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城市农村发展的议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5

lf077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城市农村发展的议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zh0309

已采纳
如果失去农村农村,一个山清水秀,处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地方尽管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让世上将近一半的人住进了城市,但农村是城市的基础农村为城市种植蔬菜和粮食,如果没有了农村,人们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粮食,失去了基本生活的保障农村为城市提供新鲜的水果,如果没有农村,人们就没有了健康的饮食选择农村大面积的绿色植被能为城市净化空气,如果没有农村,人们将生活在充满粉尘的空气中农村为城市种植花卉,如果失去农村,世界将失去了绚丽的色彩由此可见农村对我们的重要性农村能为我们提供许多必需的物质条件如果失去农村,那将对我们的基本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城市也就难以发展不仅如此,农村还能带给我们许多精神上的财富农村那清静悠闲的田园生活和淳朴的人文环境一直是城市人所向往的农村没有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没有城市里宽广的马路,没有城市里喧闹的人群,更没有城市里那般忙碌的生活节奏农村有的是清澈的河水和一望无际的农田,有的是泥泞的田间小路和瓦房升起的炊烟在这里,城市人能找到城市里找不到的轻松,农村,仿佛开始成为城市的后花园一座豪宅如果没有一个后花园,即使多么豪华也依旧不完美而如果没有了农村,一座城市即使再繁华,也不能和谐地发展所以,农村对于我们,对于这个社会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却可惜的是很少人会付之以行动为了拉动经济,许多当地的政府把农村改造成旅游度假村,并冠以“生态农村”的“美名”,结果,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涌入到农村,来体验农村的生活,把农村当成了一个旅游点,找到了乐趣,却没能真正找到一份轻松和悠闲而农民们,除了种地,更多的是开始摆起来小摊,甚至开起了农家乐饭店和旅馆最后“生态农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一个质朴悠闲的农村就变成了一座“小城”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主题其实,首要的并不是用多么先进的高科技去发展城市,而是应该先确立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农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为城市保留住农村原本拥有的泥土气息,别让农村变了味,失去了它的本质

城市农村发展的议论文

168 评论(8)

猫咪小饼干

村,人类温饱之源泉;城市,文明进步之标志。农村羡慕城市:出行便利,的士三轮遍地是;交通发达,空中地下皆桥梁;经济发展,公司企业随处见;食宿不愁,饭馆酒店处处有;休闲逛街,如同旅游跑世界;养身健体,健身器材在身边;夜光通明,灯火照亮不眠城……城市羡慕农村:食生态蔬菜,饮山涧清泉;住农家小院,吸清新空气;走田间小路,游翠林清山。昼与田地庄稼相伴,夜与鸡鸭牛犬相眠。可避城市之喧嚣,空气之污浊,人车之拥挤,工作之繁杂,世态之炎凉……农村人羡慕城市人,但习惯不了城市人的生活,太过繁忙,太过喧嚣,夏冬昼夜开空调,穿街过巷不安全……城市人羡慕农村人,但习惯不了人畜共处,夏有蚊蝇叮咬,冬有柴火溅身……农村与城市,要相互适应,要在发展中共用,在共用中和谐,在和谐中共建,在建设中推进,在推进中发展。城乡统筹,缩小差距,从前农村包围城市是自愿,现在城市支援农村靠自觉。现在农村还很贫穷,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要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要坚持科学发展,做好城乡统筹,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势在必行。农村要积极配合,主动出击,城市要全力支援,以城带乡,真心回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实现城乡文明共用!
190 评论(15)

dubuqianqiu

“以人为本”新城乡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工业园区与农村社区互动、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从地处鲁西的聊城、到泰山脚下的泰安、再到胶东半岛的威海,以人为本、融合城乡,正成为齐鲁大地统筹城乡发展生动实践的关键词。新型社区:乡村公共服务新载体冒着炎炎烈日,记者来到山东诸城辛兴镇辛兴社区,走进了74岁的房志明老两口家中。这套77平方米的2居室南北通透、干净整洁,比外面凉快许多。4年前,周边5个村纳入辛兴社区,他也从辛兴村村民成为社区居民。“每平方米花1500多块钱就买上了楼房,现在生活方便很多,夏天能开空调、冬天供暖是地暖、做饭有天然气,家门口就有菜集、超市。”房志明告诉记者,3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女儿就在诸城务工,家里的4亩地还在,已不再种麦子,租给别人种烟叶每年能收入2600块钱,每月还有60块钱的养老金。村里像他一样住上楼房的还有很多,大家的土地还在自己手中。整个8月,辛兴社区服务中心的电子屏幕上不断滚动着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我就在镇上一家企业打工,自家2亩多地没空打理,打算今年秋收后租出。”记者见到农民王明亮时,他正在工作人员陈华已的指点下登记转出土地意愿,目标价是每亩每年700元。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是“磁铁”,吸引人的不仅是来审批办事。陈华已说,社区中心还设有卫生室、文化室、农技站,都向村民们开放。“我们还代受理养老保险业务,通知说,今年开始全省参保农民和市民的养老保险同步发放、同步增长。”有工作、有保障、有服务,辛兴村改为辛兴社区后,王明亮越来越有类似城里人的感觉。穿过新修的辛兴河亲水平台,记者已站在辛兴花园的一栋栋楼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沐亮说,“现在看到的是地上的社区服务设施;看不到的是投入更大的地下基础设施,比如自来水、天然气、暖气、排污管线,都接入了城区管网。”建这些设施的资金从哪里来?市里把镇街属企业的税收和纳税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市级企业税收全部留归镇街。在各级财政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全面跟进。“二三百人的‘巴掌村’,怎么通水通气,怎么配套医院、学校?”山东省社科院农村所所长秦庆武接受采访时反问记者。确实如此,山东的行政村数量多、规模小,逐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难度大。长期以来,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区,像王明亮一样不少农民先前办个独生子女证还得跑很远。山东从2009年推广新型农村社区,按2公里的半径设立综合服务中心,将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同时运用市场手段,吸引设立超市、物流等经营性服务网络;动员农民自愿成立互助合作性经济组织。目前,全省共建设新型农村社区5190个。不少社区能够承办市级下放的几十项行政和市场服务,让群众办大事不出镇、办小事不出村。“随着居住形态改变的,有生产方式,有生活理念,还有公共服务。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集中居住为改善农民生活提供了现实条件,要让农民带着保障上楼。”秦庆武说,新型农村社区集公共服务、经营性服务、互助性服务三位一体,促进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广大农民享有与市民大致相当的公共服务。产城融合:城镇化发展新动力没有产业,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发展城镇化,既要有工业园区配套和县域经济的吸纳,又要有农业产业化的支撑。产城融合、以工补农是山东各地统筹城乡的特征,促进了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站在烟台开发区西侧,业达科技园正如火如荼建设中。“我们脚下原是一片荒滩,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今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市的四分之一,吸纳人口40万。”管委会主任王曰义告诉记者,开发区经过“旧村改造”,由政府统一规划出资,把73个村庄一次性融入城市新区。目前,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安置群众5万多名。通过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引导农民就近到企业工作,从种地耕田到打卡上班。烟台是一个工业强市,目前拥有省级以上园区16个,2012年建成园区聚集人口达130万。园区众多是烟台城镇化推进的优势。但如果园区封闭式发展,将无法与农村融合。在不断探索中,烟台找到了同步建设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走“城乡一体、两区同建”的路子。“考虑到我们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覆膜机的这个部位用海绵或橡胶都不行,可以裹上一层帆布……”步入诸城鑫兴烟农合作社,旋耕机、直播机、覆膜机……偌大的农机库停放着各类机具485套。理事长孙宝伟在指导社员隋松江如何使用覆膜机。“一个电话、服务上门”,49岁的隋松江笑着说,合作社对育苗、机耕、起垄全程都可提供机械化服务。“农村改成社区后,土地集中搞规模农业,原来两口子50亩还管不过来,如今依靠农机合作社,种220亩还很轻松,亩效益超过1500元。”靠近城镇和工业区的农民容易实现就近城镇化,居住偏远又粮食产出低的村庄就要依靠农业产业化支撑。“社区5个村共有6家类似的农民合作社,5000多亩土地已流转2717亩。”孙宝伟介绍,社区入社农户超400户,原先多是种粮,如今主要发展优质黄烟、甜叶菊等特色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规模化烟叶农场。“老百姓除了拿土地租金,还能在农场里打工,比以前能多挣一倍的钱。”“山东农村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良好协调了人口、土地与产业的关系,有效提高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宋军继说,统筹城乡就要让农民产业致富,一方面要减少农民,让部分农民进城享受到城镇化、工业化的好处,一方面要发展农民,让愿意继续务农的农民从土地获得效益、农村的生活更美好。共享幸福:新农村建设新追求城乡一体化并非一味建楼,特色乡村风貌也应得到保留,这成为一种决策理念。2009年,山东省有关部门提出“宜聚则聚、宜分则分”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选择农村居住形态。对经济条件好、群众意愿大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改造,避免了农民“被上楼”;对地处丘陵地貌、不宜集中居住的村庄,则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居住环境。农民集中居住搬进了小区楼,耕作还方便吗?鸡、猪等家畜往哪养?烟台牟平区大窑镇曲格庄村在旧村改造后,专门在村头建设了农机大院存放农机。村民李秀英就住在小区楼上,干净整洁与城里人毫无二致,令人意外的是,她还养了200多只鸡,李秀英说:“集中居住也不妨碍种田养鸡。旧村改造腾出的40亩地已经复耕,村里还专门建设了集中养殖区来养鸡、养猪。镇上干部说这是标准化规模养殖,既减少了粪污污染,还利于统一防控动物疫病。”如今,曲格庄人的观念有了变化,更多的人不再务农,或者从事服务业或者开网店创业。一些农民不愿住楼,但幸福指数一点也不低。走进荣成市东褚岛村,一边是整齐漂亮的住宅楼,一边是传统古朴的海草房,界线分明却同样整洁。村党支部书记王本胜说,村里有650间海草房,其中百年以上历史的就有200多间。如今,不少老居民依然住在村中。见到村民蒋丽萍时,她正在燃气灶上做饭,“住惯了冬暖夏凉的海草房,这种热天不开空调也不熬人,配套的燃气供水也都有。”宽大的铝合金门窗、洁白的塑钢吊顶、干净的地砖,室内现代的装修与室外古朴厚重的海草交错融合、别有韵味。离开东褚岛村驱车半小时,记者在东墩村见到了71岁的村民刘华,他从市修配厂退休就回到村里居住。刚开始村里脏、乱、差的环境让刘华很不满意,他为此还上访过。“如今村里条件好了,每天早晚两次垃圾清运,天然气主管道已到村,还有集中供暖。村民每年可以分到700元,逢年过节还有不少实物发。人们原先热衷省城户口、接着是市里户口,如今还是村里户口吃香。”据了解,村里距离市区40公里,已处于城市的末端。统筹城乡不是简单地减少农村数量,而是尽可能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相当的生活。如今,山东各地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全省基本实现路、水、电等“村村通”,8000多个村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40%的村庄实现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半数以上的县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城乡供水一体化已覆盖70%的农村人口。
28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