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29921768
儿童听力障碍特点人类通过听觉学习语言,婴幼儿通过学习听觉反馈后有了言语感知才能学会说话,言语形成又会影响大脑功能。听力不好影响言语学习,可以出现说话迟缓,或讲不清楚,,直至听力障碍导致言语障碍。听力障碍也会影响到心里健康,儿童听力残疾或听力受限常会导致性格变化,如内心、孤僻、不愿交往、因听力不好或显露助听器而有自卑感等。声以,在生活、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以及从事各种职业都显示出人耳听力和听觉的主要意义。年龄分布特点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17岁以下听力残疾(含多重)人数为1万。0~17岁听力残疾儿童(含多重)的残疾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其中0~2岁现残疾最低,15~17岁年龄阶段发病率最高,3~5岁年龄阶段多重的现残率高于单纯残疾现残率,这个阶段是儿童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且听力残疾多数伴言语残疾,因此多重残疾中听力残疾的现残率高于单纯残疾的现残率。所有相对危险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2病因特点在0~6岁听力残疾的主要病因依此为不明原因、遗传、母孕期病毒感染、新生儿窒息、药物中毒、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在0~6岁听力残疾致残的原因中,除原因不明外,遗传因素是第一位。3听力残疾程度特点在0~6岁年龄阶段中,一级占60%以上,二级听力残疾占7%,总计为74%以上。7~12岁年龄阶段中,一级、二级听力残疾人数占60%以上。13~17岁年龄中,一级、二级听力残疾和三级、四级听力残疾分别残疾总数的50%。由此可见,0~3岁组听力残疾以一级、二级居多,占84%,由此,一旦发病就会导致听力言语多重残疾,尤其应引起重视。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的丧失,行为活动会受到某种局限,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加之来自周围环境发来的冷遇、歧视,甚至欺凌与侮辱,自尊心的挫伤,会加重他们自信心的丧失,产生一种负性心理,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这种相互影响,往往会在他们身上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听障儿童的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恢复他们的自尊心,补偿他们的自信心。一、保护和恢复听障儿童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个要求得到社会和他人尊重期望心理情感。尊重首先是做人的权利和尊重,听障儿童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首先要保护和恢复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家长、学校和社会必须要充分地重视他们,其次要重视各种机会,让听障儿童有表现自己的才能,显示自己力量的机会。三是社会、学校要在上学、就业、医疗、公共设施等方面为听障儿童的参与创造条件。二、帮助听障儿童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的缺陷听障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在自我认识上受到某种局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会逐渐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产生自感行残、自愧勿如、自我忧伤的内心体验,如果环境中再有一些嘲弄、不信任,或者歧视、欺凌,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甚至会出现一些恶作剧的行为,在这方面,家长教师要逐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同时要使他们明确感觉听力的补偿作用,并通过榜样教育激励他们能够避短就长,树立信心,鼓足勇气争取获得较好的成功。三、对听障儿童作出正确的评价无论是谁都喜欢倾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恰如其分、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能使人信心倍增,过分的活消极的、挫伤性的评判,常使人困惑、自傲或自卑,或失去信心。听障儿童获得的评价,多数是消极性的评价,即使是好的评价,往往也是带有叹息声的评价,这些消极的评价,都将内化而严重地挫伤听障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一方面要严格禁止社会上某些人对听障儿童的嘲弄歧视现象,养成尊重和关心听障儿童的良好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在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缺陷的同时,多从积极方面去鼓励和表扬他们的任何一点小的成功,而且还要注意经常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的才能。
一、认知特点感知觉特点感知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其中,听觉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听觉残疾儿童由于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世界的声音,使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听觉残疾儿童在感知事物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的完整性取决于感觉材料的丰富性。由于听觉刺激的缺损,听觉残疾儿童对复杂的事物和环境感知不完整,缺乏听觉信息加工。听觉残疾儿童的知觉信息更多地依赖视觉、触觉和动觉获得,不易形成视听结合的综合信息。这样,听觉残疾儿童知觉信息加工的整体性和理解性就受到制约。(2)视觉的优势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听觉丧失后,视觉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感知活动中的优势地位。听觉残疾儿童进入学校后,一方面由于长期对视觉的依赖和使用,视知觉经验丰富;另一方面通过专门的训练,他们的视觉补偿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听觉残疾儿童的视知觉速度提高比较快,在凭借视觉参与的感知活动中,他们的视知觉能力与正常儿童没有显著差异。例如,与正常儿童和成人相比,听觉残疾儿童的视、触知觉能力没有降低。(3)缺陷补偿听觉残疾儿童的视觉、触觉和动觉与正常儿童并无两样。由于听觉的丧失,听觉残疾儿童更多地借助视觉、触觉和动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并进行语言理解和语言交流。这些感官在听觉残疾儿童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视觉,很多人用“以目代耳”来强调视觉的缺陷补偿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视觉及其他感觉通道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注意特点和正常儿童一样,听觉残疾儿童的注意是由无意注意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的。由于听觉障碍、语言发展迟缓,与正常儿童相比,听觉残疾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形成和发展都比较缓慢。听觉残疾儿童的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需要活动来支持和吸引,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另外,听觉残疾儿童注意的分配困难。普通儿童可以眼、耳、手、脑并用,同时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的集中。而听障儿童不能同时既看又听,视觉兴奋和听觉兴奋不能一起产生,无法实现注意的恰当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