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新起点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有用推论Vt2-Vo2=2as 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末速度Vt=Vo+at 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位移s=V平t=Vot+at2/2=Vt/2t 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初速度Vo=0 末速度Vt=gt 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位移s=Vot-gt2/2 末速度Vt=Vo-gt (g=8m/s2≈10m/s2) 有用推论Vt2-Vo2=-2gs 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其他的在 
统计数量的函数公式是:=COUNT(B1:B9)。COUNT函数用于计算区域中包含数字的单元格的个数,对非数值型的数字忽略,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B1:B9)即可统计数字的个数。COUNTA函数用于计算区域中非空单元格的个数,可以对逻辑值、文本或错误值进行计数,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A(B2:B9),即可以获取非空单元格的个数。常用的统计软件SAS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一种大型统计分析系统,被誉为统计分析的标准软件。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三位研究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由于SPSS容易操作,输出漂亮,功能齐全,价格合理,所以很快地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纷纷就SPSS的自动统计绘图、数据的深入分析、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称赞。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有用推论Vt2-Vo2=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末速度Vt=Vo+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位移s=V平t=Vot+at2/2=Vt/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2)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Vo=末速度Vt=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3)竖直上抛运动位移s=Vot-gt2/末速度Vt=Vo-gt(g=8m/s2≈10m/s2)有用推论Vt2-Vo2=-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其他的在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 第三章 统计整理 a) 组距=上限-下限 b) 组中值=(上限+下限)÷2 c) 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 d) 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第四章 综合指标 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总量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 =实际完成程度(%)/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平均指标 简单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 或 变异指标 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标准差: 简单σ= ; 加权 σ= 标准差系数: 第五章 抽样推断 抽样平均误差: 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抽样极限误差 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第七章 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 配合回归方程 y=a+bx 估计标准误: 第八章 指数分数 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相对数变动分析: = × 绝对值变动分析: - = ( - )×( - ) 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由时期数列计算 ②由时点数列计算 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 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公式为: 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2)由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基本公式为: 式中: 代表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代表分子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代表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逐期增长量之和 累积增长量 二、平均增长量=—————————=————————— 逐期增长量的个数 逐期增长量的个数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公式为: (2)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