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boliuxiao
仙人掌浑身是宝,用途广泛,它的嫩茎可做蔬菜食用,加工成50多种仙人掌菜肴。仙人掌的茎片可以加工成片剂,胶囊、饮料等保健食品。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仙人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蛋白质、纤维素和钙、磷、铁、维生素C、维生素B,能帮助消除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起到降低血糖、降低血脂、降血压之功效,有清热解毒,排毒生肌,行气活血等保健作用。种植食用型仙人掌生产成本低,不需农药和化肥,无污染,属于绿色有机食品。 仙人掌能在没有水,没有花草树木的沙漠之中生长,这是为什么? 带着强烈的欲望,我认真探究着仙人掌能在沙漠中成长的“秘密武器”。我翻阅百科全书,知道了为什么在一向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沙漠里,仙人掌却能够傲然生存,繁衍不息:仙人掌在干旱的环境中,叶退化成针状,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茎肥厚多汁,有发达的薄壁组织细胞贮藏丰富的水分;茎的表皮有厚而硬的蜡质作为保护层,或生有密集的绒毛,保护它不受强光的照射,降低水分蒸发。仙人掌的根分支多,根系庞大,能吸收降落不多的雨水。一遇降雨,它就会在表土层长出许多新根,大量吸水。它的大根有很厚的木栓组织保护,能在灼热的沙石上生活而不至于干死。有人实验,6年不给仙人掌浇水,它还顽强的生活着。据说一些大仙人掌的寿命可达数百年。世界上最大的仙人掌,高达15—18米,直径30—60厘米,重10余吨,里面可以贮藏上千公斤的水。行人口渴了,就可以随时挖取多汁的茎肉解渴。 除此之外,我还调查到:食用仙人掌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加工成多种保健品,还是制作罐头、饮料、酿酒的上等原料。食用仙人掌的吃法很多可采用煎、炒、炸、煮、凉拌等多种烹制方法。它在欧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及日本颇受青睐。 一般都说仙人掌植物的刺是仙人掌植物为抵抗干旱,减少水份蒸发,而由叶片退化而成。此学说显然是错误的。观察仙人掌植物的原始种之一的有叶的叶仙人掌(Pereskia aculeata),叶和刺都是它的器官,叶生于刺的下边。当叶脱落后,脱叶处不再长出新叶,而刺却不脱落。二年生以上的枝条上只有刺无叶。掌状的仙人掌新发的掌上,叶进化成粗短的针刺状叶亦长在刺下边。当掌长得比较厚实(一般新掌长出一个多月)时,粗短的针刺状叶就发黄脱落,在掌上只剩下刺由此知叶和刺是仙人掌植物的两个不同的器官,刺非叶退化而成刺是仙人掌植物防动物吞食的自卫武器。 仙人掌的刺有保护自己和帮助繁衍后代的作用,所以一般都有刺。但也有一些种类没有刺的,,如星球、乌羽玉、龟甲牡丹等,但它们也有刺座。还有一些种类小时侯有刺,长大后就脱落,更有的幼时无刺,到老龄植株时刺却长出来了。 
世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体,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物形态各异,很有趣,比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讨厌的苍蝇,可爱而会唱歌的小鸟,还有6500万年前灭绝的恐龙,它们的种种生命迹象都吸引了我的视线,让我对生物有了好奇心。以前,我对“生物”的理解只是单纯的“动物”,上中学学习了生物后,我知道生物的范围很广,不止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在其之内。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从生物书上,我知道了桫椤、蕨、苏铁等不常见的植物,还解决了小时候一些弄不懂的问题。有一次,我在比较干的泥土里挖蚯蚓,却怎么也挖不着,现在才知道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干地里当然挖不着了。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会退化成刺呢?因为它需要适应环境,为了减少水分的丧失,储存更多的水分,仙人掌的茎部也变得肥厚而多汁。生物这门学科帮助我 了解了疑难的问题,这是我喜欢生物的原因之一。走进第二单元,我认识了显微镜。在我心目中,显微镜是那样地奇妙,一直都想用它观察东西,小学时从来也没碰过它。记得第一次进生物实验室,看见桌上的显微镜,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凑到目镜前看了看,可看到的只是一片黑暗。上课时,老师说,用显微镜观察东西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要经过对光、选择物镜、制作临时玻片标本、调整清晰度等几个环节。我仔细地听着,努力熟记其结构的每一个名称。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通过显微镜看到了细胞。当时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个科学家,会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了!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显微镜下呈的是倒像。现在,使用显微镜已成了家常便饭,几乎每节课都要做实验。用显微镜观察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能使我快乐,这也激发我学习生物的兴趣。此外,我还对生物体有了新的认识。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是一个个排列在一起的。植物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液泡、细胞核、线粒体、细胞质、叶绿体构成,动物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构成,它们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细胞核由染色体构成,染色体由DNA构成……别小看一个小生命,它的结构复杂得很呢!以前,我不知道水果中的水分是从哪儿来的,原来是来自液泡中的细液泡。我总是生病,学习了生物后我知道是病毒在我身体里捣鬼!连病毒都是生物体,真是不可思议啊!我对生物越来越有好奇心了。生物学把我带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解决了疑难的问题使我豁达,使用显微镜让我感到快乐,微生物使我有了好奇心,因此,我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蒜黄栽培技术要点 一、选好场地 可使用小温室或在温室的后墙火道上或走道下栽培,也可科用地窖栽培。窖栽,则挖一个半地下式菜窖,地上部分高5米,用砖砌或垒土墙均可。地下部分深7米、长12米、宽7米,在窖的南部留一小窗,在窖内用砖砌成长方形小土池,池高60厘米左右,留出走道。窖顶盖蒲席保温遮光。栽培池面要平,铺砂或砂壤土6厘米左右,耙平后播蒜。 二、选择良种 栽培蒜黄要选用发苗快的紫皮蒜、自贡大益、四瓣蒜等品种,生产出的蒜黄健壮整齐、耐寒、抗病,产量高。在播栽前要剔除腐烂或瘦弱的蒜瓣。 三、选蒜浸种 选用个大、瓣粗、均匀一致的种蒜。栽植前先将蒜种用高美施活性腐殖液肥500~600倍液浸泡24~48小时,让其吸足肥水,浸后捞出,沥干水分,再堆闷8~12小时催芽。 四、精细播种 将厢底整平,再铺一层10厘米厚的营养土。营养土由7份菜园土、7份细沙、2份有机肥配成。播种时将蒜瓣均匀整齐地播入土中,密度以互不相挨为宜。床面覆细沙5~6厘米,用木板轻轻拍平、压实、淋足水分。 五、播后管理 播种后蒜黄的管理主要抓好以下三点:麦秆遮光。播种后用麦秆覆盖,全床遮光,不漏光。控制温度。出土前,白天温度控制在25℃、夜间18℃~20℃,以促进早发芽。出土后到苗高26厘米时,白天温度控制在18℃~20℃、晚上14℃~18℃,促苗快速生长。采收前4~5天,温度应控制在12℃左右。适时浇水。前期应浇足水。齐苗后浇一次透水,以后6~9天浇1次水。水源要用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而不用冰凉的河水。每隔7天用1%的磷酸二氢钾或2%~3%的尿素水喷1次。 六、科学收获 当蒜苗长至30~40厘米高时即可收获,收割时下刀部位应适当浅些。收割后浇一次透水,每平方米追施尿素5~10克加3~5克磷酸二氢钾,再进行遮光管理。间隔15~20天可再次收割,能割2~3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