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0123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奖励在本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励活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科学技术奖,分以下四类: (一)甘肃省科技功臣奖; (二)甘肃省自然科学奖; (三)甘肃省技术发明奖; (四)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第四条 省科学技术奖励按照“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创新驱动,鼓励自主创新,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科学、民主的评审制度。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由专家、学者和政府职能部门有关人员组成,主任委员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日常工作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 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根据奖励类别分别聘请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完成评审。其中甘肃省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会中来自企业的专家不少于百分之五十。 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专家、学者、管理人员等五人组成监督委员会,负责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和异议处理的监督工作。 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选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二章 奖励范围第六条 甘肃省科技功臣奖授予下列科学技术工作者: (一)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中作出突出贡献,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二)在某一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卓有建树的。第七条 甘肃省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要科学发现的公民。 前款所称重要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 (二)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三)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第八条 甘肃省技术发明奖授予在技术发明、技术创造活动中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并在本省得到实施的重要技术发明的公民。 前款所称重要技术发明,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二)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四)经实施应用三年以上,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第九条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授予在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项目,科学普及和企业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 (一)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经实施应用,明显优于同类技术产品和经济指标的; (二)在转化、推广科学技术成果并使之产业化的项目中,对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 (三)在实施社会公益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 (四)在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中,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营造创新环境、弘扬创新精神产生重要作用,作出突出贡献的; (五)经实施应用三年以上,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中涉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奖项,重点奖励企业自主创新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第三章 推荐、评审和授予第十条 省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甘肃省科技功臣奖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一名,可以空缺。甘肃省自然科学奖、甘肃省技术发明奖、甘肃省科技进步奖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特等奖不超过二项,可以空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授奖比例为1∶4∶5,授奖项目总数不超过一百五十项。第十一条 省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候选项目由下列单位和个人推荐: (一)市、州人民政府; (二)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 (三)中央在甘单位;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甘有关单位; (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甘肃省科技功臣; (六)经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具有推荐资格的其他单位。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奖励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激励和调动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省社会科学事业不断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全省社会科学最高奖。分设一、二、三等奖;每两年评一次。第三条 社会科学评奖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事求是,好中取优,宁缺勿滥。第四条 甘肃省社会科学评奖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同志负责,省委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办公厅、省社科联的有关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 省评奖领导小组聘任社会科学界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省评奖委员会。省评委会办公室设在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条 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表彰奖励并颁发证书。第六条 评奖经费由省财政专项列支。第二章 评奖范围第七条 凡在评奖规定时限内,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社会科学专著、编著、教材、古籍整理注释、科普读物、工具书,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均可申报参加评奖。 不宜公开发表或正式出版且有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成果,经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鉴定并推荐的,亦可申报参加评奖。第八条 新闻、翻译、文学艺术和群众文化等方面只限理论研究成果参加评奖。第九条 非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如大事记、概览、缉集的人物传略、统计资料、年鉴、文件、领导讲话和工作总结等,不属于评奖范围。第三章 优秀成果标准第十条 基本标准 (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对当代的和历史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反映客观真理的有创见性的新观点、新结论。 开拓了新的领域,填补了学科空白。 对原有结论作出新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 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二)应用研究成果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建议和方案,对党和政府的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被有关部门采纳,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三)其他研究成果 1.科普读物 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生动简练,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2.工具书 适应社会科学和实际生活的需要,综合数据、资料比较齐全,内容科学准确、全面、通俗,言简意赅,使用方便。 3.古籍整理注释 古籍整理准确可靠,细密周到,起到了补证残缺、钩沉补漏的作用;注释简明有据,方法科学,修辞严谨,富有新意。第四章 评审程序和机构第十一条 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须经过如下程序:作者个人申报和单位推荐;地、市、自治州和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初评小组初评;学科评审组复评;省评委会终评;领导小组批准。 (一)初评小组 地、市、自治州初评小组由地、市、自治州委宣传部和社科联提名组成。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初评小组由本会常务理事会提名组成。 初评小组负责受理成果的申报和初评工作。 (二)学科评审组 学科评审组由省评委会聘任的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组成。 学科评审组负责复评工作。 (三)省评委会 省评委会负责终评工作,并指导和监督各阶段的评审工作。第十二条 复评、终评机构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应不少于三分之二。第五章 成果申报第十三条 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在兰会员向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初评小组申报成果;非会员向省评委会办公室申报。地、市、自治州的作者向所在地区初评小组申报。第十四条 委托申报成果者,申报人应持有作者委托证件和作者单位介绍信。第六章 评审方法第十五条 评审工作采取评委个人阅评,集体逐项评议,按类分项评分。对综合分值相同的成果,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确定名次。第十六条 对初评落选成果,作者要求复审的,须经两名有正高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方可向省评委会办公室重新申报。省评委会委员、学科评审组成员不能推荐。第七章 奖励办法
就目前来说没有发现什么实质性好处。可是就你自己来说能满足你一定的虚荣心,如果你在意的话,你的朋友、室友、同学,在大家都在写论文的多少都会互相问一下情况。而你的优秀怎么说都比及格好听太多。其次,还是能得到一定的成就感。我们专业管理类,学生多老师少,老师们多的带上十个人论文,本科论文含金量真的不高,大部分都是东凑西凑出来的,能稍微看上眼的不过是做些数据分析,在他们看来你的选题和研究方法看一眼就大概知道这是什么水平的文章。但是不管怎样你前期做了那么多准备工作,改稿子也改了不知道多少遍,像我们最后还要排一上午的队去交材料。如果,这个时候你的论文是优秀,你会觉得不枉我费了这么大的功夫。再者,假设你要考研,不管跨不跨专业,如果你的毕业论文跟考研专业有那么一点点的相关也好还是准备期间涉及了一些也好,你能对你考研选的专业有更多的了解。如果你能有更多关于自己的见解,对于复试也是有着一定的帮助。对于部分要考本校本专业的人来说,你的优秀论文让你在你导师那里留了至少是个不坏的印象,如果恰好他的研究方向是你所喜欢的,那么在导师选择上你的起点就比大部分人高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