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7

95213728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人类学有关的论文2500字数要求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190502203

已采纳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 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 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 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 (geoscience)。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 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 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 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 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 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 的研究范畴。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 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 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 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 合性学科体系。地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 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其中,地质学(geology) 由于其研究领域广博、分支学科较多,并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 因而成为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地质学和地球科学作 为同义语使用,其实两者的含义是有差别的,它们具有包容关系。随着科学 的发展,地球科学还会不断地诞生新的学科和出现一些边缘学科。 地理学(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 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 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地志学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与自然地形、地理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与聚落地 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 气象学(meteorology)以地球周围的大气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气 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其研究内容也很广泛,包括许多 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高 空气象学、动力气象学等,主要的应用学科有卫星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 航空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林业气象学等。其目的在于揭示大 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本质,从而掌握并应用它为人 类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水文学(hydrology)和海洋学(oceanography)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体 为研究对象。水文学主要研究地球上江河、湖沼、冰川、地下水以及海洋等 各种水体的数量、质量、运动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生态 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海洋学是以海洋作为一个独立 体进行研究的,它实际上是从地球科学的其它几个分支学科中独立出来的, 这是由于海洋在现代地球科学、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 越重要的缘故。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各门学科的总称,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可分为海洋物理学、海洋水文学、海洋 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气象学和海洋地质学等。 土壤学(soil science)以地球表面发育的土壤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 究土壤的物质组成、结构、类型、分布和形成发展过程。根据具体研究内容 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土壤学也有一些分支学科,如土壤生物学、土壤地理学、 土壤气候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地质学等。 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 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地球科学与物理学相结合的一门重要边缘学科。广义的地 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固体地球及其表部的水体和周围的大气圈。但由于 水体和大气圈的研究都已建立起相应的独立学科,所以一般所称的地球物理 学是狭义的,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固体地球,因而也可称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重点研究固体地球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过 程、地球的内部构造与组成、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等。其主要分支学科有地震 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热学、地电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应 用地球物理学等。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 在地球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球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地质学(geology)研究的主体对象也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 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地壳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为几十到二百公里 左右,与地球的半径(6371km)相比只是一个很薄的表壳。这一薄壳之所以 成为地质学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一方面是出于实际需要,因为这一层与人 类的生活、生产及生存都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是受现时人类能力的限制。人 们可以直接观测和研究地球表层,但现阶段人类尚无能力对地下深处进行直 接研究。钻井取样是目前人们获取地球较深部物质进行直接研究的唯一途 径,但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钻井所能达到的深度是有限的。目前世 界上最深的钻井(5km)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岛,这一深度尚不足 该区大陆地壳厚度的二分之一。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学研 究的对象将不断向地球的深部(如地幔、地核)扩展。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 成、内部构造和形成演化历史。按其研究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地质学的主要 分支学科可简举如下: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学科,如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 (2)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方面的学科,如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区 域构造学、地球动力学等; (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学科,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 古地理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等; (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方面的学科,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 资源方面的分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其 二是研究地质与人类生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质学、环境 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 此外,人们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地质学的各个方面,不断地吸收和借鉴 其它一些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以促进和深化地质学的各项研究, 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如数学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 天文地质学、海洋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及实验地质学等,这些边缘学科在现 代地质学各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农业、军事、航天、交通等产业的飞 速发展,其结果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 的(如污染问题)、有些是间接的(如气候变化),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 球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受到科学工作者和全人类的广泛关 注。这一问题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关系密切,于是在地球科学中逐渐形成 了一门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即环境地学。环境地学主要研究地球 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形成、演变以及环境的破坏、污染、防止、保护、 改良与评价等。根据地球科学中各学科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环境 地质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 等。

人类学有关的论文2500字数要求

105 评论(10)

是一个瘦子

一、生命的起源:46亿年前,刚刚形成的地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那时,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包围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原始大气层。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完全不同,没有氧,也没有臭氧层,太阳的紫外线直射到地面上。在紫外线、宇宙射线、闪电、高温等巨大的自然条件长期作用下,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不断发生合成或分解反应,形成了多种简单的有机物,这就为原始生命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后来(大约在39亿年前),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但火山的喷发仍然很频繁,地壳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地方隆起形成高原和山脉,有些地方下降形成洼地和山谷。同时,大气中的水蒸气不断增多。当水蒸气达到饱合状态,冷却以后,便成为雨水降落到地面,汇入洼地,形成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的简单有机物也随着雨水进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这些简单的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地进行反应,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小结:由此可知,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的。 科学家们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来研究生命的起源。1965年我国生物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简单的蛋白质分子一一结晶牛胰岛素。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首次模拟原始大气成分,合成出了简单的有机物。这些实验对人们认识生命起源的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人们对生命起源的详细过程知道的还不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提高,人类总有一天会揭开生命起源的全部秘密。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生命的产生,揭开了生物进化发展的新纪元。原始生命产生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原始生命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进行自养生活的原始藻类;一部分原始生命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靠摄取现成有机物为生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再各自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这是一棵动物进化历程树。从树干基部到树梢表明了动植物进化的历程。越靠近树干基部的植物或动物,出现的时间离现在越久远、越低等;越靠近树梢的植物或动物出现的时间离现在越近、越高等。树干上有两个大的分枝,左边的表示动物的进化历程,右边的表示植物的进化历程。在每个分枝上又有许多小的分枝,这些小分枝依次表明了各个类群的动物和植物的进化顺序,以及进化地位。 1植物进化的历程:自然界的植物有四个主要的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提问:各个生物类群的特征反映了它们在进化历程中的地位,根据藻类植物的特征,我们应该把它放在生物进化历程树的什么位置? 答:藻类植物的特征表明了宏观世界是低等的植物类群,所以应该位于进化历程树的最下边的分枝上。 (2)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是茎叶里没有输导组织,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3)蕨类植物具有真正的根、茎和叶,并且根、茎和叶里具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植株较高大,受精离不开水,大多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是由原始藻类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但是,从二者的特征来看,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因此,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等。 由于苔藓植物在结构和生殖上的特点,限制了苔藓植物进一步向陆生生活发展,而蕨类植物由于能更好地适应陆生生活,一部分原始蕨类植物逐渐进化成为种子植物。 提问: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两大类植物,哪一类更高等,为什么? 被子植物更高等。因为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有利于保护种子,繁殖后代,能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所以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植物进化的规律,身体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地位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水中逐渐过渡到陆地。 2动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动物可以分成几个大类群? 答: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1)我们先来看无脊椎动物的进货历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无脊椎动物分为哪几个主要的门? 从结构上看,最低等、最原始的无脊椎动物是原生动物,由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进化到多细胞的腔肠动物;由二胚层的腔肠动物进化到三胚层的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出现了肛门;环节动物出现了真正的体腔;节肢动物是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的无脊椎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动物的结构越来越复杂,逐渐出现了组织的分化,出现了器官和系统,生活环境逐渐从水中到陆地。 (2)在无脊椎动物中有一类叫做棘皮动物,海星、海参、海胆都是这一类动物。由原始的棘皮动物进化成了原始的脊椎动物。 提问:我们学过的脊椎动物有几个纲? 脊椎动物是高等动物,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古代的鱼类生活在水中,后来由于地球气候变化,湖水、池塘等干涸,古代鱼类中的总鳍鱼类,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成原始的两栖类。 两栖动物是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但是,两栖动物还没完全摆脱水的束缚,必须在水中产卵、孵化以及渡过幼体阶段。 原始的两栖动物逐渐进化成为原始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在陆地上产卵、孵化,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陆地生活环境的复杂多变,为动物的进化提供了新的生态环境和适应方向,原始的爬行动物向各个方向分化和发展,分别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 小结:由此看来,与植物的进化历程一样,动物也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进化。 3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生物的进化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人类的出现: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人类是生物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产物,那么人究竟是由哪类古生物进化来的呢? 与所有哺乳动物一样,人体也具有恒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这说明了人类与哺乳动物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在生物分类中,人类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在灵长目中,除人科外,还有猴科、长臂猿科、类人猿科
91 评论(8)

宜然丝琪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代写论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两种教育的融合是有基础的,但也应该看到相反的分离因素,才能更好地促进两种教育的融合。应当从社会背景、教育体制、教育者等方面分析两者融合进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融合;难点与对策  一、引言  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广义地说,也包含了社会科学的教育、美学艺术的教育,通常称为人文科学教育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而科学教育,主要就是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都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之所在;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使人在征服、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解放人性,体现人的价值,使人自身得到肯定。历史地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从融合到分离、再到逐步融合的过程;现代地看,两种教育在总体上仍处于相互排斥、相互对抗及在竞争中发展的势态,科学教育在总体上占据着主导地位。科学教育工具性的过分张扬,使人文教育逐渐被科学教育所压倒而旁落,出现了大量的科学教育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一系列的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滋生蔓延。这些问题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已引起教育界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裂或失调,要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共同促进人自身素质提高与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针对我国提出的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全面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除了要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还要开展人文教育,来弥补多年来轻视人文教育的缺陷,使两者协调发展。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加强文理渗透,提高了综合办学能力,但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今天,重新审视和探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问题仍是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面临的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难点  许多学者从理论的层面对人文教育的相容性、本质特征进行过研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必然的,但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尽管目前社会已意识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应当融合,但因为多种原因如体制分裂、固有的传统观念等因素不断诱发着人为的分裂,使得其融合步履维艰。  1.市场经济自发的利益导向,忽视了人文科学的价值  在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中,有用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市场经济强调的是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教育的多元功能教育价值,形成了功利的价值趋向。在现实的教育行动中,就社会而言,更多地看到劳动力的价值;就学生而言,更多地看到应试和升学价值;就家长而言,更多地看到教育的社会职业选择价值。总之,强调的是教育的眼前价值、工具价值,而忽视教育的长远价值、非工具价值。  人文知识自身具有非生产性、非直接实用性等特点,造成人们往往无视人文学科的潜在价值。从国家角度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民财富的教育投资中,科学教育占极大的比例,而对人文社科的研究和投入严重不足;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目前受现实功利性驱动,有许多高校倡导以就业为出发点的教育观念,甚至以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学生忙于考证比比皆是,再说学校的科研发展建设中,实用性技术研究日益成为科研的主体,人文科学研究却频遭冷遇,逐步边缘化,也造成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反向力量,即分离的因素。  2.未能切实构建有效的人文通识教育体系  教育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科学建立在人文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而以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实际上,不论哪一个教育阶段,虽然教育价值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强调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建立,也就是都应该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尽人意。我国在高中一年级后,就进行了文理分科,虽然近几年高考制度做了比较大的改革,增加了文理综合的考试,但就课程体系来讲,人文知识的教育内容是很狭窄的;大学文理工分校,课程设置更突出专业性,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表现出非常弱的人文素养:而文科学生又缺乏应有的科普知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缺少更是较为突出的问题。追溯到更低层次的教育阶段(幼儿园、小学、初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各级升学考试对学生的甄别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再加上各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极其不平衡的客观存在,造成教育者、家长、学生都趋向追求高分数、读名校,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通识教育体系一直未能有效构建,是造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不利的关键因素。  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残缺,教育思维方式单一  大学学科综合越来越强,对大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现在的大学教师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毕业的,由于受到原有教育模式的制约,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残缺现象。另外教师的教育思维也存在着问题:许多教师认为人文学科及其教学不过是告诉一些人文知识或让他们“记住”这些知识而已,不像科学需要创造性地培养;而有的教师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纯科学的,没能理解科学技术中也包含着人文意蕴和人文价值。其实,成功的人文教育必须贯穿到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并且必须富于想象和创造,从而拓展教育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模式,以帮助学生既会追求真理(科学的思维方式),又会思考“精神”(人文思维方式),大学里有无数的专家、学者、教授,但存在多少人文知识分子,尤其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否有利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三、对策  虽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存在诸多的困难,但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克服片面地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错误思想,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及融合。前文已分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难点,给我们寻找两者融合的对策提供了一个平台,实现融合就要克服分裂,避免分裂,就要促进融合。两者的融合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里无法全面展开,只能有针对地谈几个方面。  克服功利思想,认识人文科学的价值性、社会性,营造全社会的人文氛围  (1)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性,改变功利的价值取向。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在我国,人文科学教育是整个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以马克思主义为世界观和思维方法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的人文学科的专业人才,间接目的是有利于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1〕�。人文科学在整个人文文化结构中处于上层,固然它的直接作用不太明显,但是它能丰富和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和层次,它在潜移默化中对一个民族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要让社会形成一种观念:人文社会科学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改变功利的价值取向,认为人文知识没多大用处是只看到眼前的短浅目光,美国学者费莱克斯纳就在他的《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一文中,比较深刻地揭示了有用知识和无用知识的辩证关系。他认为,首先,“智力与精神生活在表面上是一种无用型的活动,但对这些无用满足的追求却往往能意外地得到梦想不到的有用效果”。也就是说,在现实的许多时候,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次,他提出疑问,“我们关于有用之物的概念是否已变得太狭窄?”他认为,现在这样一个物质时代,人们已经不知不觉地习惯了从物质利益的广泛分配和世俗机会来衡量事物的用处,但忽视了从人的精神角度对事物用途的评价。最后,科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有益于人类的大多数真正的伟大发现,并不是使用愿望所推动的,而是由满足好奇的愿望所推动的”。应该说,费莱克斯纳关于有用知识与无用知识的论述即使在今天仍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尤其是为我们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性提供了哲学思考。  (2)深刻理解人文的社会性,营造全社会的人文氛围。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智慧性”的,它试图解决的不是“头脑”问题而是“心灵”问题,是“精神问题”。既然社会上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要重塑人文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人文教育。大学作为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自当承担起培养人文精神的重担,但这不应仅仅是大学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需要引起上至政府、下至普通百姓的共同关注,因为人文精神建构具有不可替代性。众所周知,在科学技术领域,我们可以被允许不理解科学内容而享受科学的结果。比如我们有病到医院请医生诊断并由他对症下药开处方治病,我们可以不去理解病理及药物之间的作用,只管按医嘱服药就是了;机器可以用钱购得,而精神却购买不来的,精神的东西只能自己来积累、创生,人文精神的建构是每个人不可推脱的责任,不可能靠少数几位人文精英的努力而替代普通大众的人文精神建设,可见,人文教育具有社会性、大众性,我们当然需要人文泰斗,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拥有人文精英而没有大众化,就决不可能耕耘出肥沃的人文土地,也没有真正的人文进步。人文进步只能通过大众战略才可以实现,所以营造全社会的人文氛围对建立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一侧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文精神的进步比物质文明的进步更为艰难〔2〕�。  2.构建有效的人文、科学结合的教育体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1)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应贯穿到教育的各个阶段。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不同层次学校教育的分工。普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内容既包括人文社会知识,又包括科学知识;既呈现全民性,又凸显基础性。在教育这个层次上,我们可以说教育应当实现双重目标,即人文教育目标和科学教育目标。目前,大学生在基础性人文知识方面所表现出的某种欠缺,应该和普通教育有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靠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制改革。也就是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不是在大学阶段独有的,而是全程的,就应该从教育机制、教学内容上,从幼儿园到大学进行“全程”考虑,注重各教育阶段“相呼应”的教育改革,树立“教育一体观”的理念,以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使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能相互了解、相互参与、相互合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全方位的改革,即要构建有效的通识教育体系。应注意的是,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化合价”,并且整合的表现形态是不相同的,内容更是相异。就人文教育来讲,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对其伦理、道德价值的弘扬,而到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应重视认知建构、哲理方面的知识。具体到大学阶段,专业教育可推迟到本科三年级,在一二年级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美国的高等院校,通常本科生在前两年不分到各个院系,他们主要在文理学院接受通识教育,这种教育体制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推迟专业划分,实际上是对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一种折中选择,完全的专业教育已引出了弊端,而通才教育的开展难度又很大,那么这种折中选择就有了合理性的方面。台湾则通过规划设计一系列结构化课程来强化通识教育。  (2)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原动力。人类的思想追求是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同等满足,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舒适、和谐的环境中,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幸福体脸、幸福享受。而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又必须要人自己来解决,即靠人自身的物质创造与享受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主要的途径又在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即通过这两种教育把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体的能力。因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统一,正是人生存与发展本身的要求,两者缺少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教育,都不足以承担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因此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只能并举,不能分清谁先谁后,谁轻谁重,这里并不强调平均,而是指协调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Leamingtodo)与学习做人(learningtobe)两部分”。“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态度;“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  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变革教育思维方式  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育者的问题,教师是学校的“常住人口”,学校的人文环境和人文底蕴主要是由教师营造的,学校的传统和人文故事,教师的人文精神践履等都取决于教师对人文意义的阐释和守护的责任意识,教师有人文性才能孵化出学生的人文性。因此要追求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提高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认识,尤其是大学管理者应从思想观念上,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度重视,并落到实处。教育必须给人以理智,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尤其要形成赖以生活的“信念”,所以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如果不能导出一个清晰的理性——即我们的根本信念,它就不能教育任何人,理解这点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关键所在��〔2〕�;其次,必须从教师本身的教育着手,所以要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必须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丰富其知识结构,清楚认识现代教育对教师、学生的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改变传授思维方式,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科学技术知识的时候,应有责任把科学技术中蕴涵的人文内容体现出来。人文学科本身也不是纯人文的内容,在教师讲授人文知识的时候,必须遵照科学的要求,自觉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力求立论准确,论据清晰,言之有物。19世纪末产生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强调了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杜威指出:“事实上,任何科目,如果在它最广阔的意义范围内理解它就具有文化的价值。”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如何在科学教育中体现人文意义,从而利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具有现实意义。  杜威特别强调科学的实践性,即强调“从做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杜威以“纺织室”为例,生动地描述了生活化的科学实践对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在此,杜威特别强调了科学与人文的密切联系,强调了“从做中学”,他说:“在那间纺织室里,基本的事实是在进行实际的纺纱和织布的车间,儿童得以直接与各种材料——各种丝织品、棉花、亚麻和羊毛发生联系。知识随着这些材料也就出现了:它们的产地、历史,它们对特殊用途的适应性,利用原料的各种机器。在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品格训练也因而产生了。”这个例子对于教师的教学具有很生动的借鉴作用,引导学生把人文与科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既具备能力,又能自发地成为整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工作者。  四、结语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从实质上讲,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的手段,从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全面进步最基本的因素以及现代社会日益科学化的趋势来看,未来教育必须以科学教育为基础;同时,未来教育必须以人文教育为价值导向,才能使科学真正有益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寻求解决所面临的种种深刻危机的迫切需要。只有全方位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楠森,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359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