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9

lijianna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观察与分辨的作文议论文题目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essiepeng

已采纳
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随便写

观察与分辨的作文议论文题目怎么写

345 评论(15)

tllizhijie

同学,你是东昌的吧…… 找了N久你就先写一句:学会辨别就是不盲从。然后自选以下材料: 【名言】 1、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 3、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4、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5、“凡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独行其是。(竺可桢) 6、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人性的弱点》) 【感悟】 1、 盲从会让我们丧失生命财产; 2、 盲从会断送我们的前途; 3、 盲从会阻碍科技发展,人类进步。 4、 理性可以使我们正确消费,节省财产; 5、 理性可以使我们正确投资,获得收益; 6、 理性可以使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7、 理性可以推动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8、 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让人理性;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会让人盲从; 9、 内心世界丰富让人理性;精神空虚,缺乏爱会让人盲从; 10、用知识武装自己让人理性;没有知识,愚昧会让人盲从; 11、有坚定的信念让人理性;没有坚定的信念会让人盲从; 12、有勇气挑战权让人不盲从;没有勇气会让人盲从; 13、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让人理性;人云亦云让人盲从; 14、具有怀疑精神让人理性;一味听信让人盲从。 【典型事例】 1、非典面前的不盲从: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理性不盲从,这是非典时期广州人紧张不慌张心态的基础。2003年春节前后,广州对非典的恐慌达到了高潮。在记者会上,钟南山院士以其人格担保,呼吁市民保持理性。那句流传甚广的“非典可防、可治”通过媒体传播开去,迅速稳定了民情人心。与其说人们相信钟南山,还不如说是相信科学能够最终战胜非典病魔。 2、爱国方面的不盲从 :最近的 “家乐福事件”引起了一些爱国青年用极端的行径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但是,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不但无益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文明形象,而且还损害了我们的大国风范,更是中了西方反华势力的诡计:将我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引向非文明、非理性的方向发展,从而扰乱中国社会秩序,破坏奥运会前社会的和谐,并最终达到遏制中国走向大国复兴的丑恶目的。因此,我们惟有理性而不盲从,笃定而不冲动,我们才能冷静地对待问题;惟有文明而不粗暴,守礼而不极端,我们才能心怀宽容、面带微笑地向世界敞开怀抱。 3思想上的不盲从: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的香味?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的回答:“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现在的学生也一样,人云亦云的还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教育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大力提倡“不盲从”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造能力。 4、面对新闻不盲从:2007年10月12日,一组新近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照片拍摄者周正龙也在一夜间,从陕西省镇坪县山区的一位普通农民变成万众关注的新闻人物。这组照片的重大意义,在于发现了已宣告绝迹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然而始料未及,正当人们为野生华南虎的现身兴奋不已时,质疑声却从网络汹涌而起。最后,经过鉴定,华南虎的照片属于作假。 5、科学上不盲从:(1)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的体积的结论。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即得出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论。1966年,丁肇中重做这个实验,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个故事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2)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 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坚忍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法布尔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便立刻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6、对于传闻不可盲从: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取水灌溉,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这件事传到了宋国的国君那。宋过国王人去问姓丁的。姓丁回答说:“得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世上所传奇闻怪事很多,但听到的任何传闻,都应该认真地考察一下,看它在道理上是否讲得通。要谨言慎听,不要盲从。
209 评论(13)

温文尔雅zdm

1、提高作文的思辨性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高考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没有多大变化,从2004年众多省份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命题颇具思辨性。思辨性是话题作文话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话题作文应试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写作原则。这个写作原则往往在平时学生的作文训练中被忽视,很少学生看到作文题目,会去考虑它的思辨性,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感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思辨性强。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命题也颇具思辨性:命题要求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但仔细分析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山、水”中包含了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山和水,灵动和沉稳,水的灵动和海的一色,山的沉稳和四季的变化,透过材料的表象,可以提炼出“变化中有永恒,永恒中有变化,动与不动,两者和谐统一”的道理。那作为考生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话题作文的思辨性呢,以下笔者从三个方面论述这个问题。(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三)提高作文思辨的逆向性所谓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而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以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2、名师点评08湖南高考作文:颇具人文性和思辩性通观2008年高考作文,在一派姹紫嫣红、摇曳多姿的景象中,湖南卷的文题可谓文质兼美、匠心熔铸,颇具人文性和思辩性,给人以亲切雅致、意蕴动人之感。  首先,从命题形式看,这是一则新材料限体作文。文题先引入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提出材料。接着对诗句进行解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进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进而揭示其意境和哲理:“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最后提出作文的要求:“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显然,这道题介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兼具二者立意限制性和写作开放性的特点。不过,比照06年全国卷的“乌鸦和老鹰”、07年全国卷的漫画“摔了一跤”这两则新材料作文题,湖南题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门槛,给了考生以解读的提示,而又增加了文体的限制,体现出湖南高考作文命题的探索和个性特点。  其次,从写作内容看,这是一则寓意性思辨作文。诗句出自大家比较熟悉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首句描写初春小雨,以“润如酥”形容其细滑润泽的特点,使人联想起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二句承上,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来描摹初春小草雨后的朦胧景象,既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的景象相媲美,又与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初春时节所特有,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机。形象大于思想。作文中引述的这两句诗,在立意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客观而论,除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外,我们尚还可从诗歌意象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与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它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美在距离”、“朦胧产生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物以稀为贵”等等。因此,诗句蕴涵的哲理,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具有更多极的思考角度和多元化的立意。“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文题中启导语的这一结句,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给了考生以选择性、拓展性的提示。变换角度看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11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