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知我心i
首先,大路方法写,就是写写什么是良知,良知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我们的良知(比如加强传统教育啊,加强法律之类的)另外提供你一个新颖一点的思路。你可以谈谈我们中国5000年历史,良知其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一开始的儒家认为男女之间不能有肌肤之亲。嫂子掉进河里,你不能伸手去救。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良知。所以什么是良知,良知的定义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应该去除哪些不好的"古代良知",又有哪些“古代良知”应该得到弘扬的,甚至有没有一些被我们遗忘的良知应该重新拾起来的。从这个角度也许能写出点新意。 范文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曰“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 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文革”破四旧,破除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一些人也因之丧失了良知。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个弟子叫娄师白,从小在齐先生身边长大,后来批判白石老人,他就改了名字叫娄批白。一“师”一“批”,良知何存?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又改丢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人的私欲刺激人的创劲和干劲的结果,使社会良知大面积坍塌。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不愿参与医疗腐败、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钱的医生胡卫民在医院被孤立得呆不下去,而被100多名职工举报的医院负责人却因为医院赚钱“业绩突出”,被当地政府委以重任。这是官场潜规则挑战社会良知的典型例证。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归来吧,良知!谈良知 孔子云:男女不可有肌肤之亲,那就是,一位女子落水,你却不能伸手去救。否则,违背了当时的“礼数”和“道德”。但是,不伸手,你的良心会不会受到谴责?当时有人一定会说:“很正常,不救是应该的。”我就想问问,一个生命和区区的“礼数”哪个比较重要! 让我们来看下,古今中外的人们,满口说的礼仪道德是什么吧!镜头倒退到诸子百家的年代。 胶片开始缓慢的转动,孔子正带领着他的弟子们大论他的礼仪道德!一个荒唐的思想,却是从这位孔大圣人的口中而出——“男女不可有肌肤之亲”孔子儒家的思想,就好比“君让臣臣不得不”一样,就是由于孔子的这个所谓的“礼仪”,让中华流出了多少惨淡故事。祝英台女扮男装,为什么的是什么,是去为汲取中华的精髓!为什么她不能穿着女装,就是因为孔子的所谓的“礼仪道德”禁锢的她的思想。 对,那是古代,让我们来看一下2009年的今天。胶片继续的转动,“救命,救命!”寂静的河边发出的叫喊声!一分钟的时间,一个黑影纵身跳了下去! 但水波很大,紧接着十几位大学生拉着手,坚强的组成了一条人链!一位二位三位……,他们咬紧牙关,站在生与的“交界处”。一个个,如雕像一般,站在那河浪上。那神的河浪拍打着他们的身躯,冲击着他们坚强但又脆弱的灵魂!为的只是两个幼小的生命。而组成的伟大的“人梯精神”。 突然那一条长链被冲垮,神的降临,三位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了,对,他们了,被无情的神带走,但是人们的惨痛的哭泣声,却换不回神带走的灵魂。拼命的嘶喊,如暴风的咆哮是那样的脆弱无力! 神是这么的无情,但是有些人连神都不如,比神还无情。神带走的是者的灵魂,那些人,带走的却是生者最美好的生命。但有人却说:“他们不是不救,而是没有办法救。”……这样的流言已使我耳不忍闻,这样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 英雄赞,英雄叹——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欢,而何俱?人虽已,但是他们的名,却扬满天下。平凡却早已冰冷的骸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泯灭的 赞歌!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三个伟大的灵魂,却会带给我们璀璨的荣光,让我们用真心陪伴他们,他们并不孤单,寂寞。 而在这样的一个惨淡的世界,一个没有一点光明的世界,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 我想想,我们错了,我们应该坚强,因为已有三盏明灯为我们指明方向,那微微的淡光让我们在黑暗的世界找到了一丝的希望,所以我们应该坚强。 当某些时候,你在“利”与“义”的取舍前,请你自己摸着自己胸前的左上方,良知究竟在何方。 一个记者的良知和正义 火兴才先生,一名普通的报社记者,在天涯社区注册的用户名叫“兰州方言”,是我相交多年的好友,以前是《兰州晚报》的记者,现在是本地一家叫《鑫报》的媒体记者。 他和称为“中国打黑记者第一人”、“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王克勤是同乡,也是以前的同事,可能真是“物以类聚”吧,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作为一个记者,身上的那种正义感也表现得格外突出。 先生为人热心,极富同情心,因为关系不错,以前没少麻烦过他,只要有事,只要跟他说一声,能帮的忙他一定会热心相帮,从不推辞。亲戚家的小孩在饭馆打了半年工,一分钱没拿到就被赶了出来,他听了便勃然大怒,马上领着小孩去跟老板要,一顿怒叱,老板就乖乖的把钱给了;我本家叔叔被当地政府欠了十几万的工程款,要了8年没要回来,后来也是在他的帮忙下要回来一部分。对于他这方面的“先进事迹”真是举也举不过来。 干了多年的记者工作,已经算是资深的记者,在圈子内也有不小的知名度,但当年一起的许多同事已经成了领导,早就不写稿子了;或者名利双收,呆在家里让别人送钱,写些锦上添花的稿子,惟独他依旧默默地干着最苦最累的一线采访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有时打电话,都半夜了还在写稿子。 与那些扑风捉影、哗众取宠,出卖良知的记者不同,他所关注的,大都是一些琐碎的,鸡毛蒜皮的事,但基本都是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如下水不通、楼房断水等等,写的是普通事,平常事,也就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关注率低,稿费也就低,他在报社的地位也低。这也是他干了这么些年一直都上不去的原因。 同样是记者,我一个已经做了报社首席记者的朋友,专门就是写凶杀、盗窃、卖淫嫖娼的社会新闻,人家有公安部门提供线索,坐在家里拿着资料就可以写稿子,而他每天都得跑出去采访,但人家一月的收入却是他的好几倍,我曾劝过他,他也听不进去,所以我骂他“天生就是做小记者的命”。 他也写大稿子,但经常写的都是那种得罪人,吃力不讨好的稿子,如“揭黑”类的稿子。 我们知道写揭黑、暴光类的稿子是件充满风险的事情,我认识的许多写这类稿子的朋友隔三差五被人追打是常有的事情,难怪有人把记者业喻为最有危险的职业之一,鉴于此,许多写批评揭露类稿子的记者都改了行,尽管我们都在骂现在的记者没有社会责任感,但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人家做的也没错,你写别人的好,人家又是请客又是送红包,何乐而不为,干吗要去得罪人,冒着危险写那些遭人唾骂的稿子呢?前几年,王克勤就是因为写兰州的黑证券,惹怒了某些人,生命都受到严重威胁,家也无法再呆下去,最后不得已走了北京。 遇到这类题材,别人躲都躲不及,然而他竟然就接了!一个非法集资数亿元的公司,没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小小的本地媒体的记者,他们是不会放在眼里的,收拾你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但他就敢去跟人硬碰,决战到底,这就是他的本色和胆识! 看他最近在《鑫报》上发的几篇关于揭露非法集资的稿子(在我的鼓动下,他已在“传媒江湖”贴出来,大家有时间也可以看看),揭露之深,暴光力度之大,在近些年的报纸上是少见的,稿子见报后,在兰州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市民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许多上当受骗的人对他感激泣零,他的手机也几乎被打暴。他不仅连续追踪报道,穷追猛打,而且文章署名不用假名,表现了一个记者的本色和凛然正气,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二三点,有次给他打电话,都晚上十二点了,他还在办公室接待反映问题的群众,敬业精神实在让人感动。 揭黑事件还没结束,最近他又为另外一件“小事”忙上了,一个农村小姑娘,因为患了眼疾,几个月先后换了数家医院,但一直得不到确诊,终至双眼失明,家庭也是债台高筑,家图四壁,又是在他的奔走相告,大声呼吁下,现在已经有了一些个人和单位进行了捐款,也引起本地民众的关注。 今天早上给他电话,他显得十分的疲惫,我劝他,把自己弄那么累干吗啊,他也只是说了句:“小女孩实在太可怜了,我们不帮她,谁去帮她?” 是啊,那个小女孩需要别人的帮助,可是他自己呢?他其实也一样需要帮助啊。干了这么多年的“无冕之王”,在别人眼中他是风光的,可他至今仍然只是报社的一名聘用人员,户口还在农村老家,一个大男人孤身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城市生活,过着盲流一样的日子,一忙起来就连孩子也顾不上了,所幸“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离开父母生活,学会照顾自己,父亲不在,她自己泡方便面吃,晚上关了门一个人写作业,自己动手洗衣服,十分的懂事。 有时在一起喝酒,喝多了他也发牢骚:“我这算干吗啊?我自己就这样了,好坏也无所谓了,可孩子怎么办啊,我不能把她也耽误了啊!这眼看着就要初中毕业了,以后孩子到那上学呀?” 只有说到孩子,他才会露出作为父亲的骄傲和苦恼,但一工作起来,他又一切都忘了。 这么多够了吧? 
议论文典型素材,关于理想,奋斗,坚持不懈的,比如小巨人姚明三次蓄须明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亦舒说;“乘客可以上,也可以下;司机历尽沧桑,唯有向前。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是司机,有人是乘客。”我们要有做司机的勇气,哪怕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哪怕是“行路难,难于上青天”,哪怕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只要双目澄清,勇往直前,我们终能驱散黑夜,与太阳的孩子相认。 许巍唱:“面对这世界,每当我想要索取,每当我想炫耀,它就消失不见;幸运的是我,第一次感到渺小,我学会了祈祷,向这广阔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人淡如菊,复得返自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宠辱不惊,终是清风明月,我们亦是如此。在诱惑前多一份平淡,可换得云淡风清;在苦难前多一分平淡,可看见柳暗花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我们有了这样圣洁的情怀,前方将更为清晰,而身后将更加干净。 儒曰:“仁者不忧。”《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曰:“至人无己。”齐恒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创得千秋伟业;而毛泽东过于舍我其谁,一世英明憾于草草收尾。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只有和谐相处,我们才能为世界创造青山绿水,为自己留下海阔天空。人生天地之间,忽然而已,只有不拘小节,我们的路才可布满阳光,暖意融融,我们才可且行且吟,乐在其中。 司马迁的一生演绎了传奇。有句话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注定要风雨兼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前人以他们百折不挠的毅然决然,为我们开启了一道光明之门。相信吧,“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秦科考落地后回到家乡后,头悬梁刺骨;司马光为了早点写完(资治通鉴),睡在圆木枕头上。
理想 2008年7月,美国游泳奥运会选拔赛上,24岁的艾力克终于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北京奥运会参赛资格。但是,能否参赛却成了问题。原来,6月份他在一项检查中被确诊患了睾丸癌。在得到医生关于癌细胞暂时不会扩散的意见后,艾力克决定参赛。“奥运会是我毕生的追求,我想我可能永远不会忘记我走上奥运会游泳赛场的那天,不管我还剩多少天可活。奥运梦想高于生命。” 学会运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梦想高于生命。奥林匹克梦想,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 ★家住重庆市大渡口区东风村特2栋的八旬老人陶志明,从58岁起开始参加自学考试。作为一名高龄考生,自学各门课程的难度不言而喻。据陶志明老人回忆说,刚开始他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4年内考完17门课程。3年过去了,他报考的科目居然一门都没过,但老人从未想过放弃。从第4年起,陶志明老人开始总结学习经验,当年就有两门及格,所有课程中最难的一门是《自然科学概论》,他一连考了7次才取得成功。2002年4月,已经77岁的陶志明老人终于拿到了自己苦学18年的大专毕业文凭。 学会运用:没有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没有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再好的梦想也难以实现。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有这样一条规定:教授年满70岁便要被强迫退休。理由是70高龄已没有精力和体力做研究或教学工作。1943年,该校的植物学教授德格博士正好70岁,虽然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却不得不对他所留恋的一切说再见。德格心中一直深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研制出一种特效药,拯救那些被病魔折磨的人,如今虽然退休了,他却不想让梦想也退休。不久后,德格受聘于雷德里化验所的制药厂,作为顾问并担任独立研究工作。两年过去了,他一无所获。可他仍然不放弃希望,因为心中的梦想仍在向他召唤。通过多次实验,他终于分离出一种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可以控制50余种严重病症,这就是著名的金霉素。 学会运用:梦想虽好,圆梦之路却十分艰辛坎坷。欲使梦想成真,就必须具有圆梦的顽强意志和决心。 ★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年少时,曾梦想成为剧作家,为了这个梦想,年轻的他离家只身去了哥本哈根。无依无靠的他,颠沛流离,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缩放弃。1835年,他试写了几篇童话,很受儿童喜欢,此后他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童话大师成了他的新梦想。后来,他写出了《海的女儿》《丑小鸭》等许多著名童话,成为人们公认的世界童话大师。 学会运用:梦想,有时需要转弯。一直坚持,或许是死胡同;可转个弯坚持,说不定会峰回路转。 ★许多年前,一个10岁的意大利男孩在那波里的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不能唱歌,五音不全,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一样。”回到家里后,他很伤心,并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这一切。母亲用手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的歌声比起昨天的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的……”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孩子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 学会运用:面对孩子的梦想,父母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梦想在孩子心里生根。明确实现梦想必须付出辛劳和汗水。 奋斗 霍英东的历程 (奋斗让他走向成功) 霍英东,香港著名的房地产业巨子。 可谁又知道,霍英东先生的今天是由“价值七角钱”的苦力一步一步干起来的呢?童年时的贫寒家境和成年以后的生活坎坷、煎熬,磨炼了霍英东的毅力,也培养了他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奋斗性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人扩建机场,他去当苦力,日报酬是七角钱和半磅配给米。那时,他每天只吃一碗粥和一块米糕,饿得头昏眼花。结束以后,霍英东投身于运输业,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开展了航运业,生意十分兴隆。霍英东不满足于运输业已经取得的成就,又开始向房地产业进军,从此,房地产成了他致富的基础。 勤奋的门捷列夫 (通过奋斗达到目标) 俄国杰出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一生从事化学研究,勤奋不息,硕果累累。由于生活清苦和过于用功,门捷列夫在大学时期身体累垮了,住进了医院。他偷偷地把书本纸笔带进病房,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到了晚年,他常常生病,视力衰退到半盲,双手颤抖到不能写字,但仍口授由秘书笔录编写自传,整理自己的著作。临终前三个星期,他还参加讨论了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门捷列夫就是以这样不断奋斗的精神,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表了500多篇科学著作,其中包括篇幅达数千页的著作。 轮椅上的霍金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创立了新的宇宙学说,著有《时间简史》等书,被人们称为“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1963年被确诊为肌肉萎缩症,医生认为他只能活2年时间了。他却支持到现在,取得卓越的成就,获得学术界与大众一致的敬重,这与他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息息相关。1970年,霍金不得不借助轮椅,至今已有30余年之久,但他始终坚持物理学研究,甚至在丧失说话功能之后,仍然依靠机器工作。 北师大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在80年代初期曾参加霍金的学术报告会,当时霍金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与人交流也很不方便,但他始终坚持奋斗,刻苦钻研。霍金大学时结识的朋友狄克斯说:“当霍金所热爱的东西都失去时,他不仅坚强地活着,而且伟大地活着,他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不息的奋斗精神。” 十年写就《三都赋》 (奋斗成全自我) 西晋时的左思出身寒微,自幼反应迟钝,长得丑,又讷于言辞。学书法、弹琴,都没有学成。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智力差,笨。”左思很不服气,发奋学习,以勤补拙。他着手准备《三都赋》,吃饭、走路想的都是文章。连家中茅厕里也放着纸笔,一旦他琢磨出了好句子,便随时记下。当时,在洛阳任职的才子陆机也在准备《三都赋》,听闻此事,讥笑说:“这里有个丑八怪想写《三都赋》,他写的文章只配给我盖酒瓮。”左思毫不动摇,并请求担任掌管国家图书典籍的秘书郎,借机苦学苦读。他日积月累,终于花了十年时间写成了《三都赋》,达官显贵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让奋斗成为生活的习惯 (奋斗需要坚持)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致力于文学创作,但他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得力的亲戚可攀。他向英国所有的出版社和文学刊物投稿,得到的却是743条退稿条。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他曾对朋友说:“不错,我正承受着人们难以相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我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条都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一旦获得成功,每一张退稿条的价值都将重新计算。” 后来,他的作品终于问世了,他潜在的创作才能如大江奔涌,不可遏止。到他1973年75岁逝世时,43年间他一共写了564本书,总计4000多万字。他本人身高78米,而他写的书堆叠起来超过了两米。 成功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做一个不畏不馁的长跑者,要不断奋斗,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真理需要坚持 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许多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了真理,但因为缺少自信,而离开了真理。柏拉图坚持真理的勇气就源于对事实的坚定信念。通往真理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想不被假象所迷惑,关键就看我们能否对真理坚持到底。崔琦的“捷径” 崔琦是因为“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电机工程系的教授。一个工程系的教授居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少见的事情。 崔琦最喜欢的格言之一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1999年12月,崔琦在香港中文大学就成才问题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时语重心长地说,自己教书30年来接触的许多人都是在中国长大的理科学生,他们往往缺乏自信,而且往往要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才去做。相反,欧洲学生具有冒险精神,只要认为很有意思、很好、很有挑战性,就会踏踏实实地去做。在演讲后与学生交谈中,大学生们最想从这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师口中得到一条成功的“捷径”,然而,崔琦教授从始到终的回答都是“坚持”两个字。爱迪生的恒心爱迪生被世人誉为“发明大王”,他一生为人类提供了约二千项大小发明。他成功的秘诀就是“勤奋”加“恒心”。为了寻找灯泡内的耐热材料,他先后试用了大约六千种纤维材料,最后找到了碳化竹丝。第一盏竹丝灯虽然亮了1200个小时。但他继续不断探索,持之以恒,不断改进,最后发展到钨丝灯,前后花了20年时间。他为了把容易腐蚀的硫酸电池改造成镍铁感蓄电池,他从1900年开始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花了10年时间,进行了近五万次的试验才获成功。名言:伟人们到达高峰不是靠突飞而来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酣睡的认晚不辞辛苦地坚持攀登的。[美]朗费罗《圣奥古斯丁的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