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yuyy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米王小学魏雪桂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其归纳整理,写入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发达文明的强国。 当我第一天踏进校园的大门时,老师就教我们要当一名懂文明讲礼仪的好学生。 每星期一的早上,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文明古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我从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日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假如无法达成共识,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通常经常使用的一些词汇,人们对它们的理解往往不尽相同,这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争执——在网上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是经久不衰的热点,当然这是有其他深刻背景的,不过对“科学”这个词理解的分歧,也是造成争论的主要原因——所以说精确定义词义并传播之很重要。我认为“文明”这个词也属于是非窝里的主要是非词。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什么是文明呢?我们经常使用这个词语,比如中华文明、希腊文明、工业文明……但什么是文明呢?我们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是否透彻了解它的词义呢?在我看来文明就是:在范围的时空人应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社会性反应的内容和特色。 “范围的时空”意思是文明有时间或空间上的特指,比如希腊文明是指古希腊那个时代那片区域,比如工业文明是指工业化时期相关区域。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其次是为了贯彻文明是历史性发展的。若没有时间的限制就无所谓前后,若没有空间的限制就无所谓左右,这和文明本身与历史密不可分,是发展的本质不符。 这里的“人”是指,在时空限制中的历史的人,社会性的人,不是指单个的人,而是那个范围着的所有人的集合。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可能是战争,可能是内部的调和,可能是经济问题…… “社会性反应的内容和特色”是指当文明体面临问题的时候,它的社会性的反应,而不是个人的或文明体外的人群的反应,强调特色是因为文明通常只有比较的时候才有意义,而比较就要找出各自的特色。文明的个性和共性 由于处在不同时空,所以文明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文明体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特色,这是文明体的个性。但是由于文明体所有能动的主体都是人,并且所有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所以注定了所有文明体都会有共同的特性。随着各文明体突破地域性限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体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加,面临的问题日益相同,所以注定了文明体的个性随着历史的发展终将磨灭在人类文明这个概括的共性之中。文明的发展性 文明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空的变化,随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变化,文明注定了要相应地变化。根据对以往诸文明的总体考察,我们发现在过去几乎所有的文明都经历过相似的发展变化过程,石器文明,青铜文明、钢铁文明、工业文明,只要文明体存续的时间够久,它们必然会经历这些发展过程。这是由于它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阶段的相似性决定的。文明体之间的关系 文明的异质并不是文明争斗的根本原因,文明的相近相似也不必然导致文明体的共荣。文明体之间争斗是一种表象,实际上从历史上看,文明体内部的争斗在统计上要比文明体之间的争斗频率高出很多。夸张文明的异质是文明体之间争斗的渊源是错误的认识,导致人类争斗的根本原因从来就是利益的争夺划分,异质的文明之间虽然会在应对问题和挑战时反应不一,导致相互间的敌意和不信任,从而诱发战争,但前提是文明体之间有利益的争斗这个事实存在。但是文明体之间还是有关系的,或者说代表着不同文明体的国家和个人,以它们的“个人经历”曲折反映了文明体之间的关系:交流、渗透、融合、争执。文明体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必定是一种打败另外一种,一种凌驾于另外一种之上。并且决定某种文明的生命力的也不是另外一种文明,而是它自身是否面临问题和挑战时做出了恰当的应对。文明的生命力 决定文明体生命力的根本因素是看它在面对问题和挑战的时候是否做出了正确恰当的应对。假如文明体不能对问题和挑战做出适当和正确的应对,那么它就会逐渐被那些问题和挑战压迫,甚至导致文明体的崩溃。文明体的应对是由它的传承者做出的,传承者不会毫无限制地选择应对之策,他们将受到他们的文明体的限制,不会选择有些应对之策,或者必然做出某种选择。文明体不可能应对所有的问题和挑战,它的“性格”决定了它选择的局限性,它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它很有可能在被外族征服的时候整体性覆灭。所以从技术上说文明的生命力可以从几个方面考察:反应的速度、社会动员能达到的最大值、传承性、自我意识的强弱。文明的覆灭 文明的覆灭不是指文明体“覆盖下”的地域的消失,也不是指文明体“覆盖下“的传承者死光光,而是指那种固有的文明体面对问题和挑战的时候做出反应的内容和特色的彻底改变,那些文明体的承载者,忽然像换了人,他们身上再也找不到多少过去他们文明的影子。通常文明体的覆灭发生在被彻底征服的地区。但这是表象,实际的情况是原文明的特色会多多少少在承载者身上得以反映。不过我们说这文明已经覆灭了。文明的评定 要评定什么文明是好的什么样的是坏的很困难,因为这很容易陷入价值判断的误区,当然这也不是不能评定的。我的看法是一个好的文明必备几种素质:开放性、包容性、发展性、灵敏性、凝聚性、传承性、自我意识强。
文明像一缕阳光,温暖你我的心头;文明像泉水,净化人们的心灵;文明像一盏航标灯,领着我们走出广阔的海域;文明是一句关怀人心的话语,在大雪纷飞的腊月为人们送去温暖。我相信,只要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其实文明就在我们身边。那是一个星期日,我和妈妈要坐公共汽车去爷爷家,车上的人很多,我和妈妈只好在车上站着。过了一会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了车,当我以为车上没有一个人来给来奶奶让座时,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站了起来,说:“老奶奶,您坐我这里吧!”老奶奶笑眯眯看着她说:“真是个懂话的孩子。”这时,车上的所有人都称赞她,这个小女孩害羞的躲到了她妈妈的后面。这时,妈妈也要我多学学这个小女孩的事。又一个星期三,我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我们的身边坐着一个叔叔,他边看电影边吃着瓜子,可他周围的地面却毫无杂物,我有点不明白,就看了看他的椅子,原来,他在自己坐椅的扶手上挂了一个塑料袋,他把磕完的瓜子壳都扔进了塑料袋里,这看上去只是举手之劳,但却不仅干净了自己,又为别人创造了一个赏心悦目的环境,真是一举两得啊!文明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注意着它,就会发现,文明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它有时甚至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