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q1977
梁启超先生云:“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 梁启超倡导的作文法主张把布局谋篇放在作文的首位,而把字句末节放在次要地位。可见如果不把要阐述的道理、证明的观点先构思好安排好,那就只能是文章未成而先毁。其实,文章的结构犹如房屋的构造,结实合理的整体布局是重中之重,然后才是室内的装修和陈设。那么,高考评分标准对结构方面是如何要求的呢?高考写作中,一等“结构严谨”的评分标准是:行文思路清晰,开头、结尾、中间段落衔接过渡自然,详略安排恰当,有伏笔照应,全文结构严密完整。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论据充实,构思新巧。当然,这里的结构既包括文章外在结构,也包括文章的内在结构,今天咱们主要谈的是议论文的外在结构。行文过程中,常见的结构方式有四种,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和总分总式。每篇文章基本都采用了总分总式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总是嵌有前三种结构,那么,咱们就分三次来介绍前三种结构,今天来侧重介绍并列式的结构方式。关于并列式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总论点之后,设置了几个分论点,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议论文的写作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在论证的过程中,对应的就是概念分析法、原因分析法和条件分析法,常见的并列式结构,往往是紧扣其中的一种分析法展开,下面请看例子。第一,概念分析法。总论点:期盼远方,放飞理想分论点一:远方是一种梦想。分论点二:远方是一种精神归宿。分论点三:远方是一种灵魂深处涌动的向往。第二,原因分析法。总论点:换个角度看问题分论点一:换个角度看问题,前途才会更加明亮。分论点二:换个角度看问题,成功才能更加靠近。分论点三:换个角度看问题,机会才会充分利用。第三,条件分析法。总论点:做人要心存敬畏分论点一:生而为人,我们应对生命心存敬畏。分论点二:回报社会,我们应对事业心存敬畏。分论点三:立德修本,我们应对道德心存敬畏。并列式结构的注意事项:分论点之间避免交叉或从属,以免造成逻辑混乱。分论点的位置要醒目。一般居于段首或单独成段,条理更清晰。分论点最好句式一致,字数相当,接近排比句,既鲜明又美观。另外,分论点的数量以两三个为宜,不宜过多。 
怎样归纳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判断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必须从论点的本质、特点,以及它和其他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去考虑,从中可以归纳出确认中心论点的五个依据,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这五个依据是: (一)依据论点的定义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那么出现在文章中的中心论点一定是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的一个观点像“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改造我们的学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恰到好处》),这些都是鲜明表达作者观点和见解的观点,它们又分别是文中所有论据论证的对象,所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我们在分析把握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时,可以根据论点的定义,先明确作者所要论述的问题,然后看一下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一个见解和主张 (二)依据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型特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的见解与主张,因此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一般应该是判断句掌握这一特点,能够帮助我们尽快找到中心论点如上述三例的中心论点,从句型来看都符合这一特征我们强调中心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来表述这一特点,还为了可以尽快地排除对中心的错误判断有人经常错误地把论题当作论点,比如学习《个人和集体》、《讲讲实事求是》、《崇高的理想》、《我们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课文时,常常把标题当作论点,实际上它们有的只是一个词,有的是并列短语,有的是疑问句,都只提示了议论的范围,仅仅是论题,它们都不能象判断句那样明确地表述作者的见解与主张,因此都不是论点只有动宾短语作标题才有可能既是论题又是指示中心,比如“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那也只是因为它们可以补足、改写为表述中心的判断句,而如果正文中有更完整的对中心的表述文字,我们还是应该确认文中完整的表述文字为中心,而把标题的简述看作一种提示 我们说表述中心论点的句型特征“一般应该是判断句”,既是肯定大部分议论文中,作者用这一句型直接而明确地表述自己的主张与见解,我们可以以此作为依据之一,帮助确认中心论点所在同时,我们又应该看到有一部分议论文,尽管它的中心很明确,但却没有用完整的判断句来表述,或者没有直接表述中心的文字要了解这类文章的中心,就要求读者阅读后,根据内容去补足表述中心的判断句,或者用判断句型去归纳它的中心论点比如《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它的中心论点的几个要点分述在三个小节的小标题上,这是十分清楚的,把握此文中心论点时就要把它们归纳补足为一句包含这些要点的判断句,如“写文章要从关系紧密的义理、考据和辞章三方面考虑,观点与材料要统一,材料要准确,要有好的形式”由上可见,用表述中心论点的判断句这一句型特征来确认中心或归纳中心是很重要的 (三)依据论点常见的位置 中心论点在文章中有它常见的位置,有的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就是这样有的在引论部分的结尾《简笔与繁笔》一文,首段先明确概念内涵,结尾引出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有的文章的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的开头这类文章大多是采取先破后立的写法,引论部分针对现实存在问题有所破,然后在本论部分提出作者正面的见解与主张如《拿来主义》,作者在引论部分先抨击、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然后在本论部分的开头提出对待文化遗产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这一主张有的文章的论点是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如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在前文分析阐述的基础上,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类议论文在开头和中间论证部分并没有明确揭出观点,只是提出话题和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在结尾时,用一句话或一段简短的话点出文章观点,卒章显志此外,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体现在标题上有的则要读者从全文内容中去体会归纳 了解论点常见位置,再参照其他依据,我们就能比较快地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 (四)依据论点与题目的关系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与议论文的题目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作者拟定题目时总是要想方设法使它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因此,我们确认中心论点,就可以反过来从研究题目中得到一些启示 议论文的论点与题目大体有这样几种关系:有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比如“作家要铸炼语言”、“学问不可穿凿”,这些标题已经十分醒目地把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写了出来有的题目是论点的简述,它也很明确地告诉读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前面提到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就是这样找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比较容易,只要从文中论点常见的位置上找到完整的表述中心的判断句就可以了有许多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论题但仔细研究一下,同是点明了论题,不同的语言表述法,有时又可以从不同角度暗示出中心论点的内容比如“个人和集体”、“简笔与繁笔”、“义理、考据和辞章”这类由并列短语来构成的题目,它们的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是要揭示出题目所示的并列的几项内容间的关系或论述应如何正确对待这几方面的关系我们根据这样的暗示,可以从文中找到阐述这些内容的判断句,参照其他依据,把它确定为中心;或者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归纳出表述这些见解的判断句作为中心比如《个人和集体》一文,就可以归纳出它的中心论点:“共产党人要反对个人主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类以问句作题目的,题目虽不是文章的论点,但它们的答案往往就是中心论点,我们可以从正文中找出表述问句答案的判断句,参照其他依据确认为中心有的文章的题目,如《拿来主义》、《恰到好处》《不求甚解》等,它们并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但却是文章中心论点的核心所在 总之,题目与论点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能认真琢磨题目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必然有助于我们快速而且准确地把握中心 (五)依据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这是确认中心论点的最重要、最可靠的依据,也是解决以上依据都无法解决的难题的最后依据 在议论文中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点是被证明的对象,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确认一个论点是否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最根本的要看它是否是文中诸多论据所要证明的对象让我们看一看《讲讲实事求是》这篇文章 从题目看,它提出了文章的论题那么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呢?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论述了我们做工作是否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能否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一观点;第二自然段摆出一个看法,即当时党内存在打着毛泽东思想旗号却违反、甚至反对实事求是这一原则的严重问题;第三自然段重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三段提出的几个观点,都是在实事求是这一论题内作者的看法,都符合判断句这一句型特征,从位置看也都在常见之处,那么究竟哪个是此文的中心论点呢?有人习惯于在首段找中心论点,对不对呢?这时就要依据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来判断了通读一下全文,我们发现在全文十个自然段中,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到第八自然段很长的这部分文字,是顺着第四自然段开首一句往下写的,这句话是:“毛泽东同志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就一直同理论脱离实际、一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切只从本本和上级指示出发而不联系具体实际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这句话中的两个要点“一直提倡和实行……调查研究”和“一直同理论脱离实际……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实际上正是此文概括的事实论据,这句话后面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的,列举了这两个“一直”的具体史实,这些正是此文具体的事实论据,而这些都是用来作例证,证明“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一观点的而且文章紧接的第九自然段又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总结、肯定了这一观点,这样四至九段构成了完整的论证部分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从四至九段所论证的对象这一依据来确认“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才是此文的中心论点而其他几个观点在后文都没有展开写,也没有被证明,它们在文中只起了引论的作用 以上谈的是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中心论点的五个依据,也是确认中心论点的几种方法,它们往往要互相参照,配合使用,交互印证,才更有效
这个很难说明啊,我就以设计理念设计形成过程来做比喻吧归类,我把自己的设计理念通常分为6类金木水火土风物,都是按仿生学分的,比如木类,那设计出的产品外观就如树木般分支开叉生长,体现木的顽强生命力层级,在设计过程中,一般是先形成大体概念,然后是确定表现形式,最后是细节补充,比如要设计一款有流线外形的产品,这就是大体,然后表现形式,那我多半是会用仿生仿风仿气流或者仿流体这就是层级,从上到下或者从大到细或者从外到内信息加工,所得到的信息一般是杂的,你必须过滤掉粗糙的部分,留下重要的部分,同时还要补充信息背后隐含的意思,比如,要设计一款【比较中规中矩的同时有阿凡达风格的产品】,加工过程就是:中规中矩的==外观不要张扬,“要圆润或者规则化”,阿凡达风格==这个很多啊,不过采用阿凡达的主色调就可以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