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0

萌萌的老板娘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我在故宫修文物论文题目有哪些好处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uwen513424

已采纳
我觉得它的题材就很吸引人,现在年轻人缺乏一种匠心精神,这部纪录片让他们深入了解了之前不太熟悉的一个世界。

我在故宫修文物论文题目有哪些好处

295 评论(9)

wjhr

新一代青年对于具象为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巨大热情。
125 评论(12)

kingzi

一,是我国的文物文化的确是非常的优秀的,二呢,其实也是因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更多的爱国情怀被带动,这也是一个好的现象吗!除去那些谈情说爱的,真正好的东西也该进步了
279 评论(15)

ntck1895

如果非要盘点2017年的年度关键词,那么不管操持着什么样的立场,“赋能”一定会名列其中。的确,无论有着怎样的分歧和差异,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在2017年都开始清晰地通过“赋能”来表达着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是的,历史的临界时刻正在降临——中国互联网的巨头们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功的同时,正在寻求以其自身的方式表达差异化的价值观,这当然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接续意义。因为,正如其所一再标榜的,随着近年来以互联网为标识的数字经济的各种愿景、展望,不仅正在不断地随物赋形般的涌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国民经济而言,其甚至有了基础设施式的地位和影响。以数字经济为方法,几近所有领域都在被重新整合,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显然,文化遗产保护亦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不会例外。只不过,即便是在今天,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一提起文化遗产保护亦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般性的第一反应,还是会停留在既往感官体验中的刻板、保守乃至迂腐的老古董印象,而且都是且只是中老年群体所关心的话题,尤其和年轻人无关。然而,近两年来,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新鲜文化经验,却几近在根本意义上,颠覆了这种似乎已经是天然常识的既往印象。从2016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到2017年的《国家宝藏》,新一代青年对于具象为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巨大热情。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种哪怕是放置在仅仅刚刚过去的3、4年前,也肯定是收视率平淡、无人问津的纪录片的热播,以其自身的实力打脸表现,溢出了既往所有理论分析框架的解读范围。主旋律的《人民的名义》和主旋律的《战狼2》,在2017年,各自以碾压的优势,拿下了中国广电史、中国电影史的收视和票房冠军。主旋律,成为了拉动收视率和票房的最大文化公约数,这在1990年代中期前后,中国广电改革序幕拉开的时刻,即便是抱有最大的乐观,也绝不曾预想的局面,而在这背后的最主要推动力量,恰恰来自新一代的青年群体。更何况,新一代的青年群体通过移动互联网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文化娱乐领域,从“帝吧出征”到“小粉红现象”,他们正在以自身的方式介入到这个国家、这个世界的公共生活——而且还将日趋主流,更加主流,并且最终成为主流,这才是在这一系列“魔幻”现象背后只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问题。
153 评论(11)

Liz_Tesla

文物修复,是一项十分精细的工作,本来就非常脆弱而又非常珍贵的文物容不得半点闪失。以王津师傅为代表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们长年累月,精益求精,以淡定从容的气质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代言人。就像王师傅自己说的,“干这一行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安静、再安静。”整个纪录片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有条不紊、禅意十足的安静,有一种心驰神往、宁静致远的神圣感觉。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人们才得以欣赏到瑰丽无比的故宫文物。
8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