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弹头
看看这本书,也许会对您有帮助。这为张老师,是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民俗学作 者: 张士闪、耿波 著出 版 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4-1 字 数: 320000 版 次: 1 页 数: 332 印刷时间: 2008/04/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9044677 包 装: 平装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适用于高校艺术教学的教材。作者善于利用自身丰富的田野作业经验,对一个个艺术民俗个案进行了出色的解析,鞭辟入里,辞采并茂,很具有可读性,非常有利于教学之用,这在今天许多高校艺术教材理胜其情、大而无当的总体状况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发扬的亮点。目录第一章 艺术民俗学的确立第一节 艺术民俗学的界定第二节 传统民俗学研究与艺术研究的关联第三节 世纪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中的民俗学倾向一、世纪前年中国民间艺术研究:民族国家的自我想象二、世纪后年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从民族国家本位到乡土语境的开启第二章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系统第一节 民俗的中介位置及社会功能第二节 艺术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一、田野作业二、民俗志书写附:汪宁生的社区艺术调查提纲附:段宝林的民俗调查提纲第三节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域一、以整体观的理念研究艺术民俗现象二、强化村落民俗志研究三、中国艺术民俗学研究的特殊性第四节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路径一、从民间艺术个案出发,以小见大二、突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研究三、立足民间立场,构架学理阐释第三章 物质民俗与艺术审美第一节 居住民俗与审美一、传统居住形式之演变二、居住的民俗特征三、居住的审美表象第二节 服饰民俗与审美一、服饰民俗的形成二、服饰民俗的审美多样性第三节 饮食民俗与审美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二、饮食结构与类型三、饮食民俗与审美第四节 生产民俗与交易、运输民俗的审美意蕴一、生产民俗中的艺术要素二、交易、运输民俗中的艺术要素第四章 社会民俗与艺术境域第一节 家族、村落与民间组织一、家族、亲族及民俗传承二、村落及村落整体语境的构建三、民间组织的类型特征第二节 作为艺术整体语境的社会民俗一、社会民俗对于区域性民间艺术活动的制约二、社会民俗对于区域性艺术风格的影响第五章 信仰民俗中的艺术维度第一节 人类早期信仰中的艺术活动一、人类早期信仰活动中民俗与艺术的多层纠合二、信仰仪式中的艺术色彩三、信仰民俗的社会功能及其艺术化趋势第二节 信仰民俗与艺术世界一、信仰民俗是激发人类艺术创造活动的源泉二、信仰民俗中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创作题材三、信仰民俗中的意象原型四、信仰民俗与艺术活动的相互借助第六章 岁时人生与艺术的关联第一节 岁时节 日中的艺术体验一、岁时节 日起源二、春节 仪式序列与岁时节 日中的艺术体验第二节 人生仪礼中的艺术象征意趣一、诞生礼二、成年礼三、婚姻仪礼四、丧葬仪礼第三节 岁时人生的艺术升华第七章 游艺民俗及其艺术意蕴第一节 游艺民俗及其艺术韵味一、民间游戏竞技 二、民间歌舞乐戏三、民间工艺四、民间口承语言第二节 游艺民俗在艺术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一、游艺民俗:民俗与艺术的复合二、游艺民俗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启示第八章 艺术民俗学发展的城市化语境与契机第一节 民俗学的乡土本位与语境转换第二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公共领域第三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传播第四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消费第九章 艺术民俗批评的方法与原理第一节 艺术民俗批评的界定第二节 艺术民俗批评的诸种模式一、社会历史批评二、原型批评 三、功能主义批评四、相对主义批评五、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批评第三节 生活—文化整体性的艺术民俗批评模式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为中国乡土艺术主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美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独具风采。它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充分体现着他们对生命的真情颂扬,对幸福、信念和希望的热情追求,对吉祥、正义、真善美的热诚歌颂,对美好生活的无比想往。它的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民间美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它的题材内容丰富,不仅表现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从作品中,人们既可以看到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看到有趣的动物、植物,还可以看到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好汉,看到戏曲和神话故事。因此,可以说民间美术,就是由劳动群众自己创造的、真实表现并服务于他们生活、集审美欣赏与实际功用于一体,充满本土气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民间美术是最自由的、最有生命的艺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这种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去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而是用观念去看待和描述某种事物,借以使作者的观念暗寓其中,民间美术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不受特定时间、空间观念的束缚,他们把不同时间的事情放在一个画面,把屋里屋外不同空间的东西放在一个画面,平面铺开,互不遮挡,完整的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从这独特的艺术观、造型观,民间美术造型语言独特的真实性便可窥见一斑。另外,从画面的组合以及画面透视上来看,民间美术造型语言独特的真实性表现的更加充分。在画面组合上,民间美术表现为自由时空的组合方式,以年画“八仙上寿”为例,画面上有上古的李铁拐,汉代的汉钟离,唐时的吕洞宾、韩香子、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宋时的曹国舅等八位时代不一的仙人。把时代跨度如此之大的八个神话人物搬到一幅画里,按照西方写实主义思路,就会认为“八仙上寿”不合逻辑。但这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艺术语言,恰恰体现了民间美术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是按照表意的目的来造型,它根本不受对表达意义毫无作用的客观自然逻辑的束缚,而是以超自然客观逻辑的自由,任意移动时间、空间,把一切物象拿来为我表象而用。在“八仙上寿”这幅年画里除了用众仙家上寿这一立意表征和祝颂寿诞者其寿绵长之外,还内含男女老少、富贵贫贱诸家齐贺的用心。梅、兰、竹、菊等植物都是高尚纯洁的品格象征,正因为他们分别在一年的四季开放,所以在民间美术里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象征着在任何时候都保持高尚纯洁的美好情操。虽然人们不能同时看到太阳和月亮,但人人都知道日月轮回的规律,把太阳和月亮放在一个画面中,就如同太极图一样,表现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完整的、运动的宇宙时空。这种独特的造型语言,为民间美术赢得了充分的表现力,因为它们源于心灵,依照主观的心理真实去组合画面,因此,没有半点背离人们“所知”的虚假成分。 在画面构图上,一种是环形透视,一种是透明透视,同样表现出与西方写实主义迥然不同的构图方式。环形透视的特点是不固定视点,视点在围绕对象作环形运动,因而能把对象的各个侧面及背面作全方位的展示,这种环形透视在传统民间美术中是最为常见的。例如,唐长安小雁塔明代重修碑之阴线刻四合院,也是把上下左右的殿宇回廊平面铺开,朝向画面的中心、战国狩猎攻战铜鉴图样和内蒙阴山氏族社会岩画行猎运载图,也是把车平面展开,把左右两匹驭马平躺下来,四足朝向画面的外边。透明透视是所描绘的对象内外重叠或前后重叠,互不遮挡。例如,透过虎、牛的肚皮可以看到腹内的小仔。透过房屋的墙面可以看到屋内的景象等。民间美术之所以能突破透视规律的局限,在于民间美术抛开了自然对象的实体真实,即立体的、占有一定空间的真实,而是以全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观看得真实已让位于观念的真实,客体形象的真实已让位于心象的真实。 墙背面或动物腹内的事物虽然在一个视点看不到,但它是存在地。 从思想根源追溯,也可以说中国的民间美术的造型体系是由人们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哲学体系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的“观象悟道”,正是这种思维认识论的科学表述。观象的目的不在于模仿物象,而在于悟(理解)宇宙万物运动的本质规律――道。民间美术之象,不是模仿自然之象,而是悟道之象。这和西方的哲学与美学截然不同,属两个不同的体系。距现在5000年前的法国拉斯克和西班牙西北的阿尔答米哈洞窟艺术的野兽群,一开始就是“‘模拟”自然形态的艺术形式,而大致同一时期的中国西安半坡文化的人面含鱼和青海陶盆上的手拉手舞蹈人物纹,一开始就是具有“哲理性”的有意味的形式。前者是以自然科学的观念认识自然世界(模拟学说),后者则是以社会科学的观念认识自然世界(阴阳五行学说)。西方美术,无论是尊重客观的传统美术造型体系,还是强调主观的现代美术的造型体系,都仍然是模拟自然。西方现代派无论如何夸张变形,变来变去仍然是自然形态的夸张变形。现代派始祖无论是野兽派马蒂斯油画《舞蹈》的运动节奏,还是立体派毕加索素描《自画像》的几何形体的分解,还是勃拉克的静物的几何形的构成,都仍然是自然形态的构成、分解组合。 如果不是民间美术造型形式上把不同时间的物象溶于一炉,如果不是构成上的平面展开和互不遮挡,如果不是丰富多彩的组合方式,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又怎么能产生那些民间艺术造型的龙飞凤舞和飞天入地的美丽神话?只有用民间美术的独特造型语言,才能将人们那纯真稚拙的天趣以及沉于造化、物我一体的美好心灵一再复现出来,才能淋漓尽致的表达劳动群众的真实的艺术境界,形成万千超越客观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富饶的审美价值,以致民间美术没有因脱离模拟自然而脱离真实,变得苍白空洞,丧失艺术感染力。或许,这正是民间美术造型语言的魅力所在。
-MYSDhtm 这个网址有篇关于你这个主题的文章,你可以参考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