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议论文例后分析法例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0

山东老板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议论文例后分析法例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Ihavesecrets

已采纳
议论文范文这部分议论文范文是从教授如何写议论文的论文——《议论文的结构与议论文写作技巧》中摘取的议论文范文和精彩段落:议论文范文1——并列组合结构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 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 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发展国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 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 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 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 而非时尚 。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 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显然, 这篇议论文范文中的三个分论点“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弘扬国语, 传承母语,是我们的使命”、“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荣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组合。 返回—>议论文>议论文范文2——对照式结构镜乃一种语言, 买一面好镜则买来了“忠言”, 也许它“逆耳”, 却“利于行”。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 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 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懂得“买来”了“逆耳之言”这面镜子, 则买来了天下, 胜过百万黄金所能换取的东西。然而, 不会买者亦有之, 商纣王不愿买来广开言路、善纳忠言的国策, 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 项羽不愿要从谏如流、接纳忠言的忠臣, 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会“买镜”的人终究不能成功。这段议论文范文中, 以“然而”为界, 前面举的齐威王、唐太宗两个例子, 是从正面论述, 后面举了商纣王、项羽两个例子, 是在从反面论述, 这也是对照式结。 返回——>议论文>议论文范文3——观点与事例之间的过渡我们要重视“专才”。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 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才。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 却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铁一般的事实证明: 专才不仅是人才, 而且可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这段议论文范文中话共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论点, 第三句话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 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4——多论据的归纳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理论上的重大创造, 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 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 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 然而, 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 以至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这段议论文范文话共有四句, 第一句是提出论点, 第二句是过渡勾连, 第三句是列举了两个事例, 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 指出共同点, 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 实为真正的“讲道理”) 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 返回——>议论文>议论文范文5——“演绎推理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大家知道,只有在坚固的基础上才能筑起万丈高楼; 在沙地上是建不起高楼的,可见,打好基础对做好事情是多么重要。达芬奇的老师开始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 而是要他画蛋, 实际上就是要他严格训练用眼细致的观察形象, 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得心应手了。正是因为达芬奇经过了严格的基础训练, 终于创就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成为一代宗师。这段议论文范文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是用一个比喻推出了一个一般性的道理( 论点) : 要做好事情, 就必须打好基础。在演绎推理中, 这就叫大前提。第二句说达芬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这就叫小前提。第三句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 达芬奇之所以取得艺术成就, 是因为他经过了严格训练。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令人信服的。(摘自 《语文教学与研究》6,原文:“议论文写作的三步走” 作者 张海德)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例后分析法例文

108 评论(9)

小小静

议论文怎样进行事例剖析【训练项目】列举一个或几个事例,再通过分析议论,来证明分论点。【典范例段】1、自信是使平凡蜕变成伟大的金钥匙。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汽车推销员乔·吉拉德至今保持着一天卖出6辆汽车的惊人纪录。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他仰起充满自信笑容的脸:因为我相信,我是最棒的!正是因为吉拉德心中自信的火把一直熊熊燃烧,于是他大把地向世人抛出名片,推销自己,倾听他人,馈赠微笑,最终自信这双隐形的翅膀承载着他的梦想,伴他飞向了成功的金字塔顶。(2009年北京卷高考优秀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技法点睛】观点置于段首;用一个名人事例;例中交代结果,例后分析原因。2、所谓天才,常常在非专长方面的表现像是傻子。我很喜欢牛顿拿怀表当鸡蛋煮了,以及他要为两只猫挖两个洞——他竟然不懂大猫虽然进出不了小洞,小猫却可以与大猫共享一个大洞的道理。这就对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为;有所知有所不知,才能有知;有所长有所短,才能有长。任何正常的人只要肯集中时间精力做好一两件事,都能显现出过人的才智,都可能叩响天才的大门。(王蒙《集中时间和精力也是一种天才》)【技法点睛】观点置于段首。用一个名人事例;例中概述表现,例后分析原因,最后揭示实质,深化观点。3、我们要的是扎扎实实的真知识、真本领,而不要那种说大话、说假话的吹牛家。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乐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闵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天下的结局。(《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技法点睛】观点置于段首;用一个名人事例;分析实质,指出危害。4、幻想容易让人们忽视。比如多年前,有位预言家预言2012年地球将会毁灭。几乎没有人相信他,认为他疯了。而今,在地震、雪灾、火山喷发、旱灾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来袭后,我们又恐惧地想起了那位预言家。老实说,我不相信2012年地球会毁灭,但我相信,假如我们继续对地球无节制地掠夺和攫取,总有一天,这个可怕的幻想会成为现实,并且会比它原本的日子提前许多,这就是忽视幻想的恶果啊!这个幻想背后藏着许多启示,倘若那时我们就开始保护环境,低碳生活,也许一些灾难就不会发生,至少不会这么早。((2010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也说幻想》)【技法点睛】观点置于段首;用一个名人事例;反向假设,对比不同结果。5、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2004年北京卷高考优秀作文《包容》)【技法点睛】观点置于段首;用一组名人事例;例前分析条件,例中交代结果,例后点明意义。6、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技法点睛】观点置于段首;用一组名人事例;例中交代原因和结果,例后分析条件和意义。7、兴趣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先导,是人才成长的阶梯。狼对周围环境的兴趣让它们一次次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生存;人才亦需要拥有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李时珍对医学的兴趣成就了伟大的《本草纲目》,贝多芬对音乐的兴趣成就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达尔文对自然的兴趣成就了划时代的进化论,巨晓林对专业技术的兴趣让他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新型工人??太多太多人才的成长,都与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是成长途中的绿荫,带给我们希望与憧憬,引导我们走向成功与辉煌。(2010年山东卷优秀作文《成长三步曲》)【技法点睛】观点置于段首;用一组名人事例;例前分析必要性,例中分析结果,例后归纳共同点,点明意义。8、中国古代的司马迁遭受不幸,于逆境中写出了《史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曹雪芹在遭受一次次的打击,举家食粥的情况下,依然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现代的朱自清,家境贫寒,他在上大学时,由于没有钱买新的被子,只能用绳子将破被的另一头扎起以御寒,但他刻苦学习,成为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外国的塞万提斯,在被捕入狱后,仍写出了《唐吉珂德》这样伟大的著作。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的国籍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个性等等都不相同,但有一因素是相同的,即他们都处于逆境而不气馁,勤奋努力,最终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处于逆境而不气馁,勤奋努力,是他们最终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的原因,逆境能使人成才。【技法点睛】用一组名人事例;例证都是文人;例中交代条件和结果,例后归纳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分析原因,提出观点。9、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丽色彩,是实现人生精彩的动力。用早来鼓舞自我,何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何须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无奈?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不朽传奇;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张瑞敏“全球唱响海尔”的凯歌;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俞敏洪新东方英语学校的繁花似锦。(2010年湖南卷高考优秀作文《早》)
178 评论(8)

20070746

一, 由学生议论文现状导入新课1、“论点+论据”格局 试指出下段文字在论据使用上的毛病,并加以修改,使之能有力地证明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我们有的同学,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不能体会到讲道理(分析论据)的重要性,文章提出论点之后,紧接着就是举例子,举了一个又一个,也不对事例加以分析。2、“论点+论据”格局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3、高考经验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话:论点是统帅,论据是士兵,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如此看来,我们写议论文,不能只是观点加材料,还应该加以分析。▲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也常走入“观点+材料”的误区,认为有了事实,就能自然地证明观点了,其实不然。有了事实,还须雄辩,这样才能使你的文章更具说服力。 二、事实如果没有“雄辩”会怎样呢? 请看我们熟悉的一个故事: (请一生朗读)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师:这个故事在吴晗《谈骨气》中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师:的确,文章中就说:“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可是,如果仅仅是这样材料与观点的组合,能让人信服吗?为什么?(学生思考) ——不能,因为对此材料,可能还有其他的理解。那么对于这则材料你还有怎样的理解呢?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很多人对此都抱赞赏态度,我却不以为然。试想,一个人已饿至将死,形容枯槁,还有何气度可言呢?这食物诚然是嗟来的,但有何妨呢?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暂忍一时之辱,以图有为于将来,有如越王勾践之为,留得青山,卧薪尝胆,方才有重振雄风之日,如此“大丈夫”不更令人击节赞叹吗?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由此可见,事实如果没有雄辩就不能证明观点。 三、有了事实如何进行“雄辩”呢? 请完整地看一下我们的课文(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课文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说理的呢? ——分析饿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因。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这是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极具说服力!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比,你看出“雄辩”需要注意什么吗? ——需要仅扣事实材料,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使“雄辩”成为联接观点和材料的桥梁。四、“雄辩”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一).探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如上面《谈骨气》中的这段分析,它是从态度和目的两个方面分析原因的。这样的分析就是因果分析。我们写作时可以用因果关系复句来表达。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等皆可。看下段文章对论据的分析: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作者在列举受因斯坦和华罗庚之例后,运用探因分析法,一层深一层地提示了他们冲破“埋没”的原因:不甘被埋没,坚信能冲破埋没,努力拼搏奋斗。从而使事例很好地论证了论点。(二)假设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如为了证明“立志”的重要性,可引用王羲之练字的例子进行如下分析:“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古人诗赞云:‘古砚池中起墨波,右军书法妙如何?’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正因为他从小就立下高远的志向,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苦练书法,才会成就一代书法家。”这种假设分析法对学生来说容易掌握,只要运用恰当,不失为常用的一种材料分析法。(三)辩证分析法(正反对比法)这种分析方法就是用对立统一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既要分析事物本身内在联系,又要分析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其反面;既要照顾到事物内部的矛盾,也要注意到非主要矛盾,同时,还必须注意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和转换。鲁迅的《拿来主义》,用祖上的大宅子设喻,形象地分析了“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的态度,鲁迅在这里用的就是辩证分析法。鲁迅先从反面分析对待大宅子的三种错误态度——因为“怕”而“不敢进门”的是“孱头”;由于“怒”而“放一把火”的是“昏蛋”;由于“慕”而“大吸其剩下的鸦片”的是“废物”,继而转到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对“鱼翅”——“吃掉”,对“鸦片”——“送到药房”去,对“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点到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毁掉”,对“姨太太”——请“各自走散为是”。如此分析,既使论据很好地为论点服务,又避免片面性。再看下例:看待问题要全面客观,更不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乘渔夫的船过河,他嘲笑渔夫不懂数学失去三分之一的生命,不懂哲学又失去一半的生命。风浪来,船即将沉没,渔夫说,你不会游泳,全部的生命将没有了。在这故事中,哲学家确实知识渊博,他懂数学又精通哲学,这是他的长处。而渔夫呢,这类知识贫乏,对数学、哲学一窍不通,这是他的短处。但是,哲学家虽有长处,也有短处,而且他的短处恰恰是渔夫的长处。哲学家没有全面地看问题,片面地用自已的长处来攻击他人的短处,其结果自然被渔夫反唇相讥。这种“要全面看问题”的观点,如果作者没有经过辩证的分析,仅仅靠故事的叙述,是难以让人深刻认识到的。(四)条件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如: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尽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已的事业,至死不渝。徐霞客就是立下了志,才取得非凡的成就的。”再如《六国论》中的一段分析:v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注意:(一)材料分析的方法,当然还有许多,比如反问法、类比法、比喻法等。需要说明的是,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且,有时常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记住:分析的目的是为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具说明力,因此,分析必须紧紧地围绕论点。(二)一些常用的句式1、 之所以……是因为……(因果分析法) 2、试问(想),假如… ,那么 … (假设分析法)3、只有 … …才… …(条件分析法)4、 … ,反之… …(正反分析法)五、你能运用所学方法为你的观点进行“雄辩”吗? (强化训练)(一) 下面对一个论点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作为示例。论点:毅力是成功的保证 1、原因分析:为什么说毅力是成功的保证呢?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它们都是我们前进途中的绊脚石,我们只有发扬顽强拼搏的毅力才能征服它,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因为有了毅力,就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有了毅力也就有了恒心。狄更斯说得好:“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2、正反分析:普希金说:“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强者有顽强的毅力,对“拦路石”毫不畏惧,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而后一种人因为缺少一股拼搏的毅力,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光看到别人的成功,看不到成功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面对“拦路石”知“难”而退,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还是一事无成。3、假设分析:如果我们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刻苦耐劳的精神,遇到困难绕道而行,遇到挫折就气馁,我们永远也不会取得成功。4、条件分析: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毅力呢?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因为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其次,要有刻苦耐劳的精神……再次,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论点:“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虚怀若谷的”(用正反分析法) 就是把正面论据(或观点)与反面论据(或观点)对照起来分析。正反分析,对比鲜明,能起到证明观点、深化观点的作用。例如: 确实,凡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虚怀若谷的,他们决不把自己的才能向人夸耀,也决不把自己的成绩作为谈资。他们只是兢兢业业于自己热衷的事业,不断锻炼、提高自己,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他们从不满足,总是在争取更大进步,超过已取得的,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可是,一些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人不但不承认不足,反而常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即使他们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他们也要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视为至宝,沉湎于此,不思前进。但“骄傲是无知的别名”,他们自吹自擂,把点滴成绩看做莫大的“荣誉”,这种愚蠢可笑的做法不恰恰是无知的表现吗? 运用对比,有力地证明您现在阅读的文章出自语文轩,我们的域名是了“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虚怀若谷的”这一论点。(二)看例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 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思想,历来亦为人们所称颂。 先天下之忧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战国时,屈原忠于楚国,却受到谗言陷害而被楚怀王流放。他为楚国的命运与人民的不幸而深感忧虑,在所作的《离骚》里,表达了深厚的忧患意识。 在唐朝,诗人杜甫身经安史之乱,住无定所,食不果腹,尝尽了国破家亡的辛酸与颠沛流离的痛苦,在所作的“三别”、“三吏”等诗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是仁人志士忧虑国事先于天下人,享受安乐则后于天下人。这是北宋著名宰相范仲淹提出的道德思想。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六年提出十项改革措施,被宋仁宗采纳,史称“庆历新政”。但是革新遭到守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范仲淹亦被贬官,出知分阝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后来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了上述名句,表达了古代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在南宋,陆游生当南北分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虽然自己位卑官小,却不敢忘记国耻国忧,在所写的大量诗篇里,深深地表达为国分忧、渴望北伐中原的爱国之情。直到临终,还作《示儿》诗说:死去原本知道一切都是空,只是深悲中原还未收复!一旦朝廷收复了失地,你在祭祀时一定要告诉你的父亲!与范仲淹一样,屈原、杜甫、陆游等人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值得后人发扬光大。1.分析一下结构:(1) 首段:提出中心论点。(2)第二段:分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是传统美德。(3)第三段:分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是古代仁人志士都具有的美德。(4)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要发扬光大。 从上述结构来看,一、二两个分论点仅解决了“为什么”问题,“怎么办”问题并没有涉及,因此有必要增加一个分论点。因此,在主体部分,还要增加一段。增加的第三个分论点可以考虑这样写:中学生要努力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美德。这样一来,例文的主体部分就由这样三个分论点组成。(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古代仁人志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美德。(3)青年学生要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优良品德。这样一来,主体部分就显得丰富而具有说服力,特别是增加的第三个分论点,因为联系自身实际,学生也有话可说,能讲出些道理来。2.用“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论证第三个分论点 (1)因果分析法。主体部分的第三个分论点写作,可以列举岳飞为例,也可以以彭德怀为例。岳飞从小立志“精忠报国”,一生为之奋斗,为国为民,青史留名。彭德怀写万言书,为民请命,丢掉官职,在所不惜。为名担忧,百姓称颂。列举这些典型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动人事例后,接着要进行分析说理。可以先写原因,后写结果:因为彭元帅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美德,一生为之努力奋斗,追求不懈,所以他通过调查研究,写出了名垂史册的“万言书”。他也因此受到了人民的称颂,被人民所怀念。也可以先写结果后交代原因:彭大元帅之所以能写出“万言书”,为民请命,而被人们所称颂,是因为他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美德,他心中装着的是国家和人民,而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生死(2) 假设分析法。同样以彭元帅为例,在列举彭大元帅的动人事例后,可以这样来分析:假如彭大元帅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美德,他就不可能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冒着丢官甚至杀头的危险在庐山会议上,义无反顾地送上了他的“万言书”。这样一分析,彭大元帅这一事例就活了起来,我们青少年该向谁学,学什么也就一目了然,合情合理了。这样一分析,事例就活了,也就能很好地对本段分论点进行论证。(3) 两种分析法的使用。而第三个分论点可以因果法、假设法合用,以增强文章说服力。例如第四段,写青年学生要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这一传统美德时,在列举了岳飞的事例后,可以这样来分析说理:因为岳飞从小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美德,所以他能一生为国为民,流芳千古。假如岳飞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美德,他就不可能为国为民奋勇抗金,青史留名。这样正反论证,说服力就强了。 六结束语:生活中有很多的门都是虚掩着的,如友谊之门、机遇之门、成功之门等等,我说只要我们能勇敢地叩门,大胆地走进去,呈现在你眼前的,很可能就是一个崭新的天地!
152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