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wu0417
我自己有一份,不过是我们交过的作业。不知道可以吗?2010-2011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政策操作的主要特点摘要:2010-2011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但物价上涨较快。围绕保持物价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用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在“中性”定位上稳健操作。关键词:货币政策 准备金 央行票据2010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货币信贷增长从上年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物价上涨较快。在此期间,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中央银行不断被动购入外汇、吐出过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同时,由于对房地产过热,导致银行发放大量贷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禁止炒房现象,同时也使得大一部分资金流入市场,加剧通货膨胀。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其政策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由2010年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2011货币政策在“中性”定位上稳健操作。一、灵活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成为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主要工具灵活安排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不过,传统的正回购与现券卖断很快受到了央行持有债券资产规模的约束。2010年全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2 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 万亿元;2011年加大对中央票据的操作力度。2011年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2011年第三十期中央银行票据。第三十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1年,发行量300亿元,央行6月14日发行10亿1年期央票。实践证明,在流动性持续较多的情况下,央行票据这一操作工具的推出为货币调控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同时,央行票据的发行对促进中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到重要作用。二、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深度冻结流动性的作用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及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重新启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2011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应该说,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于成功进行流动性对冲功不可没,目前其对冲作用甚至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三、深化差别准备金制度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5%的历史高位。所谓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是指对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四、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由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过剩,再贷款、再贴现在总量上增加的余地不大,再贷款甚至是以回收为主,再贴现的规模也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主要是发挥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和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一是加强地区间再贷款调剂,扩大对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地震灾区等的再贷款限额。五、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在投资拉动和流动性供给过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冲动往往比较强。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有针对性地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提示金融机构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避免因过度追求利润而盲目进行信贷扩张,应合理、均衡放款;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资本约束,树立持续稳健经营理念,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体制、机制和工具创新;引导商业银行通过拓展中间业务调整盈利结构,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实践表明,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为市场所预期,增加了政策透明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更大程度地发挥了货币政策的效力。六、适当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2010 年前三季度,利率政策保持稳定。第四季度以来,为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抑制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于10 月20 日、12 月26 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上调至75%,累计上调5 个百分点;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31%上调至81%,累计上调5 个百分点。12月26 日同时上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中1 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33%上调至85%;1 年期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由88%上调至35%;再贴现利率由80%上调至25%。2011年2月9日和4月6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75%提高到25%,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81%提高到31%,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中央银行仍需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 
2011年我国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国内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这表明我国此前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刺激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退出,也是对央行此前提出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政策注解。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名义上执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2009年,实际执行的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虽然是真正的适度宽松,但由于2009年投放的货币基数较高,因此执行效果上是令过剩货币进一步增加。目前,虽然全球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复苏之路仍比较崎岖,但中国经济形势与欧美有较大区别。因此我国将正式从金融危机后特殊情况下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中退出。2008年末提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原定于2011年末执行完毕,在房地产方面,无论是投资性购房信贷需求还是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都将被持续抑制,这是货币政策转向的经济基本面基础。 在我们看来,稳健而不是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说法,在未来的实际执行中将会是适度收紧,并且给货币政策的相机微调保留了空间。明年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国内的通胀形势的发展,调控之下的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2011年货币政策的执行可能有一定的变化。因此不宜在今年年末就估死明年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 关于明年货币政策最关键的指标,即新增贷款规模,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夏斌日前的表态可作为参考。夏斌表示,明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信贷增速将放缓,预计全年信贷规模为7万亿元人民币。他还表示,明年的信贷政策将会偏紧,而货币供应量M2增长则控制在15%。 从十多年新增贷款的历史来看,某一年贷款大幅增长后的两三年,都会有新增贷款规模的下降。1997年新增贷款从1996年的10612亿猛增至13757亿,随后的1998~2000年持续下降为11610亿、7210亿和5636亿。2003年新增贷款从2002年的18979亿猛增至27702亿,随后2004~2005年分别降至18367亿和17326亿。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高达63万亿,今年预期降至5万亿~8万亿,明年降至7万亿甚至更低的水平也很正常。2003~2007年,我国经济连续五年增幅在10%以上,同期贷款余额分别增长了10%、55%、77%、71%和16%,复合增速为15%。在经济转型的关口,我国经济明年没有必要实现10%的增长,则贷款增长15%这个曾实现我国经济复合增长10%以上的速度,完全可以满足明年经济增长的需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今年要求,在明年末之前,我国商业银行要将表外贷款全部转入表内,估计多数银行今年执行的力度较小,则明年表外信贷的收缩,将导致实际新增贷款的减少。另外房地产信托明年继续收紧的概率较大,这都会令信贷供给偏紧。 具体的贷款投放,预期银监会仍会遵循类似于今年四个季度新增贷款3∶3∶2∶2均衡投放的调控思路。与今年信贷总量可能被突破近3000亿元不同的是,明年的总量控制将更严。这虽然不利于银行“早放贷早收益”的经营思路的实现,但偏紧的额度仍有利于银行利差的提高。 在整体适度从紧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具体执行时,将因产业结构、区域不同而有差异,比如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关照。而西部重点发展区域,也会得到差异化的政策“关照”。节能减排的继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今年新开工580万套保障房的后续建设资金和明年1000万套保障房新开工计划等,都可能在货币政策中得到体现。 我国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非常有必要,较少的新增信贷规模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偏紧的信贷供给不光是对冲2009~2011年过度投放的货币的必要,而且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希望采纳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其效果而言,它往往能迅速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甚至预期的最终目标,但它将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往往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如频繁调整也将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因此它的运用往往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因此,不适合微调,也不能经常使用。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既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对信贷结构的调整也有一定效果,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产生“告示作用”。此外,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防止金融恐慌,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在运用此项工具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决定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决策的反应;而且再贴现率的调整有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并可能会引起公众误解;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证券),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在于: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由中央银行自己控制;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可以适时适量地按任何规模进行调节;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操作迅速,不会有延误。当然,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强制性影响比较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