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头0471
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人口增速有所放缓。我国人口总量惯性增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口(指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数量为141178万人,与2010年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5万人,增长3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虽然我国人口生育率已经于上世纪90年代降低至更替水平以下并持续至今,但由于人口死亡率降低和建国早期高生育率带来的人口惯性,总人口仍会保持一段时间的增长。我国人口增速有所放缓。在人口增速方面,从2010年到2020年间,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53%,与2000-2010年57%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相比,增速有所放缓。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等因素导致人口增长惯性减弱,同时生育水平略有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双双下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8亿人,与2010年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但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庞大,劳动力资源仍较为充沛。人口素质大幅改善,人力资本不断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67%,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41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032人上升为15088人。这表明过去十年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改善,人力资本不断提升。这一成就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普及成效显著。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人口流动更趋活跃。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9%,比2010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与前一个10年提高46个百分点相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近十年间提升速度有所加快。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家庭户人口规模持续下降。人口性别比进一步回归合理区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人口总数为72334万人,女性人口总数为68844万人,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07(以女性为100),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为3,较2010年显著下降,降低了8,这说明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的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念更加普及,初步达到了人口性别结构优化的目标。摘要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人口增速有所放缓。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人口素质大幅改善,人力资本不断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人口流动更趋活跃。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家庭户人口规模持续下降。0 
看待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1、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2、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3、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75个百分点。4、普查结果表明,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