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论文目录图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4

182341340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论文目录图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enjingwei

已采纳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鉴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象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论文目录图片

349 评论(15)

s2010080453

《中国陶瓷史》,冯先铭等编,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2001年重版《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河南卷、河北卷),冯先铭、李辉炳/主编,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编,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清盛世瓷选粹》,冯先铭、耿宝昌、叶佩兰/主编,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古陶瓷鉴真》,冯先铭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2009年1月重版《中国古陶瓷图典》,冯先铭主编,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冯先铭中国古陶瓷论文集》,冯先铭著,紫禁城出版社、香港两木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瓷器浅说》,载于《文物》1959年第2期《河北磁县贾壁村隋青瓷窑址初探》,载于《考古》1959年第10期《两次调查长沙铜官窑所得的几点收获》,载于《文物》1960年第3期《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载于《文物》1964年第8期《新中国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载于《文物》1965年第9期《我国陶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从中国出土文物展览 陶瓷展品谈起》,载于《文物》1973年第7期《中国古代外销瓷的问题》,载于《海交史研究》1980年第2期《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1期《元以前我国瓷器行销亚洲的考察》,载于《文物》1981年第6期《泰国、朝鲜出土的中国陶瓷》,载于《中国文化》第2期,1990年
31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