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6

址翁164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西方社会学理论论文格式要求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深海湖畔

已采纳
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幢幢高楼拔地 而起,一个个新兴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 劳动力,于是农村一些衣食无着的青壮年农民工开始涌进城市务工,挣钱养家 糊口。而他们的孩子却留在农村,托付给老人或亲戚朋友抚养,成了留守儿童。 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面临很多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形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 亲戚朋友抚养管理的未成年人。随着改革开放,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束缚逐步解 除,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今天,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 家庭夫妻离开家乡,拥到城市打工,大多数打工族将自己处于学年龄的孩子留 在家乡,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扶养。由此,在农村就形成了一个特有群体—— 留守儿童。根据调查了解,我们乡镇1994年外出务工者约100人,留守儿童约 50人,到今天,外出务工者达2000人以上,留守儿童约800人。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龙扬村黎某,小时是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孩子,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到 广东打工,把他留给六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照顾。黎某经常与一些不务正业的青 年在一起玩,学会抽烟、喝酒、打架、去网吧,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写,学 习成绩老上不去,老师耐心教育他,他当耳边风。无奈,老师跟爷爷奶奶联系, 爷爷奶奶教育他,他回答说:“你们懂什么?上网是为了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你 们不听说‘现在是科学技术的年代,不懂科技,以后很难找到好工作’,我现 在是为了培养我学习科技的兴趣”两个老人因为小时候没有读过书,一辈 子吃了不少文盲的苦,对孙子的思想行为也无言以对。父母打电话回来叫他听 爷爷奶奶的话,要好好学习,孝顺爷爷奶奶,他是答应得好,可做不到。常挂 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关你什么事,我爸妈都不说,你们说什么”。他逐步养成 好吃、好玩的坏习气,根本无心上学。 问题归因(1)祖辈父辈原因.广大的外出务工青壮年,不仅为城市的 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对家乡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他们的 孩子——“留守儿童”,却面临着很多教育的问题:父母外出务工,本就无可奈 何。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没有在家好好照顾孩子,觉得非常愧疚,补偿的唯一的 办法就是多给孩子一些零用钱.于是,只要孩子一个电话,他们就寄钱回来。 而孩子们一有零钱就去买零食吃。他们不知道如何挣钱,也不知挣钱的艰辛。 渐渐就养成了贪图享受不知珍惜劳动成果的不良习气。一旦没钱用,就学会去 偷去骗,逐步走上歧途。其次是爷爷奶奶的知识还赶不上小孙子、小孙女,他 们只能管吃住不能教导,对小孩的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亲戚家的孩子没有 得到孩子应有的管教。据调查,我们乡镇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多数是一年回家一 两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不可能给孩子很好的教育。平时虽然常用电话 联系,但很多孩子都是在通话时一一答应父母的要求,自己做事时却常常忘了 父母的嘱咐,有时玩过头忘了学习,有时和同学做了坏事而无人管教。孩子有 学习下降或是有不良行为,也得不到严加管教。(2)孩子方面。孩子好奇心强,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喜欢寻找新鲜刺激的新事物,但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差。 空余时间他们会寻找新鲜刺激的事去做。模仿大人抽烟喝酒,有时会和同学打 架,染上这些不良习气后,无心上学,学习成绩下降,于是出现厌学情绪。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 或朋友监护、自我监护。其中以隔代监护为主,约占80%,单亲监护约占12%。 在这几种监护类型中,留守儿童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母亲作 为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亲戚或朋友监护欠些,隔代 监护较差,自我监护最差。另外,在隔代监护下的儿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引人 深思:由于祖辈的年老,较低的文化或文盲或爷爷奶奶因为隔代特别亲的缘故, 溺爱孙子,往往在孩子做了坏事时不当一会事,认为孙子还小不懂事,大了自 然会懂事,放弃教育机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 怀,造成性格和心理出现偏差。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 学生的发展”,班主任要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特别 针对留守儿童,班主任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加强家访,随时了解这些学生的生活、生理心理、学习问题, 通过家访或交谈等方法,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可以为这些学生建立专门 的档案,分类管理。班主任要经常和外出务工的父母联系,和他们共同交流、 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爱心是做好工作的法宝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 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内心的深处。”留守儿童的问题 是社会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事物,我们要用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来教育他们。在 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尽心尽力做到三点:一是给予留守儿童情感上 的关怀。由于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缺乏起码的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班主 任应该主动承担起监护人的义务,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情感,用心呵护学生,让 爱的泉水源源不断流入留守儿童的心田。寄宿制学校可为留守儿童建立“爱心 小屋”,让留守儿童在学校能享受到家庭的温馨。二是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学能力 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班主任要和课任教师达成共识,重视留守儿童的自学能力 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平等享受教育的快乐,引导学生解决好学习上 的难题,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班主任配合学 校,经常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加一些公益性的社会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凝聚 力、意志力、责任感,鼓励学生在劳动中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增长见 识,形成自己的劳动素质,最终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作为的 能独立生活的强者。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我们 每一个人的心愿。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 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爱。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教育工作的思想、方法,拥有一 颗爱生之心,才能做好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为社会培养好他们。 1] 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 , 2006,(10) [2] 姚云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5,(07) [3] 陈丽丽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 观察与思考 , 2006,(22) [4] 吴霓 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J] 河南教育 , 2006,(05) [5] 许旭 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01) [6] 曹景宽 无视不如正视 忽视莫若重视——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希望月报 , 2005,(10) [7] 陆清华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望较好解决——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谈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模式[J] 今日教育 , 2007,(01) [8] 廖鸿冰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 , 2006,(14) [9] 吴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 教育研究 , 2004,(10) [10] 段成荣, 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 , 2005,(01)

西方社会学理论论文格式要求

90 评论(8)

硕芳

从历史视角重读西方社会学理论2014年08月20日 18:18:26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张杨波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一群哈佛大学的在校生开展了一项就业服务活动。他们定期召开会议,每次开会时会先向小组成员提供信息,大家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接下来,他们不仅要评价小组任务是否完成,还要保持行动上的一致,等项目顺利结束后,还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来保证群体的团结。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鲁思·华莱士和英国艾莉森·沃尔夫在《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中举的例子。但是如果不交代背景,也许会很难想象这个事例居然是后来帕森斯发展AGIL模型的最初灵感来源。利用历史资料的丰富性和完备性做衬托,就会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模型更加生动、易懂。但大多数情况是,在学习西方理论时,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那些与理论相关但不属于理论内容的历史背景“剔除”。只知社会学理论,却不知它们缘何而来,成为理论学界的一种现象。  理论与历史背景脱节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为什么提出价值中立?这要回到他当时所在的社会。20世纪初,韦伯为了回应当时经济学家间的争论,撰写了《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与施穆勒、罗雪尔等经济学家展开论战。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自杀论》中为什么与心理学家过不去?如果阅读过创立模仿律的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的论著,自然就理解了涂尔干的良苦用心。还有近代的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为什么会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中提出“回飞镖效应”?假如了解了美国政府当时为了提高士兵士气,特意请到了知名导演拍摄了七部反映二战影片的背景,理解默顿发展论点的经验基础就变得十分容易。遗憾的是,我们知道了价值中立,掌握了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社会学方法准则,记住了“回飞镖效应”的四种情形,但是不知道在这些观点背后有那么丰富的历史细节。在不清楚这些理论背后的历史情况下,就直奔理论的主题,抛弃了经验基础或忽略了历史背景,得到的只是一些干巴巴的概念和理论。  理论体系缺乏整体构建  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过往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科书重在介绍西方社会学家讲了什么内容。这对初涉西方理论的读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领略不同流派的观点。然而,要完整地讲述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还需要做更深入的功课。此外,这种介绍方式还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社会学方法传统中有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之争,尤其是前者将自然科学奉为圭臬。拿物理学来讲,我们在引进西方观点时重在掌握它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论,而文化和区域因素在这里显得不怎么重要。照这样的思路下去,引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也不必关注它背后的历史。这种研究立场隐含的一个前提是中西方社会的差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此花时间去介绍西方理论的产生过程显得多此一举。  然而,这样做却产生了不少麻烦。没有交代西方理论的历史背景,阅读起来感到晦涩;没有掌握西方理论的整体面貌,运用起来感到别扭。这样说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西方理论,更不是强调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而是要提醒人们尝试换一种视角来重新阅读西方社会学理论,从原来广度上的宽泛介绍向现在深度上的纵向拓展,具体做法要因理论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例如以某位社会学家的观点为例,既要阐述这个观点与其他观点之间的联系,作者发表的论著是做这种研究的素材,又要挖掘这个观点背后的历史过程,作者的回忆录、日志和口头演讲中能提供这些资源。换言之,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知道了一些概念或思想,而是要将与它相关的其他资料一并掌握领会,这样才能还原理论的全貌。其实,社会学家默顿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中就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理论教材的编写方法提出过含蓄的批评。他认为,逐一介绍每个社会学家的观点对于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贡献是很有限的,围绕社会学家的观点做科学史上的探索才更有价值。  论著变化体现历史化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西方理论论著的发展变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就某位社会学家的生平简介和他的学术观点做全面介绍,不仅强调作者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联系,而且注重探讨作者在什么条件下去发展理论体系。例如,德国社会学家乌塔·格哈特撰写的《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成书背景的介绍让人耳目一新,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撰写的《默顿学术思想评传》也是一个典范。二是选编一些著名的论文和专著,并就这些文献的历史背景做更细致的说明,从更广泛的历史情境来重新解读作品产生的具体历史过程。上面这两种叙述手法已经不只是介绍西方学者的观点,而是从立体的角度去介绍观点产生的完整过程。当我们再去研读这些文献时,得到的就不只是理论陈述,还有它背后丰富的历史情境。
191 评论(8)

zhangdan

社会学学习无非是理论和方法,理论包括西方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概论。概论是基础没有概论的基础读理论的书籍就会糊糊涂涂。社会调查方法比较好学,不像理论抽象,社会统计学比较难了,但是一定要理解公式。推荐理论书籍《西方社会学理论》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学历史体系——经典贡献》周晓虹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著,这是国内考研经常用的理论书籍另外外国人写的理论书籍一般是《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 阿隆、《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乔纳森 特纳。方法推荐书目有袁方、风笑天、艾尔巴比的。社会统计学考研常用书目是卢淑华的《社会统计学》和李沛良的《社会研究中的统计应用》。概论和社会学入门书目《社会学》戴维 波普诺、《社会学》安东尼 吉登斯、《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还有一本就是彭华民的《社会学概论》。具体的要看你考哪个学校了。
21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