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读书论文范文2000字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6

iiiliiilii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读书论文范文2000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1285102208

已采纳
该书是谁写的?哪个出版社出版的?

读书论文范文2000字

205 评论(13)

sdonkey

从《读书杂志》看社会史论战(2)历史论文论文四 《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辑的热闹场面由朱、陶二人的书信往来,社会史论战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先是1931年5月1日,《读书杂志》第1卷第2期出版,陶希圣派的朱伯康发表了《中国社会之分析》一文。朱伯康(1907-) ,浙江温岭人,时为上海劳动大学经济系四年级学生,后留学德国,解放后任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朱伯康首先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的社会形态连接公式。他说:“一切正常的社会,其发展的阶段恒是这样进行的:原始共产社会,古代奴隶社会,中世封建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将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社会底发展,也大致不外如此。”这段话非常值得关注。首先,它与斯大林后来所钦定的“五形态说”是一致的。其次,他是在肯定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来阐述中国问题的。再次,就当时的论述看,明确提出的五形态的论调,在《新思潮》派之外,并不多见,因而朱伯康的这段话显得特别突出,不失为社会史论战众多文字中简洁而有力的论断。从消极的角度看,后来五形态说成为一统天下的基本教条,朱伯康也算是前驱先路的人物之一了。但是,朱伯康并不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特质是各种异质的东西混杂在一起: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金融资本杂然并存,政治上武力割据而又含有封建意味,官僚主义的士大夫身分与相纠葛,宗法势力支配下的家族制度广泛存在。这些特质混杂在一起,就使得中国社会成为了一个“殖民地化过程中之前期资本社会”。这是典型的陶希圣派观点。这个观点包含两个要件:一个是“殖民地化”,对应的是“帝国主义”;一个是“前期资本主义”,对应的是“封建势力”。从第一个要件看,“帝国主义是中国经济上最优势的统治者!在帝国主义的重重束缚与压迫之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没有法子可以兴盛的,没有法子可以独立发展的,只有在不独立的、走向殖民地的条件下才有发展的可能!如果殖民地经济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便失去了商品市场与原料的供给,便是帝国主义经济基础的根本动摇。”就是说,“殖民地化”是帝国主义统治压迫的结果,同时又是摆脱这种统治和压迫的前提条件。从第二个要件看,“前期资本主义”之所以成其为“前期”,就是因为伴随着残余的封建势力。这两股对抗的势力胶着在一起,便使得社会成为一种过渡的形态。因此,残余封建势力的挣扎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猛进,便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两个特点。由这两个特点,便很自然地引申出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即“中国的革命,根本是反帝国主义,是民族主义的民族革命。同时,中国的革命又必须是反封建的。反封建的革命,必须在民权主义领导之下方能实现。然而,革命的真正目的,在于根本推翻经济的组织,即改变经济基础,所以中国的革命,又必须在民生主义实现以后,方能收最后的成功。因此,中国革命实在是三者民族、民权、民生相连环的国民革命。其目的,在于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以求实现国际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的平等。这个革命责任的领导者不消说是中国国民党。”很显然,这是地道的国民党左派的立场和观点。这一主张,正是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所要达致的革命目标,也是那个时期国共两党至少在台面上的共识。大革命失败后,朱伯康还在坚持那时候的主张,并试图作出理论阐述,为之提供理论依据。就时间上看,这是一种迟到的理论。从渊源上看,可以看出陶希圣一系实渊源于国民党左派,而非右翼。从与中共的主张做比较的角度看,它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主张还是颇有契合之处的。朱其华与陶希圣的书信往来以及朱伯康文章的发表,还是社会史论战的大幕拉开。真正将论战展开并推向高潮的,是《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辑的出版。
225 评论(12)

橘子汽水_44

读书与享受  高尔基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烂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可见读书的作用之大,对他而言,读书就是一剂良药,这不正好验证了我过汉代刘向所说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的道理吗?  我完全支持他们的说法,但是对于我而言,读书,更是一种享受。  在你休闲的时候,不防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或是庭院里,一边享受阳光的沐浴和风的轻抚,一边读一些优美的散文,你会觉得心情舒畅,一切都很好美!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当你遭受挫折,意志消沉或心情烦闷时,何不去找一些励志作品读一读呢?比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学学他们是如何面对挫折的,在自己思想的王国里与他们对话,激励自己的斗志,从而使自己勇敢的面对困难,乐观的看待一切。  在你感到孤单的时候,为什么不去与书伟伴呢?书,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自己的思想结合起来,自由自在的翱翔,无拘无束的畅游。难道你会在与朋友的宴会上谈论知识吗?难道你会在喧闹的街道上思考人生的价值吗?因此,孤独有时候的伟大的,在孤独时读书,更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教育我们,不要用华丽的外表来装扮自己,而要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我们可以不富裕,但不能没有知识;我们可以不美丽,但不能不充实。因为知识上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读书,是一种境界,只要你钻进去,就会发现有无穷的乐趣和价值。  “鸟鱼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正值青春期的我们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态,有着勇于拼搏的豪情。因此,我们应该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善于读书,热爱读书。从中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的价值。
301 评论(15)

xuanbao718

陈平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zz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考试?何必拿学位?何必非有著述不可?当然,如此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读书的定义 什么叫“读书”,动词还是名词,广义还是狭义,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还是“学得好不如长得好,长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读书?看来,谈论“读书”,还真得先下个定义。 “读书”是人生中的某一阶段。朋友见面打招呼:“你还在读书?”那意思是说,你还在学校里经受那没完没了的听课、复习、考试等煎熬。可如果终身教育的思路流行,那就可以坦然回答:活到老学到老,这么大年纪,还“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一点也不奇怪。 “读书”是社会上的某一职业。什么叫以读书为职业,就是说,不擅长使枪弄棒,也不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过去称读书郎、书生,现在则是教授、作家、研究员,还有许多以阅读、写作、思考、表达为生的。 “读书”是生活中的某一时刻。“都什么时候了,还手不释卷?”春节放假,你还沉湎书海,不出外游览,也不到歌厅舞厅玩乐。 “读书”是精神上的某一状态。在漫长的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文化人固执地认为,读不读书,不仅关涉举动,还影响精神。商务印书馆出版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所撰《阅读史》(2002),开篇引的是法国作家福楼拜1857年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这么说,不曾阅读或已经告别阅读的人,不就成了行尸走肉?这也太可怕了。还是中国人温和些,你不读书,最多也只是讥笑你俗气、懒惰、不上进。宋人黄庭坚《与子飞子均子予书》称:“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问题是,很多人自我感觉很好,照镜从不觉得面目可憎,这可就麻烦大了。 这四个定义都有道理,得看语境,也看趣味。以前说“学而优则仕”,现在变了,是“仕而优则学”——这后一个“学”,当然是装模作样的了,“‘官大学问大”嘛。中国特有的学历高消费,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有一天,连学校里看大门的,也都有了博士学位,那绝不是中国人的骄傲。眼看着很多年轻人盲目“考博”,我心里凉了半截,我当然晓得,都是找工作给逼的。这你就很容易明白,很多皓首穷经的博士生,一踏出校门,就再也不亲近书本了,还美其名曰“实践出真知”。想到这些,我才格外欣赏那些不为文凭,凭自家兴趣读书的人。在北大教书,自然是看好自己的学生;可对那些来路不明的“旁听生”,我也不敢轻视,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室里有位子,你尽管坐下来听。这种不太符合校规的通融,其实更适合孔夫子“有教无类”的设想。 拿学位必须读书,但读书不等于拿学位。这其中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开学演讲时,专门谈这问题,希望学生们以学问为重,不要将大学看做文凭贩卖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第二年开学,蔡先生再次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日后回想北大十年,蔡先生很得意,以为他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大学的想像(参见《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以及《自写年谱》)。现在看来,蔡先生还是过于乐观了,成为“贩卖知识之所”的大学,以及视大学为“养成资格之所”的学生,当今中国,比比皆是。 大致感觉是,今日中国,“博士”吃香,但“读书人”落寞。所谓“手不释卷”,变得很不合时宜了。至于你说读书能“脱俗”,人家不稀罕;不只不忌讳“俗气”,还以俗为雅,甚至“我是流氓我怕谁”。 二、读书的成本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叫“经济学帝国主义”,说的是经济学家对自家学问过于自信,不只谈经济,还谈政治、文化、道德、审美等,似乎经济学理论能解决一切问题。于是,讲机会,讲效率,讲成本核算,成了最大的时尚。你说“读书”,好吧,先算算投入与产出之比,看是否值得。学生选择专业,除个人兴趣外,还有成本方面的考量,这我理解。我不谈这些,谈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状态的“读书”。 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书籍”,与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读书”之间,有某种微妙的关系,值得仔细钩稽。这里所谈论的“读书成本”,带有戏拟的成分,可博诸位一笑。 那是一则现代文学史上的公案。这么多劝学诗文,最有趣的,莫过于《礼拜六》的说法:“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健康,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也就是说,读书好,好在既便宜,又卫生。“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王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礼拜六》诸君越说越邪乎,甚至在报纸上登广告:“宁可不娶小老嬷,不可不看《礼拜六》。”这下子可激怒了新文学家,叶圣陶撰《侮辱人们的人》,称:“这实在一种侮辱,普遍的侮辱,他们侮辱自己,侮辱文学,更侮辱他人!”宁肯不娶小老婆云云,当然是噱头,不可取;可也说出实情:随着出版及印刷业的发展,书价下降,普通人可以买得起书刊,阅读成为并不昂贵的消费。起码比起大都市里其他更时髦的文化娱乐,是这样。我说的不是赌博、吸毒或游走青楼等不良行为,比起看电影,听歌剧,观赏芭蕾舞、交响乐来,读书还是最便宜的——尽管书价越来越贵。 现在好了,大学生在校园里,可以免费上网;网上又有那么多文学、史学、哲学名著,可以自由阅读乃至下载。好歹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之余,你干什么?总不能老逛街吧?听大歌剧、看芭蕾舞,很高雅,可太贵了,只能偶尔为之。于是,逛书店,进图书馆,网上阅读等,成了日常功课。可问题又来了,阅读需要时间。 十几年前,在香港访学,跟那里的教授聊天,说你们拿那么多钱,做出来的学问也不怎么样,实在让人不佩服。人家说,这你就外行了,正因为钱多,必须消费,没时间读书。想想也有道理。大家都说七七、七八级大学生读书很刻苦,他们之所以心无旁骛,一心向学,除了希望追回被耽误的时光,还有一点,那时的诱惑少。不像今天的孩子们,目迷五色,要抵抗,很难。我的经验是,穷人的孩子好读书,一半是天性,以及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一半则是无奈,因太时尚太高雅的娱乐玩不起。不过,没关系,这种选择的限制,有时因祸得福。作为生活方式的读书,对财力要求不太高,反而对心境和志趣要求更高些。麻烦采纳,谢谢!
29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