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微课制作的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8

涵钰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微课制作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othambat

已采纳
什么样的微课视频受欢迎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是教师的职责之一。MOOC的学生流失率一直是关注焦点,因此,开课教师也会绞尽脑汁地吸引、鼓励学生,哪怕只是多学一点点,也能让教师的成就感提升。最近有两篇分别基于coursera和edX数据的论文令国内学术界大为感兴趣:论文《How Video Production Affects Student Engagement:An Empirical Study of MOOC Videos》由MIT的博士生、博士后,及edX工程副总裁共同撰写,分析了edX上690万条视频观看记录,统计后得出:怎样的视频更吸引人。论文《Engagingwith Massive Online Courses》由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博士生、教授合作,通过挖掘coursera上MachineLearning和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s两门课程各三次开课的数据记录,分析了最终成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差异,以及如何提升课程论坛活跃度。两篇论文从课程制作和授课过程(运营)两个角度分析了如果提升学生的活跃度。有些结论显而易见,有些结论令人惊讶,对开课教师以及平台设计和运营都很有借鉴意义。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中小学与高校微课建设特聘专家、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教授特别将其主要结论摘录出来,并结合实践经验加以判断和评述。本刊请到胡教授,对原有结论详加阐述,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MOOC的相关统计数据及其分析,学到怎样录制更有吸引力微课作品的捷径。短于6分钟的视频最吸引人记者:微课之微在于其短小精悍,那么多长时间的微课视频最能吸引人?胡铁生:基于edX数据的统计,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而且6-9分钟长的视频是个拐点,更长的视频实际观看的中位数反倒会下降。比如长度超过12分钟的视频,实际观看中位数只有3分钟。所以,“微视频到底多短最合适”这个问题有了标准答案——6分钟。这个数字挺难让人接受的,因为按多数老师的习惯,6分钟根本讲不了什么东西,15分钟都勉强。但和下一个结论联合分析,其实未必真做不到。我们2013年6月进行了一项面向我国中小学首届微课大赛参赛微课视频时长的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7分钟为最佳时长,太长效果不好,太短则讲不清或视频编辑技术要求高。即87%以上的微课教学视频长度都小于10分钟。其中75%的视频时长在5-8分钟之间,小于3分钟的则不到6%,超过10分钟的不到13%。可以看出,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最为适宜。不同学科、不同学习对象略有不同。语速快很关键记者:视频短小又要包容足够的知识点,对讲课教师的语速是否有要求?胡铁生:虽然统计数字表明语速和视频吸引力并不完全成正比,但当语速达到每分钟185-254个单词,对应中文我估计少说得300个字时,无论视频多长,比较能获得更多注意力。原因很好理解,快语速常常伴随着激情,激情富有感染力,感染力更能打动学习者,让他更加专注。所以,教师越热情,甚至是激情,越能吸引学生。语速加快,讲授同样内容所需时间就会缩短,这样产出的视频就可以接近甚至达到6分钟的建议长度了。只要录课前做好规划,让内容更紧凑,节奏更快,不说废话,不机械重复(学生可以自己重复看),剪掉“嗯”、“啊”等口头语,短小精悍的视频就有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同样内容的教学视频,越短,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这就是微课视频制作必须要求老师具备的“语言观”。微课视频大多数摆脱了在嘈杂的课堂教学情景中摄制的方式,而采用“可汗学院式”视频(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话筒、一个PPT课件的一对一辅导的录制方式),只录教师讲授的内容及操作(一般用鼠标或手写板代替),而教师讲课时的头像和肢体动作不录进微课视频中。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必须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速适当(甚至可以偏快,因为学生看视频时对于偏快偏难的地方可以暂停或重复观看)、富有感染力,甚至可以适当幽默风趣一点,能把电脑面前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吸住。教师头像绝非可有可无记者:有人认为微课十分短小,要做得精致,讲课教师的头像可有可无。您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胡铁生:对大于6分钟的视频,有教师讲课头像的和纯PPT、软件操作等录屏式微课视频相比,前者收获的关注更多。我想,这是因为头像总在动,比一直处于静止画面的单调录屏更提神吧。我个人确实比较喜欢那种头像嵌入视频一角,即画中画的形式,但前提是PPT把那一角特意留出来,头像不会遮挡该看到的课件内容。关于头像,我们中国的老师和学生不必完全照搬可汗学院式视频的方法,教师的头像在某种教学情景下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况且中国学生受传统的班级教学影响深刻,没有头像的课,教师自己看着不习惯不自然,学生更会觉得,没有老师的现场感和亲切感及监督,自主学习能力减弱,学习一段时间后估计也容易分神。因此,中国式微课视频可以走“折中”路线——教师头像可以在片头片尾出现,中间偶尔出现,重要内容时可以出现,小结时也可以出现,甚至教师头像的画面位置和大小都是可以设置的。而这种在CS录屏软件的后期编辑中是很容易实现的。要善于制造一对一的感觉记者:传统线下教育提示我们,面对面、一对一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录制微课的过程中要怎么做才能达到一对一的效果?胡铁生:教师都习惯于教室的教学气氛——黑板/大屏幕、教鞭或PPT激光笔、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学生全部面向教师,甚至安排一些学生假装听众来提起讲课的兴致。但数据分析表明,这种在教室/演播室配置昂贵设备录制的视频,在吸引力上其实不如更低成本的私人录制方式。教师坐着,面对镜头,背景就是办公室,像在做单独辅导一样地讲课,效果是最好的。这样很容易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与坐在电脑前的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最契合。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让学生有一对一的感觉。坐下来直面镜头,就基本创造出了这种感觉。语言上再多用“你”而不是“你们”,用“咱们”而不是“大家”,气氛就有了。很多不谙此道的老师课程开头第一句话总是“同学们,大家好”,这通常在那一刻就“出戏”了。这点很重要。微课就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对一高效学习而设计制作的,是给学生看的而不是给老师看的。一对一学习里蕴藏着最扁平化的学习理念——学生直接与学习内容或讲解操作过程交互,没有多余的、无关的甚至是无效的中间教学环节,如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与同学讨论、分享、交流、回答,即使有,也是学生在心里、一个人的思考与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风格按需学习——容易的内容可以跳着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暂停着去查相关资料弄明白相关基础知识后接着看,看的时候可以线上提问题、做练习、做笔记,100%掌握后再看下一个微课。这样的学习效率就特别高,且不会遗留下空白,差生就再也不会形成。手写屏/笔是最值得购买的录课设备记者:我们注意到,数理化视频课件中讲课教师都会使用手写笔,这是录制视频必须的装备吗?胡铁生:可汗学院的视频是典型的手写笔(板)应用,所以有学者干脆将这种视频称为“可汗风格”。统计表明,与传统单纯的录屏式微课相比,学生更愿意在可汗风格的视频中投入5-2倍的时间。老师边讲边画,确实很像一对一讲题的感觉。或者在一片白板/黑板上用板书讲课,或者在ppt上勾画要强调的内容,手写笔的效果远胜过鼠标单一的指示与播放,它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该看哪里,并忠实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同步思考,从而实现学习过程思维的可视化。对于数理化偏理科或美术科的老师来说,一支几十元或者高档的几百元的手写笔实在是太值得投入了。用鼠标是很难“写”出好板书的。手写电磁屏和手写笔是非常值得配备的微课视频录制工具。 学生越活跃,成绩越高记者:我们知道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越强,成绩越好,开MOOC课程时如何才能吸引这样的学生?胡铁生:研究表明:在新课程正式开始前半个月,到课程第一次作业截止这段时间里选课的学生,其中的活跃者比例远高于其它时间选课的。所以,MOOC课程宣传的最佳时机,就是开课前后。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自开课时间起,哪怕到了课程结束之后,加入到课程但只看视频的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比例。他们虽然不交作业、不考试,但也能从视频中有所得,这也是课程价值的体现。所以有些MOOC课程结束后就彻底关闭、连视频都不给人看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另外,60%的学生是在课程开始前选课的,所以足够长的预告期还是有必要的。记者:论坛在MOOC学习中占有什么地位?胡铁生:基本上,学生的最终成绩和他在看视频、做测验、交作业和参与论坛互动的次数是成正比的。也应了那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老话。但“读论坛”这项活动有个独特现象,在80-100分这个区间会变成反比,也就是分数越高,论坛看得越少。这说明学霸对论坛的依赖不高。论坛主要服务于非学霸。但不要以为学霸对论坛就没贡献,事实上他们很重要。统计数据表明,占据论坛沙发的学生其论坛活跃度都很高(侧面说明人数少),而且他们的平均成绩也在80分之上。记者: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论坛活跃度?胡铁生:ML的第三次授课在论坛里引入了游戏中常用的勋章系统,结果论坛活跃度提升了不少。而且,勋章的展现越显著(比如紧贴着用户姓名显示),越能刺激活跃度。当然,负面作用也有,那就是造成恶意投票的增加。记者:根据统计数字,MOOC通过率不高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胡铁生:统计表明,并没有任何视频成为明显的学习终结者,但确实有些作业题目成为障碍,大量的学生被挂在上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说明学习中止的很大原因是遇到困难,而非单纯的懒惰。如果能在解题过程多提供一些帮助,如志愿者在线辅导答疑、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推送、定期的学习诊断报告与建议、进阶式积分式的学习激励机制等,可以帮学生走得更远。教师先洗脑,才能做好在线课程记者:教师在线下教得好,不一定在线上也教得好,这导致一些参与MOOC的教师积极性受创,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胡铁生:这两篇论文的分析虽然还谈不上全面、严密,他们自己也坦诚有漏洞。但瑕不掩瑜,这些结论还是很有指导性,并引人思考的。它们坚定了一个观点——一定不要把课堂讲课的习惯与模式照搬到在线课程中。授课是一项以对象和目标为导向的活动,在线课程的授课对象构成更复杂,包括年龄、基础、地域、作息习惯、文化背景等,学习目的也多样,如拿证、深入学习、大体了解、解决手头问题等,再加上学习工具与环境的剧烈变化,可想而知照搬课堂授课的效果会多差。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涉足在线教育,并放下自己赖以成名的传统教学习惯与观念,用“小白”的心态重新学习如何在线授课,是扎实的第一步。梦工坊视频工作室,您的专属微课视频助理。

关于微课制作的论文

215 评论(11)

DC_KY

同学你好,这个我是会的,,能够帮你
221 评论(14)

小灰灰快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悄然变化。从以前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到用幻灯机播放老师们亲手制作的幻灯片,再到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Flash动画等等,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越来越灵活,课堂氛围也越来越活跃,这样的语文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如今,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且,也更多地运用在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微课来解答,让学生能直观有效地理解知识、享受知识,从而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藉于“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一、 识字教学方面。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了基础。所以,识字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在识字教学方面,我们的老师们也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验,采用各种方法与途径,让学生乐学、爱学、好学。“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游戏识字这一环节中,我们利用微课的优势,设计一个“变魔术”游戏。在微课视频中,学生亲眼见证利用加减笔画、加减部首等方法,将“人”变成“大”,将“大”变成“天”,将“天”变成“夫”,将“夫”变成“扶”,将“扶”变成“肤”等汉字变化,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加感受到汉字的神奇与魅力。另外,利用微课制作谜语,也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我们将字谜制成微课,降低了猜谜的难度,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字理识字中,微课借助形象直观的特点,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牧、雨、男、林、休”等字时,我制作了一个微课片段。将这些字以简笔画和故事的形式,一一展示出来。先是牧童出场,顺势点出“牜”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本义。牧童看到田里有一个人在干活,由此出示“男”这个字的演变,即由“田、力”二字组成。这个牧童来到一片树林里,因为“林”字是由两个“木”字并排在一起构成的。“独木不成林”有了两个木就表示有较多树木的地方就是“林”了。牧童靠在一棵树下休息,“休”字,即指人在木下歇息。再利用“雨”的象形文字,了解“雨”字的演变过程。这段微课,短小精炼,形象直观,主题突出,重难点一目了然,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知识的掌握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二、 知识拓展方面。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而这些知识就渗透在一篇一篇精彩的课文里,还有一些语文综合训练里。同时,我们也要借助课本这一平台,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向更广阔的天地去探求知识。所以,教学时,对于语文知识性的内容,制作成微课,可以有效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轻松学习。例如:在我们的课文中经常会出现双引号,而双引号表示的含义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困扰。教学《果园机器人》一课时,里面就多次出现双引号。于是,我就借助这一契机,制作了一段关于双引号的微课,微课中,列举出关于双引号的四种常用方法,并利用简单的句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再出示本文中的句例,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文中几个双引号的特殊含义了。又如:小学语文中,很多孩子对“的、地、得”的使用很是混淆,甚至上了中学,依然搞不清楚。所以,我们组的老师,便制作了一个“的、地、得”用法辨析的微课,清楚地展示了这三个字的特点、区别、用法等,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这三个字,会正确使用这三个常用的结构助词。 除语法知识外,我们还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一些课外拓展资料,形象生动,丰富有趣。 如:教学《赵州桥》时,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桥梁知识、古今中外各种著名桥梁图片等,教学《果园机器人》,利用微课,展示各种机器人的图片及资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到机器人已广泛应用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探究欲。而这些微课资料,都能有效补充课本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三、 习作教学方面 微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我们真不要从直观引领、启发灵感,和习作讲评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首先,习作教学中,我常常利用微课,给学生展示一些与习作相关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将学生带入情境,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例如:教学“介绍自己学习的一项本领”这次习作时。我提前让家长悄悄提供了了学生的一些日常生活图片,如:轮滑、骑自行车、包饺子、叠被子、做饭、炒菜等,将这些图片制成微课,再配上解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并深入学生内心,让他们感受到,在不经意间自己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同时,也勾起了孩子们很多回忆,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了。又如:教学“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这篇习作时,我了解到家乡的很多地方,学生都去过,但因为更多的是去玩耍,并没有仔细的观察,也没有深刻的印象。一提到写作,自然头疼。于是,我制作了几个微课,对西安的几个著名的景点,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帮助学生重温自己的游玩过程,有了这些直观的资料,打开了学生的记忆之门,再结合自己游玩的经历,自然便下笔如有神了。 习作的讲评,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到本次习作的优点,互相学习好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展示解决学生习作完成后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微课,展示学生集中表现的优点,增强学生自信,明确习作的努力方向,更主要的是利用微课这一形式,将习作中的问题加以呈现,有效地使学生明确习作中的不足及解决方法,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准确、凝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勇于创新,激发自信心、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而微课形象生动、直观有效的方式,为教师引导小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微课的辅助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15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