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5

fsy1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浅谈钢琴教学方法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芝叶ZYZ

已采纳
无论学什么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学钢琴究竟需要什么方法呢?翻看一下钢琴教法的书籍,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甚至连手臂的X光照片都有,钢琴弹法的技术要求几乎上百条、上千条。可我们培养出几位优秀的钢琴家?反观十八世纪,那时,科学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但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大师,如果说他们是天才,那么,为什么那个时期出现的天才那么多?这就涉及教育方法的问题。实际上演奏钢琴有技术,也没有技术。这就看你以什么角度去看了。没技术,就是说没有针对手的技术。要说有技术,就是说只有针对人的技术。一个人弹琴技术的好坏,与乐谱没多大关系,与钢琴没多大关系,主要与弹琴的人有关系。因为弹琴需要的是手和手臂,所以现在的钢琴技术基本上就是训练手和手臂的技术。可是我们大家想一想,控制手和手臂的是什么?是人的大脑、思维、意识、神经、心理等等。如果我们只注意手和手臂的训练,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寻求更深的根源,什么东西可以影响思维、意识、心理呢?那就是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环境等因素。钢琴技术训练的根源是同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学习钢琴的训练总体可以分为:肢体(动作、神经)控制、情绪(性格)控制和思维意识(注意力、心理)控制三个方面。  一、肢体控制 :弹奏的本身需要手指、手臂、身体等肢体进行一定的动作,弹奏动作的训练就是对这些肢体控制能力的训练。实际上弹琴所需要的动作,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不用经过训练就可以做到。连奏中的抬、落指的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拿东西时张开手的动作,断奏的抬、落手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懒懒的坐下时手的自然垂落,跳音的抬起动作就像是我们受惊吓急速抽回手的动作。唯一的差别是我们平时是无意之中做的,现在有意的做动作时会有一些不自然。在速度练习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在教学之中应该有明显的感受,学生越快练就越弹不快,反而由于快速的练习会使手变得很僵硬。即使速度能够快,大多也是连滚带爬、乱七八糟的。如果进行一定时间的慢速练习,反而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速度。其原因就是,在超过一定速度时,由于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会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心理紧张的原因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不够熟练造成的,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情绪和心理上的稳定性差造成的。这种紧张的情绪会造成肌肉的僵硬,使动作失去协调性。所以通过慢速练习可以使动作更协调,从而达到提高演奏速度的目的。(有关心理的问题,将在后面加以论述)我们要清楚的是,弹琴动作的训练,不是为了取得手指前所未有的动作幅度,也不是为了练习肌肉的收缩速度。肌肉的功能是具有动作的收缩能力,而收缩的速度取决于神经的反应速度,同肌肉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肢体的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应,来刺激肌肉进行运动。而反复练习的作用就是使肌肉具有动作的自然性、习惯性和记忆性,使你的肌肉能够完全真实地展现神经系统传递的信息。所以,肢体训练的基本原则就是:"有意的自然"。 关于弹琴的动作,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虽然乐谱上有各种各样的标记,但归纳起来就只有三类。一类是连奏,二类是断奏,三类是跳奏。连奏指音符之间有连线的弹奏方法。断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也没有其他标记的弹奏方法。跳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但有跳音、顿音标记的弹奏方法。乐谱上就只有这三种奏法。例如:倚音、波音等等的感情标记都可以归纳为连奏和断奏两种弹法,主要的分别就是音符之间的连线。相信只要认真分辨,很快就可以区分所有乐谱的弹法了。下面我在介绍几个弹琴动作的要求:  1. 手型:先把手自然下垂,然后小心的保持手下垂时的形状并抬起来放在琴键上,这就是弹琴要求的手型。也就是说弹琴的手型就是要把手处于最随便、最自然的状态。而这时的手型,也符合手心空的、手腕平的、手指能立住的手型要求,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五个手指分别放在五个琴键上。因为弹琴的状态就是保持自然的状态,在弹琴的过程中,无论多难的乐曲,多复杂的谱例、多大的跨度,都要看作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考验。演奏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持手的自然状态不变。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大,放在琴键上自然就是五个琴键的位置,不用特别要求。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小,而非要将手指分给五个琴键,就必然造成手的僵硬。结果是没开始弹琴手就已经先僵硬了,这等于是人为的给弹琴制造障碍。而且如果保持手的自然状态,就可以让手指随着重心的方向落键,就不存在重心移动的问题。实际上重心移动的本身就是要手找到最自然的状态  2. 断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变的状态下,将手从琴键上抬起,并匀速落下。断奏的弹奏要领关键是要保持手腕和手型的不变,尤其是手腕,要绝对保持稳定的状态。(动作中较易出现加速下落和落至琴键时突然减速的问题,这是由于心理紧张造成的。)  3. 连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变的状态下,只运动手掌关节,将手指抬起,并匀速落下。注意的是手指的关节是保持不动的。同时要格外之一手腕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连奏的落键也容易出现同断奏一样的问题)  4. 跳奏:要领与断奏相同,只是动作相反。在手腕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下,弹奏琴键,并快速抬起。  二、情绪控制: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所体现的就是无论是人类从事何种行为,都带有一定的情绪和情感色彩。情绪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肢体的行为方式,在情绪和情感具体表现上的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而这两种性格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格开朗大方,情感易于外露。在弹琴的表现上,动作偏大,容易用力。内向型性格的人,性格温和稳重,情感比较内敛。在弹琴的表现上,动作偏小,容易懒散。这仅仅是性格对弹琴的影响。同时影响弹琴的还有个人情绪的问题,人是生存在一个社会环境之中的,每个人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事情,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自己不喜欢的,于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遇到喜欢的就高兴,遇到不喜欢的就沉闷,这些情绪也直接影响弹琴的效果。无论是感情还是情绪,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在影响弹琴,一是弹琴的动作,另一个是音乐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情绪和情感通过影响弹琴的动作变化,来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力。情绪的不稳定,会造成弹奏速度的不稳定和音量、音色的不平均,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对乐曲内容和风格的正确演绎。那么如果稳定了弹琴的动作就等于控制了情感和情绪对弹琴的影响。对于情感和情绪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整:  1. 通过对情绪和情感的调整达到使性格发生变化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无论怎样变化,无非就是急躁、兴奋、激动或是懒散、低沉、麻木。在学琴的初期,可以通过慢速练习和大声数拍子来达到调整的作用,慢速练习的目的就是要稳定情绪,而大声数拍子的目的就是要提起精神,使人的状态兴奋起来。大声数拍子的要求不是大声,而是用兴奋的情绪来数拍子,只是在大声数拍子时人容易兴奋。在最初练习时要通过不停的调整来达到稳定情绪的状态。情绪过于兴奋就通过慢速来稳定情绪,情绪过于低沉就通过大声来提精神,最终的状态就是平和、稳重、积极、注意力集中。而且弹奏的音色同人的平和心态有一定的关系,人越静,声音越深远,越纯净,人越温和,声音越有共鸣。如果学生每天坚持这样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后,不仅会稳定弹琴的状态,而且长期的练习还会对学生的性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2.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控制达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既然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直接影响弹琴动作变化,那么如果统一动作标准,无论何种情绪和情感,都是固定幅度的动作,不仅会统一演奏的声音,还会起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动作标准指的就是把连奏、断奏、跳奏的动作固定化,抬落的高度要固定,抬落的速度也要固定,这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比较艰苦的练习。  三、 思维意识控制: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意识来计划和实施的,高度集中的思维意识,可以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意志力,为其行为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而不集中的思维意识,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紧张情绪,会严重影响和削弱人的意志力。人不仅分为内向和外向的性格,还存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差别。而这两种人也是存在极大差别的。偏于理性的人,逻辑思维较强,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强,但感受能力较弱。偏于感性的人,情感较丰富,做事易情绪化,逻辑思维和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偏于理性的人由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强,所以初学钢琴时认谱较快,动作也容易做标准,较容易入门,但学到一定时期涉及到音乐感受时就比较费力。而偏于感性的人由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初学钢琴时认谱较慢,动作也极不容易做标准,学习的进度也比较慢。但学到一定时期涉及到音乐感受时就比较容易。思维意识的差别造成了人对感性和理性不同的偏向。而感性和理性对弹琴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动作时注意力的集中和弹奏的精气神上。思维意识的问题对弹琴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就会使弹奏出的声音失去靓丽的色彩下面就对注意力和精气神的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1.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训练达到使注意力集中的效果。实际上每个人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只是因为不太严重,没有形成严重的问题,使我们没有太关注。而事实上,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形成严重的病理状态,是造成许多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比如常见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多动症》等等,最初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比较差,在严重就是情绪控制能力差,长期的情绪控制能力差又会形成心理疾病,再严重就是失去注意力、情感、肢体的控制能力,形成较严重的精神病态。对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是弹琴中最重要的内容。如何进行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呢?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主要会在其行为中体现出来,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司令官一样,对人体所有器官的命令和所有器官之间的联系都是由大脑来完成的。我们所说的注意力集中就是指大脑对所有器官具有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而如果大脑对所有器官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减弱就是我们所指的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眼睛看到一个东西,并希望手和鼻子去配合,就先把信息传给大脑,由大脑分配给相应的器官,这样由大脑控制的动作,不仅具有记忆能力,各器官的行为也是协调和同步的。如果大脑的控制能力减弱或者器官之间就没有经过大脑去协调动作,那么这个行为本身记忆效果就比较模糊,甚至是没有记忆。而且各器官的动作也不够协调,使不同步的在进行。在弹琴的动作中,需要参与的器官主要是手臂、眼睛、嘴(数拍子),如果这三个器官是同步的运动就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所以弹琴时要求,眼睛盯住手腕使其保持不动、嘴数拍子的同时手才能动。前面在谈到演奏动作时一再提到要保持手腕的稳定,手腕的稳定究竟有何作用呢?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注意力集中,要认真,要细心。可怎样才能认真和细心呢?实际上我们通过手腕稳定的训练,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杜绝弹琴中用力砸琴的问题,二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寻求注意力集中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注意力集中、认真和细心都是一种情绪状态,概括地说就是即小心又兴奋的状态。如果能够在弹琴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腕的稳定,就必须极其小心的、甚至是提心吊胆的去控制手腕的稳定,这就达到了寻求注意力集中一点的目的。当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使这种状态稳定后,弹琴时就不必保持手腕的稳定,只要能找到小心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就可以。  2. 通过对精气神的训练来减弱心理问题对弹琴的影响。人体的神经和肌肉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情绪的变化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力量的变化是通过肌肉系统来完成的。两个系统不仅是各自独立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肌肉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兴奋,而肌肉的松弛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放松。反过来,神经系统的兴奋也会造成肌肉一定程度的紧张,而神经系统的松懈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肌肉的放松。在弹琴时紧张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尖利刺耳,而松弛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柔和。就像是用硬物敲击和用软物敲击时声音的差别一样。而且肌肉的紧张会造成弹奏速度和灵活度的下降,所以我们强调肌肉放松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柔和、优美、灵活和快速的声音。如果弹琴不用力,仅仅是依*手臂的重量来取得的声音音量又会很小,至少失去了音乐的震撼力。从这个角度讲弹琴时必须恰到好处的去用力。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呢?既然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又相互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兴奋来造成对肌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兴奋也是弹琴所必需的。人越是注意力集中,就越能凝神贯注,精气神也就越强,神经系统也就越兴奋。而这时弹奏的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兴奋而逐渐加大,如果神经系统逐渐放松。弹奏的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放松而逐渐减小。  四、总论: 以上是我对钢琴训练内容的基本分析,另外,我在前面曾经提到过感情标记演奏法和真实音乐情感表现的问题,比如说渐强吧,就是某种情绪逐渐激烈的表示记号,如果我们只是在手上增加力度,音量是加大了,但情绪的变化却没有,造成了没有情感的弹琴,然后又让学生费力的去找音乐感,先不说这样找有多难,就即使是找到了,音乐感和演奏之间也是脱节的。目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许多出国参加比赛的学生,经常得到外国专家:"技术一流,情感不真实,缺少个性"的评论。 所有的感情记号,都表达了作曲家一定的情感内容,我们不能仅从演奏方法上来划分,要明确其情感内容,并让学生直接的去通过情绪的变化来产生演奏的效果。在没有明确情感之前,只是按照连、断、跳的动作进行简单的划分,而不用特意去划分手指跳音、手腕跳音和手臂跳音的区别,当动作熟练和稳定和稳定后,就直接让学生以情绪的角度、以声音的角度来演奏,只要能够表达正确的情感,弹出正确的声音,其演奏方法一定是对的。 关于手臂协调性的问题也是如此,如果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同乐曲是一致的,那么情感的变化自然就会带动演奏者作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且和音乐的语气是相吻合的。

浅谈钢琴教学方法论文

250 评论(14)

ztytjrj47

钢琴初级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学钢琴的孩子,大多五六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处在骨骼、体力、智力的发育时期,也是他们最初掌握钢琴弹奏方与技能的关键阶段。因此,这时学生的弹奏基础如何,方法是否正确,对未来的影响很大。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弹奏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的音乐想像力,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主动练琴的能力,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钢琴的初级教学,显得尤其重要。PoPiano钢琴博客'J HGQ+OJPoPiano钢琴博客8A4Yd8j8ZDf6zs/q一、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PoPiano钢琴博客)o+|o 0S 0x4slbCZ#|Qg0 钢琴的弹奏方法多种多样,采用什么样的奏法是根据乐曲的不同风格和技术需要而定的。在教授最基本的弹奏方法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正确运用。五六岁学琴的孩子,大脑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逻辑思维尚未发展。他们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模仿性的,所以,教师正确的示范很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语言特点,运用形象的、简单易懂的儿童语言来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讲弹奏时的手型时,可用“搭房子”来比喻,告诉他们,正确的手型是弹奏的基础,双手放在琴键上要像搭房子一样,房顶(掌关节)拢起来,柱子(手指)支结实,门(虎口)打开;讲连音时可用“走路”来形容,一只脚(手指)落地,另一只脚抬起,身体(手腕)跟着往前走,才能使声音弹得连贯优美;讲断奏时,可以拿拍皮球作比喻,手腕断奏像拍皮球,支球(手指尖)落地就弹起,触键时间短,有弹性;弹音阶像上楼梯,抬腿抬指)时身体前倾,力量往前送,拇指拐弯像小船过桥,桥(掌关节)要拱起来,不许塌,否则船(拇指)就过不去了;弹跳音像跳蹦蹦床;前臂断奏像滴水;弹乐句连线、分句像唱歌和呼吸一样等等,运用这些形象化的语言和比喻,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想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他们模仿。PoPiano钢琴博客"KIaEgw (z%~#l[-{fpO T'[%v d0 另外,还要让他们尽早地接触黑键,消除对黑键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有的孩子一看到黑键就会产生一种特殊心理感觉,变得紧张、慌乱。弹奏时,唯恐掉键或错音,手指总是紧张僵硬地按下去,而不是自然地随手臂的重量落下,产生不必要的心理障碍。所以,尽早让孩子弹一些带有升降号的小曲很有好处。在弹奏黑键时,要提醒学生手要放在靠近白键的位置,在弹奏白键时,手要放在靠近黑键的位置,不要使手里外来回移动,造成不必要的动作,破坏音的连贯。c9z+jR9a0ga d:Rv&L8HG0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音乐表现力t+HU"_$JN1q0 VJ-J!GK2YG0 开始学琴的学生,他们大多没有接触过音乐,对音乐了解不多,更谈不上如何表现音乐了。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表现力,必须从开始做起。首先要求学生在弹奏时要唱着弹,要唱出音的长短、高低、强弱;还要教会学生认真地读谱,在弹奏任何一首乐曲之前,必须做到“三看三查”,即:看谱号,看调号,看拍号;查临时变音记号,查表情术语记号,查指法。学生要严格地按照乐曲的说明去弹奏,对待乐谱不能抱着似是而非的态度。即使在弹奏最简单的练习曲时,也一定要让学生唱着弹,而不要把音孤立地一个个地弹。要让学生用心去体会音乐的旋律和音的倾向性,弹奏出音的线条来,使学生会用手指来“歌唱”。h|h;`:]:wT*_7T0 PoPiano钢琴博客9mV W$M}(r0H%d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感与层次感。内心节奏感是音乐感觉的主要部分,内心节奏不是像节拍器那样的机械节奏,它不是用绝对准确的时值计算就能表现的。如切分音,它的落点是长音,重音在弱拍位置,前后两个音都倾向于中间的音。切分音改变了拍子的强弱关系,这种节奏要靠内心的节奏来感觉。弹奏自由延长音时,更有它的微妙之处,延长时间的长短,更不是机械节拍所能完成的。在学生初学阶段,一定要让他们注意节奏的准确、统一,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内心节奏感,让学生学会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音乐。m)CB8Bp*a8rN0qak0 PoPiano钢琴博客w-RL~E 随着学生学琴时间的延长和年龄的增长,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演奏的层次感。简单的复调音乐也要尽早地让孩子们接触,这种训练对学生左右手的配合、左右手的独立、左右脑的开发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弹奏复调音乐时,不论是旋律声部,还是伴奏声部,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要把旋律突出出来。旋律是永远都要比任何声部突出的声部,它是最重要的,主次旋律的关系要分清,既要使各声部有层次感、独立性,又要将各声部组织起来,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对比,构成音乐的整体。d:Q)Y'u/d i,zn4@$DO0 PoPiano钢琴博客$J"m0uF_4ocH 在培养学生层次感的同时,要训练学生的听觉。开始弹奏复调音乐时,一定要让学生分手练,让他们听到不同的两个旋律。也可用四手连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听觉和层次感的训练,这种重奏的方法对多声部的弹奏是很有好处的。PoPiano钢琴博客Y3f M/Dp @6Yj`PoPiano钢琴博客8CIlH~5z三、正确辅导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PoPiano钢琴博客'c/ue8~w*Ud T(W 9cQ'G*J,sS0 要培养学生主动练琴的兴趣和独立练琴的能力。儿童学钢琴,陪练是必要的,有人陪练,孩子弹奏时就比较认真,陪练者还可以及时地提醒孩子注意乐曲的各种要求,错音、错指可以马上得到纠正,少走弯路。但陪练绝不能成为学生的“拐棍”,在任何时候,家长、教师、陪练者都代替不了学生自身。有些家长(陪练)对音乐知之甚少,陪练时,只会坐在孩子身边,训斥道:“弹一遍,再弹一遍,不弹够20遍不许下琴!”“要弹得连贯、完整、有表情!”学生便在“陪练”的指挥下,一遍一遍机械地弹琴,但是孩子弹奏过程中通篇的错音他们听不出来,造成孩子正确的东西没掌握,却巩固了错误,结果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所以,陪练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听辨能力和鉴赏能力,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辅导。PoPiano钢琴博客'?t ] Al;wVV HPoPiano钢琴博客 ^/C^+aD'dw _ 也有的学生家长,上课时是从不缺席的“陪学者”,回到家是耐心的“陪练者”,而他们对孩子的辅导却不尽人意。他们在孩子练琴时不停地提示孩子.“要高抬指。手臂要放松。手腕太高了。手腕太低了。错音了。节奏太快了。速度太慢了!”等等,他们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陪着孩子练琴,一点点地看着孩子“进步”,但是却没有看到,他们的孩子在这种“陪练”方式的督导下,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更不要说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了。结果是,学生一离开“陪练”就坐不住,就不安心,读谱不认真,错音听不出来,对音乐没有感受,曲子一遍遍从头到尾机械地过,错音、错指、音乐表情术语,都要别人帮他找,自己不会听。这些孩子练琴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完成别人(教师、家长)的各种要求,为家长而练,为教师而弹,毫无主动性、积极性可言。所以,孩子学琴,必须用“耳朵”去听,用“心”去学,家长、教师、陪练者都代替不了学生,代替不了学生练琴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对学习的兴趣。d:~a"E2k(b L6O j2k0 ;a _X v-}0 孩子练琴的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为此,教师要帮助他们安排一张合理有效的练琴表,上课时,教师必须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还要教会他们课后如何去完成这些要求。怎样读谱,怎样练琴,怎样用心去弹,怎样用耳去听,怎样表现乐曲的内容,怎样掌握弹奏技巧等等,必须让孩子从开始就有意识地去学习和掌握。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家长的辅导和教师的上课毕竟是两回事,家长陪练时要通过耐心、细致、具体的辅导,让孩子将上课的内容加以消化和掌握。比如,学生拿到一首新曲子,家长首先要让他们查看乐谱上的音乐术语,并要求学生独立地处理和表现乐曲,要让学生多提问、勤练习,了解乐曲的风格、流派、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及演奏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用合理的方法、策略唤起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M}+cx+^4sSUus0 PoPiano钢琴博客pKN K0n;g 总之,在钢琴的初级教学中,教师和家长(陪练者)一定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针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起孩子的音乐感受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在学琴的道路上顺利成长
324 评论(12)

zqy0213

在钢琴演奏中常遇到快板节奏的乐曲,如何在弹奏能够快速、均匀、清晰的表现出来,是钢琴演奏中的一大难关,也是钢琴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我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些攻克这一难关的办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我们知道,钢琴乐曲中常见的快板节奏乐曲,如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弹奏、三连音节奏的连续弹奏,都要求演奏者在保证速度的情况下,还要使每一个音符清晰可辨,同时节奏上还要均匀一致,用行话来将就是要有"颗粒感"。我把它形容成一串珍珠,既有每一粒珠子的独立性,又有一条独立的线相穿,即有它的连贯性。只有珠子没有线,就成了单纯的跳音 (或顿音),只有线没有珠子,成了一根面条,音音粘连,减低了清晰度。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刘诗昆先生把这种弹奏方法形容成传球动作,我认为很形象,既不能两人同执一个球,又不能两人都没有球,这样才能使五个手指尖象滚珠一样,线条流畅地滚动起来。 那么,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一点,如何为初学者打好这些基础,这是我们做老师的认真研究探索的课题。我在培养学生掌握快速连贯的演奏方法上,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就是尽早让学生掌握跳音(顿音)的演奏方法。 初学钢琴一般接触的都是比较短小简单的小乐曲、小练习曲,很少出现或要求跳音演奏,如:《阿拉伯风格曲》、《天真浪漫》。老师一般要求也是按乐谱演奏出来即可,我在教授初学儿童弹奏这类曲子的时候,就开始要求他们运用跳音演奏方法来处理乐曲。跳音,一般是指手指跳音,既手指触键和离键要快,使音奏出后短促、不粘键,用这种方法演奏,虽然不是上述乐曲的演奏要求,但坚持早练常练,就会加强手指独立性,增加手指触键力量,手感出来的快,为将来演奏快速节奏的旋律清晰干净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没有跳音要求的乐曲,故意安排上用跳音演奏,一方面主要锻炼手指,同时,也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其次,练习跳音演奏要由慢到快、由少到多。跳音练习,过小的孩子(如学龄前儿童)还不宜进行,一般在一年级以后的儿童才能接受。因过小儿童手指发育不成熟,从力量、速度上都有制约。开始弹奏跳音要少,在一个乐曲中点到为止,整个曲子的速度也不宜过快,但一定要保证跳音质量`,既要求弹奏的跳音每一个都要到位,可以从四分音符开始,继而到八分音符,直到十六分音符。在保证质量上,要求一是严格按跳音演奏方法操作;二是要求节奏均匀,尤其是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及黑键上的跳音,此时如有节拍器控制更好;开始时弹奏跳音,可能会出现手有紧张感,抬指过高,手臂帮助等偏差,触键时间也可能一时达不到要求,但纠正错误、坚持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达到要求。 第三要明确目的,实现并达到"颗粒感"弹奏的效果。弹奏跳音,除达到掌握快板节奏,如:八分、十六分音符连续弹奏的方法,达到速度快、音质清、获得均匀干净的效果`。当我们经过上述介绍的方法练习后(时间约一年左右),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将以往用跳音弹奏的乐曲,改为连音弹奏,并进一步加快速度,如过去用跳音弹奏的乐曲《阿拉伯风格》、《天真浪漫》等曲子,就可以实现既快速连贯,又清晰干净的"颗粒感"的效果。 另外,在学生学习阶段,要特别加强右手4、5指的练习,使其在以后的快速演奏中不致因这两指的力度和速度不均匀等问题影响其演奏效果。 第四,注意以上练习方法可能出现的偏差。采用跳音演奏方法解决快板演奏难点,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个别学生,由于练习跳音过程中,过于注意力度,而导致手指抬的过高,弹奏速度一快手指过散,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一旦掌握了跳音弹奏方法后,及时提醒他们注意手指高度,同时要求学生时刻注意握鸡蛋状的手形,要求他们在别人正面看他们演奏时不能轻易的看出是哪个手指在弹奏,把音落在指尖处,只要感到是五个手指象五颗滚珠在自由自在的滚动。 总之,提早加强跳音练习确是一种解决快速、均匀弹奏问题的好方法,同时也有助于解决钢琴弹奏的手感问题,因为手感问题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当然,手感有一部分来自天分,这种后天练习也是达到手感形成的重要步骤。
30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