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屁蛋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则从国学经典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国学经典中有哪些道德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的教育。
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思想内容比较陈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三)国学经典中的大量的德育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理解,便于实际应用。《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也指出: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因此,经典的德育内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它重在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孝亲、敬长、悌兄、信友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去操作,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这也是取得显著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学博大精深,孩子开始接触国学就会有令人欣喜的变化。孩子在日常生活及行为中反省自己,找过并纠正自己。孩子很快就学以致用,到了家中,就开始对照着书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这种国学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集育人、学习功能为一体,孩子既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三、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一)教材,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水平。国学经典有很好的道德教育意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所有的小学生去学习。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要选出恰当的教材,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行为到习惯的道德教育。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可以选择内容浅显、便于理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著作。
(二)树立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教育这两个字,教,《说文解字》讲是上所施,下所效。育字,是养子使作善也。因此教育的根本是长孩子的孝心,培养其德行,教他向善。道德教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这样才有威信、有说服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首先要学习的不是小学生,刻不容缓要学习的是老师,教人先教己。所以说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其深厚的做人道理融于师生的每一天,融于人的行为的每一刻,融于人生的每一件事以及做每一件事的微小细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教师更应如此。一个老师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一定要给孩子做好的榜样,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观念的转化。国学经典中,固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生搬硬套,而是要将传统的观念向现代转化。山大文史哲研究院刘心明博士指出:传统观念的现代转化是国学教育中需注意的关键问题。既要在孩子们身上实现文化传承,又要注意不要让年轻一代墨守成规。如二十四孝中黄香暖席的故事,放到今天,一般家庭早已不存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学生领会的应该是那种为父母分忧、体贴父母的孝心。
(四)在教育方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应化枯燥为生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游戏法。适当增加游戏环节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试着将传统文化知识设计成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情境法。情境法则是顺应小学生的天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学习古代文献的意境、情景。优美的古典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动画,使学生的身心融入到国学学习中来。
诵读法。诵读法是我国传统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实践证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明显的训练和提高了记忆力,并且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理解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教师组织学生的诵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齐读、摆背诵擂台等等。
活动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办一定的活动,如配乐诵读,情景剧比赛,使得学生通过活动,创造一定的真实情境来加强自己的理解与领悟。
总之,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内容。我们要从国学热当中看到国学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推进作用,积极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道德教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