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欧洲美术史论文1000题汇总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9

annlin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欧洲美术史论文1000题汇总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ibianle

已采纳
最早的原始艺术 于1万年前左右中断 欧洲南部 人类最早的文明 于2千年前左右中断 西亚·北非 古典主义 古希腊、古罗马 文艺复兴 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印象主义 现代各流派 这个图表就是外国美术史的一个大的框架,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年代的艺术家及作品都在这个框架相应的位置上。 第一章 史前美术及古代美术 (一)着重掌握 希腊艺术古典盛期美学特征: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是古典盛期希腊艺术的本质特征。古典时期希腊美术崇尚理想主义与写实作风相结合的艺术原则,这时的建 筑和雕塑最为完美地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理想。经典建筑散发着和谐、明朗、端庄的气息;经典雕塑洋溢着庄重、优美、和谐、生动的气息, 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古代希腊艺术的分期及各期的代表性艺术作品: ① 几何纹样化时期:底庇隆陶瓶。 ② 古风时期:瓶画/建筑/雕刻 "库罗斯"和"科丽"雕像、"古风式微笑"; 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的陶瓶艺术; 希腊神庙的典型样式——"围柱式"神庙以及两种基本柱式。 ③ 古典时期 古典初期:德尔菲的驭者、掷铁饼者、持矛者; 古典盛期:此期的建筑和雕塑最为完美地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理想。雅典卫城的建筑和雕塑最有代表性。雅典卫城由帕特侬神庙、厄瑞克 忒翁神庙、山门、胜利女神庙组成; 古典晚期:出现了新的建筑类型和古希腊第三种重要柱式。三位杰出的雕塑家。头像、尼多斯的阿芙洛狄黛、刮汉污垢的运动员等雕塑作 品。 ④ 希腊化时期 帕加马城:宙斯祭坛; 罗德岛派:拉奥孔群像; 雅典:狄摩西尼; 亚历山大里亚:努比亚少年、拔刺的少年; 希腊本土:米洛的维纳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二)掌握 洞穴艺术的涵义、功能和内在意义。 ①洞穴艺术的涵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欧洲艺术。主要指涂绘在岩洞深处石壁上的绘画作品,同时也包括在那里发现的浮雕等作品。西 班牙北部和法国南部地区是洞穴艺术荟萃之地。 ②洞穴艺术的功能和内在意义:学术界历来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是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有的认为与原始人类为祈求狩猎成功而进行的 巫术活动有关;还有的强调记事作用。种种解释都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足以概括全部意义。 ③阿尔塔米拉洞:是西班牙工程师索特乌拉及其女儿于1879 年在西班牙北部山区发现的一座长约300米的大洞, 著名的史前洞窟壁画便绘 于主洞顶部。壁画绘有20余只动物,手法写实,线条简练,形象生动, 其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要数充满着蓬勃生命力的强劲的野牛。阿尔塔 米拉洞穴壁画成为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美术的绝唱。 埃及古王国时期的美术类别及特点: ① 金字塔: 作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早期马斯塔巴是一种用泥砖构筑的低台建筑;后来被宏伟宏伟壮观的角锥型金字塔代 替。乔赛尔王梯形金字塔是古埃及历史上最早的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最为有名。其中胡夫金字塔的规模最为宏大,高度近150米。 金字塔结构简单、单纯、稳固。在轮廓的天际下,金字塔巨大的体量与一望无垠的沙漠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人类创造力与自然界的充分交 流,也反映了一种威严、永恒和神秘的时代气气氛。 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被希腊人称为"斯芬克斯",象征着望权神授的观念。 ②雕塑: 法老像一般用质地坚硬的岩石作材料,制作上遵循严格而系统化的工作程序,形成所谓的"正面律",即人物无论站着或坐着,都须正面 对着观者,头部和躯体保持笔直状态。《海夫拉坐像》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贵族、官吏及劳动者雕塑虽然也采用了严格的程序化制作方法,但相对于法老雕塑要更为生动、自然和贴近现实生活。如《村长像》、《 书记员》。 ③墓室浮雕和壁画: 二者都采用层叠的横向画带形式。画面中人物大小及位置不是根据透视要求处理,而是由社会地位的尊卑来决定;造型上遵循着眼睛、肩 胸正面,脸、腿和手为侧面的惯例。着色的原则为男子一律红褐色,女人为淡黄色。如壁画《梅杜姆的野鹅》细致、逼真得犹如标本,创作者 把写实与图案化的处理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画面既有平面装饰效果,又不乏一定的生动性。 埃及新王国时期美术的新格调: 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美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许多方面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形式规范,而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一种注重表达人 间温暖与平和的、更富于人情味的艺术风格,与受到较为严格形式规范控制的传统美术的生硬、刻板作风有相当大的区别。这时的美术家享有 较多的创作自由,敢于如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例如《阿赫纳吞雕像》。 罗马共和国时期在建筑技术领域的成就: 罗马人在建筑技术领域内所取得的独创性成就为拱券技术和混凝土。 罗马帝国时期在建筑上的辉煌成就: ①帝国早期和中期的罗马建筑: 公共建筑:高架输水渠、科洛西姆斗兽场; 神庙:罗马万神殿; 纪念性建筑:提图斯凯旋门、图拉真记功柱; 民间建筑:"银婚屋"。 ②帝国晚期的罗马建筑: 君士坦丁凯旋门; 戴克里先宫; 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宗教在印度美术中的影响: 在南亚次大陆,孤绝的自然疆界、持续的外族入侵和复杂的人种构成形成了独特的印度文化。印度就象一个博物馆,汇集了多种信仰、习 俗、宗教,印度美术也成为各种宗教的诠释者和传播者,渗透者错综复杂的意识内容。随着各种宗教的兴衰、更替,印度美术展开了风格演变 的历程。印度美术本质上是宗教的,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浑然一体。 印度宗教主要是佛教和印度教。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佛教被尊为国教,从此佛教美术日臻繁盛,一直持续到公元7世纪才让位给印度 教美术。 日本绘画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①飞鸟至贞观时代(6-9世纪):绘画代表作是木版漆画《舍生饲虎图》(7世纪); ②滕原时代至室町时代(10-16世纪) 滕原时代的典型风格"定朝式"; 用日本手法描绘日本风光的大和绘; 绘卷物:"女绘"《源氏物语绘卷》、"男绘"信《贵山缘起绘卷》、《伴大纳言绘词》; 肖像画:腾原隆信《源赖朝像》; 著名画僧雪舟《冬景山水图》、《烟雨山水图》。 ③桃山、江户时代(16-19世纪) 狩野派代表人物狩野永德; 汉画派画家长谷川等伯的《松林图》; 光悦—宗达—光琳派创造的日本美,光琳的代表作《红白梅花图》、《燕子花图》; 浮世绘:开创者菱川师宣,最有影响的是葛饰北斋,其代表作有《神奈川巨浪》; 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从公元8世纪起,典型的伊斯兰建筑已逐步形成。外形上是穹顶与几何体的简单组合。伊斯兰建筑成就最高的是清真寺。光塔高耸是清真寺 的标志。基布拉、圣龛、宣讲台、喷泉是清真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伊斯兰建筑本身没有纯粹的定式,装饰的复杂繁丽是其最典型的特征。一般采用两种形式的装饰。一类是建筑结构本身的装饰,用外露结 构法,让拱券骨架暴露在外,产生一种构成的美,或者变化拱券样式。另一类是墙面装饰,运用多种材料贴面。装饰纹样从几何纹、动植物纹 到文字纹样变化无穷。在平整的表面,通过色彩对比和纹样连续,给人以变换无穷的视觉印象,整座建筑浑然一体。 (三)了解 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产生的时间、旧石器时代美术类别及代表作。 ①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万年至1万多年之间。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外国美术作品大致分为两种 类型:洞穴艺术和小型雕塑。 ②洞穴艺术包括壁画,如拉斯科洞、阿尔塔米拉洞、三兄弟洞等洞穴壁画;浮雕,如法国"持角的维纳斯"等。 ③小型雕塑艺术有奥地利《维林多夫的维纳斯》、法国《莱斯普克的维纳斯》等。 中石器时代的美术遗迹: 主要遗迹有北欧和西班牙拉文特地区的岩画,代表作分别为《人物、动物、鱼、舟》、《五个弓手》。 新石器时代的巨石建筑和陶器成就: ①巨石建筑:英国斯通亨治巨石圈; ②陶器:造型优美,纹样众多,抽象化的几何纹样占主导地位。纹饰活泼、富于变化,同时又不失内在的统一性,与淘气形制也配合得十 分默契。 苏美尔美术遗迹: ① 苏美尔塔庙遗址; ② 祭祀者群像; ③ 金牛头竖琴。 阿卡德美术遗迹: ① 阿卡德国王青铜头像; ② 纳拉姆幸王记功碑。 新苏美尔和古巴比伦王国的美术遗迹: ① 古地亚人的头像; ② 汉穆拉比法典碑。 亚述美术遗迹: ① 萨尔贡二世王宫; ② 萨尔贡二世王宫守护神; ③ 《猎狮图》; ④ 《垂死的母狮子》。 新巴比伦美术遗迹: ① "空中花园"; ② 巴别塔; ③ 伊什塔尔门。 波斯美术遗迹: ① 大流石接见厅; ② 波斯波利斯王宫平台浮雕带。 埃及艺术的著名艺术遗迹: ①早期王朝美术遗迹: 《纳美尔王石板》; ②古王国时期美术遗迹: 金字塔:马斯塔巴、乔赛尔王梯形金字塔、吉萨大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雕塑:《海夫拉坐像》、《村长像》、《书记员》; 墓室浮雕和壁画:《梅杜姆的野鹅》。 ③中王国时期美术遗迹: 孟特荷太普三世陵墓礼庙; 方尖碑; 谢努塞尔特三世头像。 ④新王国时期美术遗迹: 哈特谢普苏特葬礼庙; 卡尔纳克神庙; 卢克索尔神庙; 阿赫纳吞雕像; 壁画《两个公主》; 拉美西斯二世坐像。 埃特鲁里亚美术在建筑方面的贡献及主要美术遗迹; ①埃特鲁里亚美术在建筑方面的贡献:首次把拱券构造与围柱相结合,使建筑物具备某种纪念碑的气度; ②主要遗迹:陶棺雕像、罗马城的象征青铜雕塑《母狼》、墓室壁画《渔猎》。 古罗马的主要美术遗迹: ① 共和国时期的罗马美术遗迹: 希腊和埃特鲁里亚风格相结合的神庙:福尔图娜·维律里斯神庙; 肖像雕塑流行:<携两位先人头像的贵族>; 壁画《花园》、《桃子与玻璃缸》、《庞培城壁画》。 ② 帝国早期和中期的罗马美术遗迹: 公共建筑:高架输水渠、科洛西姆斗兽场; 神庙:罗马万神殿; 纪念性建筑:提图斯凯旋门、图拉真记功柱; 民间建筑:"银婚屋"; 雕塑:圆雕奥古斯都像、高发女子、图拉真皇帝、马可·奥里略骑马像等;浮雕通常与凯旋门、记功柱和祭坛结合在一起; 法尤姆版画; 镶嵌画。 ③ 帝国晚期美术遗迹: 卡拉卡拉像; 君士坦丁大帝头像; 君士坦丁凯旋门; 戴克里先宫; 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非洲主要美术遗迹: ①撒哈拉岩刻和岩画:圣公绵羊; ②尼日利亚地区的诺克文化; ③西非古伊费王国旧地的青铜像:费伊王后像; ④尼日利亚贝宁古国的雕塑:公主头像、吹角号的人; ⑤土著部落美术:守卫偶像、面具。 美洲美术的基本情况: ①北美印第安美术:巨蛇土丘; ②墨西哥的阿兹特克美术:金字塔广场、奥克梅克巨石头像; ③中美洲玛雅美术:乌斯马尔修道院、奇琴伊察古城、浮雕、壁画; ④安第斯山区的印加美术:太阳门、马丘比丘城、雕塑。 印度古代佛教艺术的主要遗迹: ① 萨那拉特狮子柱头; ② 巴尔胡特佛塔; ③ 桑奇大塔、树神药叉女; ④ 犍陀罗美术:卡特拉坐像; ⑤ 马土腊美术:马土腊立佛像; ⑥ 阿旃陀石窟。 印度古代印度教艺术的主要遗迹: ①包含建筑雕刻在内的南式神庙风格:凯拉萨那特神庙、岩壁浮雕恒河降生、青铜雕塑舞王湿婆; ② 包含建筑雕刻在内的德干式神庙风格:凯拉萨神庙; ③ 包含建筑雕刻在内的北式神庙风格。 日本建筑、雕刻遗迹: ① 寺庙建筑采用中国样式:法隆寺金堂、药师寺东塔、唐招提寺金堂、室生寺五重塔; ② 雕刻:释迦三尊像; 伊斯兰艺术的主要遗迹: ①著名的清真寺:萨迈拉清真寺、西班牙科尔多瓦清真寺; ②宫殿: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 ③陵墓:泰姬陵。 第二章 中世纪欧洲艺术 (一)重点掌握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①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哥特式美术的最高成就是建筑。高大、宽敞和明亮,充分体现当时的宗教精神, 是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哥特式教 堂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交叉肋拱和尖拱配套构成教堂的骨架,利用扶壁抵挡拱顶的侧推力。彩色玻璃窗代替外墙,教堂因此迷漫着神妙莫测的光 线。哥特式教堂是宗教教义和美学观念紧密结合的典范。比如,巴黎圣母院里面正中的玫瑰窗象征天堂。正立面水平方向分为三曾,暗示三位 一体。 ②哥特式教堂的代表:法国圣德尼教堂、巴黎圣母院、兰斯主教堂、亚眠主教堂;德国科隆主教堂;英国坎特伯雷主教堂;意大利米兰主 教堂。 (二)掌握 巴西利卡教堂的基本特点: 巴西利卡是罗马公共建筑的一种类型,主要用作会堂、法庭或市场,平面呈长方形,由中堂和两个侧廊组成。中堂宽敞,侧廊比较低矮狭 窄。中堂支撑着的墙面上饰有镶嵌画,高处有侧窗采光,屋顶采用木架结构。这种建筑形式后来成为基督教堂摹仿的范本。教会对巴西利卡式 加以改造,在中堂的一端增添向外突出的半圆形龛作为后殿,祭坛等设在它的前方。教堂入口的门厅设在相对的一端。中堂列柱产生稳定的节 奏感,伴随着信徒走向圣坛。这样的空间安排显示了基督教至高无上的尊严。后来中堂与后殿之间又增加了耳堂,于是就形成了十字形平面( 拉丁十字式)。 罗马式建筑的特点: ①罗马式建筑的代表:法国克吕尼第三教堂、圣塞尔宁教堂;德国施派尔教堂;意大利米兰圣安布洛齐教堂、佛罗伦萨圣米尼亚托教堂、 比萨主教堂;英国杜汉姆主教堂; ②罗马式建筑的特点: 罗马式教堂有明显的拉丁十字平面。恢复了砖石拱券。外形上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墙塔楼。教堂的外墙十分简朴,没有装饰,屋顶上建有一 座或多座塔楼。罗马建筑的建筑师发明了"肋",用肋构成屋顶支架,肋间填以轻巧的石料,减轻了顶部的重量。肋拱、把钟塔组合到教堂建 筑中,这是罗马式教堂的两大贡献。 罗马式雕刻的主要遗迹及艺术特色: ①主要遗迹:奥顿主教堂门楣上的浮雕《最后的审判》、莫萨克圣彼得堡修道院南门中柱《先知像》、费丹扎教堂高浮雕《大卫像》 ②罗马式雕刻的特点:罗马式雕刻各具特色,而总体上具有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和表现性。 哥特式雕刻的代表作: 沙特尔教堂西门雕刻、兰斯主教堂雕刻、瑙姆堡教堂雕刻、木雕《哀悼基督》、皮萨诺父子的雕刻。 哥特式绘画的代表作: ①沙特尔、博韦主教堂的彩色玻璃画; ②乔托的成就及代表作《哀悼基督》; ③杜乔具有舞台空间感的绘画:《基督进入耶路萨冷》; ④具有北方宫廷风格的马尔蒂尼的《圣母领报》。 (三)了解 早期基督教美术的主要内容: ①地下墓窟:壁画善良的牧羊人 ②巴西利卡式教堂(拉丁十字式):罗马的老圣彼得教堂、罗马的圣萨比那教堂、克莱塞的圣阿波利奈教堂; ③穹顶结构的集中式教堂:罗马的圣科斯坦萨教堂; ④镶嵌画:《善良的牧羊人》、《面包和鱼的奇迹》; ⑤石棺雕刻:巴苏斯石棺浮雕。 "蛮族"美术的代表性作品: ①萨顿胡钱包盖; ②兽头; ③"爱尔兰—撒克逊"手抄本风格。 拜占庭美术的主要成就: ①建筑:圣索菲亚教堂(综合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两种形制)、圣马可教堂(希腊十字式)。 ②镶嵌画:《查士丁尼与随从》、《西奥多拉与随从》、《基督变容》、《上十字架》; ③圣像画:《符拉基米尔圣母》; ④壁画:《基督在地狱边缘》。 ⑤雕刻:斗形柱头。 加洛林文艺复兴的美术成就: 两幅圣马太像代表的两种手抄本风格。 奥托美术的代表性作品: ①木雕《杰罗十字架》; ②青铜浮雕《堕落后的亚当与夏娃》。 贝叶挂毯从侧面反映了罗马式绘画的特征。 国际哥特式的代表人物:马尔蒂尼是国际哥特式的初创者。林堡兄弟是其代表人物。 第三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一)重点掌握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分期、各阶段的艺术特色、影响: ①佛罗伦萨早期文艺复兴美术: 在15实际前四分之三左右的岁月中,摆脱着中世纪的规范,借助理性和科学的知识,力图在美术创作上开拓出新局面,使活生生的现象和 场景反映在美术作品中,让它成为一种再现性的美术。 ②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美术: 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我代表的一批美术家,进一步完善了15世纪意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美术品中获 得了完美统一,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了高度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美术确立了一种经典样式,给后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范例。 ③样式主义美术 拉斐尔去世之后,一批年轻美术家的创作背离了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理想和原则,抛掉了它那种自然、和谐、单纯的艺术风貌。他们追求 一种视觉效果独特的、形式感很强的风格。出自他们手中的作品,往往带有刻意雕琢、冷漠疏远的味道,颇具主观与幻想的色彩。这一美术现 象,流行于盛期文艺复兴之后,巴洛克时代之前,史家称之为样式主义美术。 ④影响:由意大利确立起来的具有再现性倾向的古典美术的基本原则,一直影响着以后好几个世纪的欧洲美术发展。

欧洲美术史论文1000题汇总

223 评论(14)

acidmm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发展状况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以H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P毕加索、G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蒙克:《圣母》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U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为《在空间连续的形》(1913)。相应的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20世纪初的俄国也相当活跃。除了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产生的一些社团外,俄国的构成主义对现代艺术探讨如何表现工业美方面有独特的贡献。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最早于1910年前后产生。首先从事抽象主义艺术创造的是参与德国青骑士社活动的俄国画家W康定斯基。他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参照音乐的表现语言,用绘画来传达观念和情绪。他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1912)、《点、线、面》(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作为实践家,他主要从事抒情抽象绘画的创造,但同时也在几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俄国的画家KC马列维奇于1913年左右创建的至上主义,属于几何抽象的范畴。至上主义在平面构成上的努力,在探讨艺术的虚、空、无方面的尝试,应该说是有意义的。真正奠定几何抽象主义理论基础和在艺术实践上有突出贡献的是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创建的风格派(或称新造型主义)。在整个20世纪,抽象主义基本上遵循着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两个方面发展,只是在各个阶段有所变化而已。康定斯基:《第一抽象水彩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达达主义社团,影响波及欧美各国。在法国、德国都有达达美术社团。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反对传统,同时也反对艺术,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在平面的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波伊斯:《向兔子解释图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杜尚:《干燥的便盆》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当然,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西方美术史论家们的论说很不一致。首先在建筑中使用的后现代主义,当然是一个相对的、模糊的、充满着争论的概念。严格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不能与现代主义截然分开的。后现代主义加以弘扬的许多方法与原则,在现代主义的美术中已经尝试过、试验过,只是在后工业社会里把个别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极端的发展和夸张。后现代主义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是现代主义的反拨。然而,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当代西方的美术家们。新表现主义、新超现实主义、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兴起,多少说明了这个问题。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艺术中的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人性与共性、风格特征的加强与消失、人性与机械性、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艺术的审美与反审美,永远是使艺术家困惑并驱使他们去不断探索的课题。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的状况,尤其在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这种状况更是常见。观念艺术及其他后现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惊世骇俗,就是因为它们不仅和传统艺术背道而驰,而且在向现代主义挑战。但是,历史本身似乎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艺术的本身进程犹如社会本身的进程一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举的种种两极之间寻求平衡。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艺术才不断向前发展。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曲折,整个趋势则是向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的一个有力补充。或者说现代主义是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体系,它有别于现实主义,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节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力量。雷斯:《法国式的场景》特征 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对现代主义美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们对待现代科学和机械文明的心理和态度是复杂的。在有些艺术家的实践(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中,试图反映社会的这一深刻变革,而在大多数美术家的作品中,对工业文明采取回避和超然的态度。他们对工业社会人性的贬值、机械的升值表示不满。但这丝毫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美术的主流与工业社会的进程相反。事实上,工业、科技文明剧烈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变化。现代主义艺术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尼采的学说,不仅对德国的表现主义运动起过推动作用,也对整个现代主义的文艺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他否定权威,主张发挥以人的意志、本能为基础的创造力,蔑视中产阶级的文明和虚伪道德,对无意识和本能的推崇,对世界前途的悲观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他的“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导下,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流派的美术家们用多种手法挖掘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其后果是一方面开拓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使艺术语言趋向荒诞和怪异。自然不少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 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上述人类历史上的美术遗产均为现代主义美术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养料。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远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对于现代主义美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视现代主义为洪水猛兽、拒之于门外,不让人们接触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与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国文艺提供的可用来参考、借鉴的丰富资料不无关系。
88 评论(13)

婷2415

楼主的问题不够明确啊~~~~附上一篇,希望能帮到你。平凡质朴的崇高之美——米勒与《拾穗者》米勒在43岁时完成的《拾穗者》,这是一幅描写农村夏季收割劳动场面的作品,从题材上看,应该说平凡而简单。但它在当时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所有人没有料到的。画面上,金黄色的田野一望无际,秋天麦收后的辽阔土地上,有三个农村妇女正在弯腰而细心的捡拾收割后被遗落在田间的麦穗,她们身后的不远处,有堆积如山的麦垛。这一切,都说明三位拾穗的农家妇女是勤劳而朴实的劳动者。从画面上看,尽管她们身体健壮,但始终在重复着机械而单调的动作,目光却全神贯注在地上的麦穗。尤其是她们手中拿着的几根拾起的麦穗,与远处的草垛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她们那憨笨的动作,也流露出一种虔诚和忠诚,画作将农民和土地的这种情意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所以,任何人在这幅作品前,都会产生一种对丰收、对生命的庄严景仰,都会产生一种农民对土地那种类似于宗教般虔诚的情怀。当然,也对画面上的平凡而质朴之美产生崇高的敬意。《拾穗者》这幅画刻画了三位贫穷的农家妇女在辽阔的麦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她们弯腰捡拾的动作展示了一种古典美。重要的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同时,美丽富饶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与勤劳又形成明显反差。法国文艺评论家卡德莱曾这样说道:“米勒的《拾穗者》等作品刻画出他当时那个时代一般平民的心理和思想,表达了近代思想,这是一位高贵而不朽的人性画家。”在这幅作品中,米勒安排的人物动作和形态已经成为后人研究构图的经典,人物朴素动作优美,特别是在她们的背后,那合理而有序的铺陈,使得画面散发着一股泥土的芳香,也弥漫着古老而沉重的诗意,使我们感受到大地之神的魅力和古典的庄严美。据说,米勒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自己的孩子连奶水都吃不饱,家庭生活极其窘迫,所以他对底层的劳动者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和同情,甚至他是在继续接受着并在绘画中融化他的痛苦,在生活的痛苦和创作过程的痛苦中寻找到一种庄严而崇高的宗教式的喜悦。因此,米勒笔下的劳动人民是在生活的痛苦中却饱含着道德,这是一种美,最后成为米勒的一种信仰。《拾穗者》是他思想与技术最完美的结合物,罗曼•罗兰这样赞赏道:“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位女神。”米勒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从1840年到去世的三十多年间只有八十余件油画作品。而且很多都是较小的画幅。据说,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经过反复思考而成的。除《拾穗者》之外,还有《播种者》、《晚钟》和《牧羊女》等,同样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无论什么时候,《拾穗者》总会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与冲击,这一点与画家始终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是分不开的。这幅作品在沙龙展出的时候引起了极大地反响,其中褒贬不一,甚至还有人认为画面上的三个女人丑陋不堪,还有人指责画面的内容揭露了农民生活的艰辛而有意向上层生活挑战的意味,还有人认为这是在有意煽动农民的情绪等等。面对这一切,画家米勒毫不畏惧,他说:“我将坚强的站着,即使他们称我是表现丑的画家,是妨害我们民族进步的东西,但我们绝不做把农民模样加以美化的蠢事。如果只能无力的表现我自己,我宁愿不表现。”我们从米勒的这番话语中感受到他那坚定的现实主义立场,通过平凡的人物表现崇高的理想和内在的精神。特别是他用真实的笔触和感受描绘着他生活在一个空间中的农民,成为后来法国许多画家共同的创作主题。因此,米勒成为法国美术史上伟大的画家,与库尔贝一样,为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2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