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1

wrge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安徽中医药大学论文封面图片高清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倾心之恋

已采纳
我本人就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已经在学校一年了,我清楚的知道这个学校的优点还有一些不足! 我希望我的介绍能对你有所帮助!录取通知书我们学校校园墙上的还有这个我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安徽中医药大学。①宿舍 真的不是都是四人间!!!我自己的宿舍是六人间,当时开学抢宿舍就几个四人间!!!我自己还是没抢到!大学宿舍关系还是挺难搞好的,特别是女生之间。我宿舍六个人,我经常听我闺蜜说她宿舍哪怕就四个人还是很冷很冷,但是我比较走运,碰到了一个好宿舍,姐妹人都很不错。我自己之前没有什么住宿经历,但是喜欢安静的姐妹还是想清楚,六人间真的很吵,碰到哪种不可理喻的室友真的会崩溃。还有就是,听说学校好像四改六,就是说学校扩招,其实不可能是有很多四人间给你们住的。还有一点就是,大一以及大一上学期是在少荃湖校区,就是新校区哈,大二下学期就要搬到老校区了,老校区应该都是六人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因为我们宿舍女生比较爱干净,我们宿舍真的还算可以。六个人真的一定要搞好卫生不然会很乱很脏。六人间真的不大,中间一个桌子,你们可以看下面一张图片。②食堂食堂就一个家人们!!!有时候下课跑慢了,还没有桌子坐谁懂!但是学校里面的食物还是不错的哈!食堂一共有三层,二楼有螺蛳粉!嘎嘎好吃放甄嬛传哈哈哈麻辣烫我的最爱③图书馆图书馆还是非常好滴,设备很齐全,书也很齐全。氛围很好,在里面可以很好的学习,而且图书馆非常宽敞,是可以提前预定座位的哈。然后其他问题你们可以问问老学姐,毕竟我才就读一年,但是希望我说的对你们有帮助!

安徽中医药大学论文封面图片高清版

259 评论(12)

qchurchill

安徽中医学院和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同一所学校,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情况。安徽中医药大学有27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有安徽省Ⅱ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Ⅲ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1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个。以上内容参考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
225 评论(8)

尼莫的虎皮鲨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已经没有一本二本的概念了。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医药类本科院校,创建于1959年。                                    简介安徽中医药大学(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二期)建设项目,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支持高校  、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校)。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截至2021年5月,学校占地总面积68亩,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学科建设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权,1999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8年获得开展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生联合培养基地。有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1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7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23个安徽省中医药重点专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中医学、中药学 [11]  、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工程(制药工程)                                    质量工程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有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安徽省教学改革示范专业4个,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有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 2009——2014年,学校先后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学校还举办了新安医学教改实验班,在临床专业建立客观化结构考试中心。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4474人(含三所附院),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961人。国医大师1人,皖江学者·讲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7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7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6人、后备人选13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老师5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有来自中国国内外的64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该校客座教授。                                    安徽中医药大学重点专业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   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痹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针灸学、药用植物学、中医史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养生学、中医老年病学、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药信息学、中医传染病学、中医“治未病”学、中医文化学。    安徽省重点学科(A类):中医学。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中药学、中医内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药理学、药剂学、方剂学、中医外科学。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41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994年获准招收国外留学生,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硕士、学士学位以及临床研修。与美国、瑞典、新加坡、日本、韩国及港澳台地区的院校开展学者互访和学生交流活动。 此外,学校与黄山、亳州、绩溪、舒城等市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河南宛西、江苏康缘、深圳三九等中国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有亳州济人药业等2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50多项技术服务。    研究机构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有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4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安徽省计算机中医应用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现代中药研究中心、科研实验中心、药物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研究所、神经病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此外该校还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                                    科研成果2009-2014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5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重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6项,科研经费2亿余元;取得研究成果3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馆藏资源2010年6月,该校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据2015年9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该校图书馆有中医药书库、线装书库、样本书库、外文书库、中文二线书库等各类书库和专业期刊阅览室、过期报纸阅览室等各类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自修室等共计26个,此外,还建有安徽首家古籍修复室;馆藏各类纸质文献9万册(含教学院部5万册),订阅中外文纸质期刊1521种,拥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博硕士论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药学文摘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数据库》、《银符在线考试题库》、《读秀学术搜索》、《人大复印资料库》、《万方医学视频数据库》、《ScienceDirect》、《Springer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泉方外文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27个,超星与中国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书生之家、EBM等电子图书共2万余册,并有部分网上免费资源,电子资源容量已达6T。已建立起系列服务器群,拥有了较完善的内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28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