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小论文范文200字关于袁隆平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8

林逾静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小论文范文200字关于袁隆平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印度代购

已采纳
1961年,袁隆平身为湖南省安江农校的一位教师。盛夏七月,他在田中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后来被确认为天然杂交稻,触动了袁隆平的灵感。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可是在传统理论中,水稻,这种在袁隆平身边最多,也是中国人最主要食物的作物,恰恰没有杂交优势,它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难道水稻真的不能杂交?袁隆平对这种理论产生怀疑。他开始去稻田中寻找突破。民以食为天,湘西普通的中专教师,把天大的担子,在支持者寥寥、科研环境险恶的情况下,揽在了自己肩头。责任、道义、知识、对过时理论的质疑、勤奋、灵感,一个个成功因素悄悄地出现在袁隆平身上。很多人对当年的农校教师,转而自觉自愿地研究杂交水稻百思不得其解。他的学生李必湖说:“当时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有许多水稻方面的鸿儒,为什么对杂交水稻想也不敢想,不敢去动那个禁区,而一个普通的中专教师敢于提出这一问题,这正是袁隆平老师的高明可贵之处”。今天的袁隆平,回顾往日,把成功的因素归为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还特地解释说,灵感很重要,你找找不到。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智慧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了的产物。手捧着那棵偶然得之的天然杂交稻,袁隆平用实践推翻了原本的经典理论。这一年,他31岁。如果想让水稻杂交,必须找到一种自身雄花不能授粉的品种,雌花才能接受来自异株的花粉。4年后,袁隆平又在这片稻田里,在国内首次找到了第一株天然不育雄性株,经过人工授粉,结实数百粒,为杂交水稻育种试验找到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事有凑巧,这期杂志变成了“文革”到来时的最后一期,随后杂志停刊。“文革”到来了,全国一片狂热中,袁隆平为首的杂交水稻研究小组悄然诞生。

小论文范文200字关于袁隆平

113 评论(12)

LUOLONG988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他是解决一个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 万人的吃饭问题。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他拉着身上的衣服说:“这是我最贵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买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买六条领带,人家都说好。”但他抽烟要抽好烟——“中华”,每个月二千元,是生活中最奢侈的开销。“我对财富的看法,有钱不花就是没钱,放在银行里那不是自己的钱。” 不论银行里有多少钱,袁隆平还是种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渐增多的条条皱纹,没有任何的变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151 评论(11)

不胖de胖砸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80 评论(14)

笑对挫折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扩展资料1、人物影响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2、人物评价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新华网评)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287 评论(11)

mineer

回答 91岁的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根据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最新消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北京时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爷爷,国之巨匠,国士无双,为中国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 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一个童真的梦,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致敬,缅怀! 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但他不仅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国士,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青涩的袁隆平 他并不是一出生就是“杂交水稻之父”。 他真的选定这条路,要从1960年,他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说起。既然水稻自身可以天然杂交,那是不是代表也可以做人工杂交水稻呢?这个发现让他欣喜若狂。即使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自花授粉的水稻是根本没有杂交优势的,不看好他的想法。但他丝毫不理会,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个科研课题。整整5年的时间,袁隆平在稻田里苦苦寻觅,找到6株杂交水稻,经过两年的春播与翻秋,有4株繁殖了下来。后来谈起这个过程,袁老感慨道: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年轻时的袁隆平,有着青年人都会有的叛逆和青涩,也更多了几分无畏。 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叛逆”和“无畏”,才让他得以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创造出奇迹。不迷恋权威,而是要去挑战权威,这才是通往权威的道路。 倔强的袁隆平 自从选定了这条路,无论酷暑还是寒冬,袁隆平都日复一日,雷打不动地埋头在水稻田间,做检查、搞研究。 1970年,试验田所在的县城发生了2级地震,要求全部人员撤离。但袁隆平就是不肯走,他说:“我的种子就在这里,我怎么能走?”倔强的袁隆平搭了个棚子守着试验田,笃定要和水稻在一起。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他:“袁隆平最苦、最难是1970年以前,但他从来没有消沉过,也没有抱怨过。即使再多苦难也难不倒,这样的人我还没发现第二个!” 正如纪录片《寿司之神》中说的那样:一旦你决定好职业, 正如纪录片《寿司之神》中说的那样: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成就每一个匠人的,大概就是这等倔强和坚守吧。 傲娇的袁隆平 当一个人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孜孜不倦地投入,是终将会收获硕果的。袁隆平当然也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袁老及其团队所创造的四个水稻产量“奇迹”再一次震惊世人!“盐碱地,亩产800公斤,这是奇迹啊!”“山东东营,平均产量超过600公斤,这是奇迹啊!”“台州遇到台风,产量还有670公斤,这是奇迹啊!”“海水稻,产量300公斤,可以养活1亿人,这是奇迹啊!” 90岁的袁老,傲娇地列举着一个个堪称“奇迹”的水稻产量的数字,内心的骄傲和喜悦溢于言表。是啊,这怎能不让国人感到骄傲呢?中国连续三年海水稻产量一直遥遥领先全世界!这不仅是袁隆平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国的骄傲! 严肃的袁隆平 虽然袁隆平在镜头贡献了不少可爱的表情包,但一回到了学术面前,他比任何人都严肃认真。 成为中国的科学泰斗后,每年都有不少名校的高材生想投到袁隆平门下,当他的实习生。有不少学生只想呆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写论文,但这种学生,不管成绩多好,袁隆平都一律不收。他给自己的研究生下了一条死命令:必须下田!他掷地有声地说:“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袁隆平曾这样形容自己:“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试验田;如果不在试验田,就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即使已经90岁高龄,不能再下田劳作了,但他还是会每天坚持去田里看看,说这样自己心里才踏实。学术之精髓,在于实践,在于学以致用,造福人类,而不在于发论文、评职称,更不在于为自己谋名谋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袁隆平,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大学者,真国士。 撒娇的袁隆平 不要以为袁隆平是不解风情只会种田的钢铁直男,在妻子邓哲面前,他会瞬间变成甜甜的宠妻狂魔。 有时情到深处,一首情诗就把老婆看得心花怒放: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他出差时还惦记着给老婆买裙子,结果又不知道尺码,就干脆大手一挥买了两条,让她“哪条合适穿哪条”;出国时 他出差时还惦记着给老婆买裙子,结果又不知道尺码,就干脆大手一挥买了两条,让她“哪条合适穿哪条”;出国时害怕老婆走丢了,就做了块牌子挂她身上,上面写满了英文求助语;老婆好不容易考了驾照,刚想过过飙车瘾,他却一口否决“好不容易团聚了,我想多守着你几年”;就连老婆洗澡时,他都害怕她碰上煤气中毒,隔几分钟就要喊一遍老婆的名字……这样的宠妻狂魔袁隆平,你爱了吗? 深情的袁隆平 袁隆平和邓哲相濡以沫几十年,也没少一起经历过大风大浪。 他曾感叹: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别人都不肯嫁给我的时候,邓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求婚。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她始终和我在一起。妻子不曾负他,他也必然不负妻子。 1982年的除夕,邓哲突发急病陷入昏迷。袁隆平一下子懵了,他做梦也没想到,那个说好要一起白头偕老的妻子,会一下子命悬一线。偏偏这时候,袁隆平的母亲和岳母也相继病倒,整个家里乱成了一锅粥。袁隆平没有时间悲伤,他只想尽全力救回妻子。他白天照顾老人,晚上陪护妻子,经常几天几夜都合不了眼。他耐心地给妻子翻身、擦身、换衣服,一遍遍地在她耳边给她讲故事、唱歌……也许是袁隆平的深情感动了上天,不久,邓哲终于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一个月后,竟然完全康复,健康如初。我们只看到了这个人在事业上的格局和胸怀,殊不知,在对待家人的态度上,他也有深不见海的笃定和深情。 难过的袁隆平 平时总是乐呵呵的袁隆平,只要说起当年那段中国人吃不饱、穿不暖的历史,就忍不住难过到极点。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沉痛地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啊,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过。粮食看似是小事,却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一个民族的底气。 当年的中国积贫积弱,人民连吃饭都成问题。所以,才有了像袁隆平这样的人,用毕生心血,为祖国的富强贡献力量,让我们不用为吃饭而发愁。可是现在有些人,却忘了过去的苦难,肆意浪费粮食,把食物当成垃圾一样糟蹋,实在可耻至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浪费粮食,才是对袁隆平最大的尊重和爱戴。 霸气的袁隆平 当记者问袁隆平,现在是不是特别害怕,饥荒的场景再次出现。袁隆平霸气地一锤定音:“不可能了!”是啊,有他在,不可能了。 前几天,网上 前几天,网上一段视频又火了。在外面谣传中国粮食危机时,90多岁的袁隆平,手插在裤兜里,踉踉跄跄,独自去超市看米价。看到米价稳定,他放心了,又高高兴兴回去了。 我们生在如今安稳盛世,早已远离了饥饿,这背后,正是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付出。有人曾风趣地说:“中国有两个人不会让你饿肚子,一个是你妈,一个就是他!” 世间若有真国士,袁老当之无愧。 有人说袁隆平是“活菩萨”、“当代神农”,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袁隆平是否被过誉了?”点赞最高的回答是这样说的:“不是袁老被过誉了,而是像袁老这样的人,和他们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受到的关注实在太少太少了。” 何其有幸,我们生活在日益富强的中国。 何其有幸,我们拥有袁隆平这样的无双国士,拥有许多像袁隆平那样不图名利、为国为民的科研工作者们。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付出,我们的民族才能摆脱苦难,我们的生活才能越过越好。 袁隆平先生,您永远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伟大的英雄。 您的贡献,我们会永远永远记在心里,而这时代也如您所愿:国泰民安,人人丰衣足食! 更多2条 
32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