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iskou
1)掘进方面:上山掘进时,煤、矸装载、运输及排水等工序较简单,掘进速度快。下山掘进时,煤、矸装载、运输及排水等工序较复杂,掘进速度慢,成本高,尤其在下山角度较大及淋水量较大时,掘进更困难。(2)运输方面:上山开采时,煤、矸向下运输,运输能力大;当倾角较大时,还可采用自溜运输,运费低。但从全矿看,上山开采有反向运输。下山开采时,向上运煤,虽运输能力较低,但无折返运输,总的运输工作量较少。(3)排水方面:上山开采时,采区内涌水可直接沿上山流到开采水平进入井底水仓,排至地面,无需设置采区水仓和泵房。下山开采时,若涌水不大,可在每一区段下部设临时排水硐室和设备,将水排至运输大巷,再流入井底车场。若涌水较大,常将下山一次掘至终深,只在下山采区下部设置排水硐室和设备,将水排至开采水平后,再流入井底水仓,排至地面。因此,下山开采将增加排水硐室、设备和工作人员。(4)通风方面:上山开采时,新鲜风流自进风上山进入采区,清洗工作面的污风经回风上山流入回风道,新风流和污风流均向上流动,沿倾斜方向的风路较短。下山开采时,新风由进风下山进入采区,清洗采煤工作面后的污风要经下山流入回风道,风流在进风下山和回风下山内流动方向相反,通风线路长;且进风下山和回风下山相距较近、风压差大,故漏风大,通风效率低;进风和回风线路之间交叉点多,通风设备多,管理困难。当瓦斯涌出量大时,通风更困难。(5)基建投资方面:下山开采的主要优点是充分利用原有开采水平的井巷和设施,用一个开采水平为两个阶段服务,减少了开采水平数目,节省开拓工程量和基建投资,延长水平服务年限。 
这是标准答案!1.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出大量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理念,由于它们在反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促进资产阶级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全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俄国资本主义又带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的封建农奴制的残余。这使俄国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相互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俄国军事帝国主义反动堡垒的矛盾等异常突出和激烈。沙皇的横征暴敛也使俄国成了人民的大监狱。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集合点,并由此也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发生并取得胜利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当时情况作出的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后,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又作了有益的探讨,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扩展资料:本书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本书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的,这次修订主要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同时适当吸收了一线师生使用中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总结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