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our
一、狠抓基础,整和知识 构建网络。 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所以抓好基础,既能保证得分率,又使提高能力成为可能。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的落实。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教师应狠抓落实,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做到对“双基”融会贯通。 在复习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对课本知识分了五个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对于文化生活的的学习,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继承,文化的创新,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等几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文化生活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对于每个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此我重视了对知识的挖掘,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二、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概括地讲就是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思想觉悟,以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培养各种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 《考试说明》在规定考查知识范围同时,也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 如果说,《考试说明》中“考查的知识范围”对考查内容的广度作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即第一轮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热点专题复习(即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而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那是肯定考不好的。 基础打牢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提高能力和素质,除了首先要夯实基础外,还必须把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考政治科命题的重要原则。政治科高考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倡导“现实问题的知识性关注,理论问题的现实性追问”,既反对知识化倾向,也反对时政化倾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此在备考过程中,我十分关注党的各种会议的召开及其报告的主要精神,努力将之与思想政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增删、整合,对知识进行更新。并把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 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都需要通过进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了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抓好知识的落实,抓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下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适时开展学科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当然,作为文科综合有机组成部分的政治学科,决不能隔绝与政治、历史学科的联系。在备考过程中,我还注重了与历史、地理两科教师的密切协作,加强了集体备课,统一相关的重点问题及热点问题等。 以上是我在思想政治课备考工作中的一点做法,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备考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一、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除了正常的精心备课外,我还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科学的整合。例如,可以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增减,顺序可以重组,可以选择教材以外的更适合的案例,等等。比如在学习湘教版选修五第一章第二节时,“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在必修课本中已经详细学习过,我就把这一部分省略,重点讲解了酸雨和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这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在上课前我经常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尤其是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储备;哪些知识需要给学生补充;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接受,这些容易的知识点采取什么方法获得;哪些知识点学生不容易接受,用什么方法使这些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容易理解和运用。
二、创设精彩的情景导入
一个精彩的情景导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例如,在《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教学中,我以当天的一个见闻导入:今天老师在上班的途中,看到有两个小商贩吵起来了,为什么呢?商贩甲说商贩乙占了他的大街转角的位置。有人劝商贩乙把位置让给甲,乙不同意;有人说甲就将就一下,不在大街转角不一样做生意吗,甲也不同意。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二人这么看重大街转角这个位置呢?大家经过讨论,得出了大街转角交通位置好、人流多的结论。这样商业街的布局原则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三、打造高效课堂
在区域政治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基础知识需要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大家寻找巧妙的记忆方法,以下是学生们集思广益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例一,东南亚中南半岛上的河流自西向东依次是: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学生的记忆妙方是:一(伊洛瓦底江)、二(萨尔温江)、南(湄南河)、公(湄公河)、红(红河)。例二,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三大半岛自西向东分别是: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学生的记忆妙法是:一(伊比利亚半岛)、二(亚平宁半岛)(注:“亚”即第二的意思)、干(巴尔干半岛)。例三,美国西部的重要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是: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学生的记忆妙方是:西(西雅图)边的山(旧金山)上落着一只鸡(洛杉矶)。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这些知识,而且不容易忘记。这些成果让我感慨: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
培养分析能力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在世界政治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工农业区位因素是一项重点内容,但是如果只是学一节分析一节,则学生容易边学边忘。所以我在分析某一政治事物区位因素时,总是先分析该政治事物的区位因素,然后让学生总结对于该类政治事物的分析方法,再寻找其他地区同类政治事物的区位因素让学生自己分析。比如,学习中亚棉花区位因素后我便让学生先回忆印度棉花生产的区位因素,然后打开地图册埃及部分,让学生结合地图册上所给埃及气候类型分布图、埃及地形图,用分析中亚棉花的方法分析埃及长绒棉的区位因素。分析完欧洲西部航运发达的原因后,打开地图册俄罗斯部分,让学生自己分析俄罗斯北冰洋流域三大河流航运是否发达。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分析的方法。
融洽的师生互动是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一种温馨平等教学情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富有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每一节课堂上,我都会选取三到四个有代表性的思考题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代表发言,我在某些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学生代表进行补充和完善。
高考中政治学科也经常涉及热点问题,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并且让学生自己总结相关的政治知识。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我及时从网络上查找与政治知识相关的视频,看完视频后,便由某一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作答,老师则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找到了政治学习中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感觉到了一种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学习自信心大大增强。
四、创设精彩的总结
一堂政治课,时间短,内容多,所以一个精彩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对一节课内容的回顾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印度时,我对这一节内容的总结是这样的:三大地形,三大河流,三种气候,三类国家,三大宗教,三大矿产,三大工业,三大经济作物,三大粮食作物,三个亿国。这样学生在复习该部分内容时,便心中有“数”了。
五、生活中做学生的大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成为孩子的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们才会向他敞开他们的心灵。”
课下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心声,有利于加强师生感情。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叮嘱,一个很细微的动作都可以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这个老师,从而“安其学而亲其师,悦其友而信其道”。
总之,政治教师要有一颗炙热的心,一份负责任的情,热爱政治教学工作,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热情”上课,“激情”上课,以“情”激“情”,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打造出高效的政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