有7个专业:生物制药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生物技术、园林技术、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专业。我院教学科研设备齐全,实习实训基地完善,能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生物、园林、旅游等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适宜在生物制药行业、食品 
坚持基层型大学特色,就很有发展前途——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积极评价我校办学思路校长吴麟章于6月16日专程赴厦门大学看望并拜访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积极评价我校办学思路,认为我校“坚持基层型大学特色,就很有发展前途”。先生认为,“基层型大学”的提法很对,其实质是“应用型”的具体化、特色化;“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是正确的,地方大学办学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就应放在服务基层上来,放在办好“荆门的荆楚理工学院”上来,离开了我们自身的土壤,我们再怎么跑也跑不赢别人;围绕地方和基层需要来办学,荆楚理工就很有发展前途。总体来看,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符合地情校情,是很有魄力、很完整的规划,“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理论阐述科学,办学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目标任务明确,战略重点突出,措施保障得力,对学院未来发展能够起到纲领性的指南作用。先生从学校特色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我校规划的修订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探索完善的科学建议。首先,按照“三步走”战略部署,重在落实;关键在于突出特色,控制规模,提高质量,真正落实目标任务。其次,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不能追求传统的研究型大学模式,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等,都应着重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问题上来,在这一根本问题上,规划与发展,都应重点在一体化地构建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方面,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发展、提高质量的关键,尽管优化师资结构,引进和培养多少博士、硕士,教授和副教授等都很重要,但地方大学重在“双师型”或“双能型”师资建设,不能沿袭传统大学强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路子,应用型人才要有应用型教师,在学历提升、职称评定上,要避免论文成果主导倾向,而重在引导教师成为“双能型”教师,并落实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上来,落实到应用型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实训上来。第四,应用型大学也好,教学型大学也好,不等于不要科研,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所有大学的基本功能;应用型大学要搞科研,只是科研的重点在于应用科研,在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加重为地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围绕基层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增强技术革新、产品改良、科技攻关及社会服务能力;地方大学务必注重实践价值导向的科研,务必注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第五,“一主两翼多特色”的提法很好,与荆门地域特点和发展需求相适应,还要注意传承与发展结合,将传统优势进一步做强;只要基于荆门这块土壤,基于特色发展方向,学校将来就一定很有发展前途。附:潘懋元先生简介 潘懋元,广东揭阳人,生于1920年。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理事长,英国Hull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历任厦门大学副校长、顾问、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考试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
应该比其他专业好多了,学校有个附属医院,也就是荆门三医, 你如果是学医学的话,那就在医学院了,医学院在不在荆门市中心, 学校蛮小的,但里面树木蛮多的,比主校区好多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