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远道。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20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五光十色,斑烂绚丽。近百年间政治文化的日益革新 ,社会制度的频繁更迭, 意识形态的纷纭多变, 使得20世纪的数代学者在运用不同的 历史观、文学观及文学史观,对1840—1919年间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予以观照、阐 释、评价时,显示出极为明显的认识差异。这些认识差异的存在,使得20世纪中国中国 近代文学的研究,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 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一时期。此20年间,中国文学的发展正经 历着由古典向现代的艰难蜕变。对鸦片战争以来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孰短孰长的文学批 评,对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文学革新见仁见智的评论,便形成了最为初期的中国近代文学 研究。初期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与近代文学的发展同步进行,在成果形式上,以传统的 序跋、评点、诗话、词话等文学批评方式为主。 关于龚自珍、宋诗派、桐城派、维新文学改良和五四文学革命等问题的讨论,构成 了世纪初前20年文学研究的热点。 龚自珍学宗公羊,好杂家言,诗文chù@①诡连@②,危言警世,为维新派思想 家、南社诗人所喜爱。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称:“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 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初读《定庵文集 》,若受电然。”维新派推尚龚氏,多从思想启蒙处立论;南氏诗人推尚龚氏,则主要 追寻其歌哭无端的诗风。柳亚子称龚诗为“三百年来第一流”。(注:《柳亚子诗词选 ·定庵有三别好诗……》。)南社流行学龚诗、集龚句的习尚。与维新派、南社的推誉 相反,贬抑龚氏的也大有人在。张之洞认为二十年来,“都下经学讲《公羊》,文章讲 龚定庵”,是社会纷乱的学术根源,(注:《太炎文录·说林下》。)章太炎认为:“ 自自珍之文贵,则文学涂地垂尽”。(注:《张文襄公诗集·学术》。)褒扬贬抑,相 去可谓悬殊。 宋诗派与桐城派,是鸦片战争之后仍十分活跃并得到一定发展的传统诗文流派。宋 诗派以杜、韩、苏、黄为诗学风范,力图以援学问入诗的努力,别辟诗歌发展蹊径。桐 城派以唐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自居,其清淡雅洁、言简有序的散文风格,颇得有抒情言 志之好文人的青睐。进入20世纪后,梁启超倡导的诗界、文界、小说戏曲界革命风头正 健。出于破旧立新的需要,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清代学术概论》等论著中对宋 诗派,桐城派的复古摹古倾向提出批评。稍后的南社,提倡革命,思振“唐音”,斥责 宋诗派中的同光体诗人多为清朝之罢官废吏,其诗多是涂饰章句,附庸风雅,造为艰深 ,以文浅陋之作。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与人论文书》、《说林下》、《辨诗》等多篇文 章中,对宋诗派、桐城派有所针砭。章氏谓宋诗派自曾国藩诵法西江诸家,矜其奇诡, 天下鹜逐,古诗多诘诎不可诵,近体乃与杯@③谶辞相等。后期桐城派视严复、林纾的 翻译,是替古文开疆辟域者,章氏认为实际上严复充其量是俯仰于桐城派之道左,而未 趋其庭庑者;林纾较之严复,又等而下之。 在维新与革命派学者口诛笔伐之际,宋诗派、桐城派也预感到韶华将逝,而匆忙为 自己作着总结。自1912年起,同光体的诗论家陈衍先后在《庸言》、《东方杂志》、《 青鹤》上刊载《石遗室诗话》,除评品前代诗人外,主要揄扬同光体诗,描述近代诗派 的发展过程,为同光体“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诗论张目。不久又辑《近代诗钞 》二十四册,收入道光以迄民初三百七十位诗人的作品,多为近代各种学古诗派之作, 与《饮冰室诗话》立意截然相反。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以教授生员为生路的桐城派 人物开始将桐城义法搬上大学讲台。1914年,姚永朴著《文学研究法》,1912年,林纾 著《春觉斋论文》,不约而同地将桐城派只言片语的古文辞理论系统化,力求存古文一 线于纷纭之中。 至五四新文学时期,宋诗派、桐城派作为旧文学的代表,受全面的讨伐和批判。以 《新青年》为阵地,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纷纷著文,“桐城谬种,选学妖 孽”之类的称谓不胫而走。自此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在有关宋诗派、桐城派的研究中 ,一直是将二者作为新文学诞生的祭物和新诗及白话文的对立面看待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而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 的转换,却是以20世纪初梁启超所倡导的诗、文、小说三界革命为先导的。三界革命服 从于新民救国的主旨,遵循‘求俗’与‘变雅’并行不悖的发展路径,改变了传统观念 ,解放了旧式文体,发展了文学语言,这些都为新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梁启超有关 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并没有被世纪初的研究者所充分 意识到,但梁氏文学革命的现实影响,却是同时代人所深切感受到的。黄遵宪称梁氏文 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注:《 致梁启超》,转引自《梁启超年谱长编》。)严复称梁氏之文,“一纸风行,海内观听 为之一耸”。(注:《严复集·与熊纯如书札》。)南社、五四《新青年》在政治观念 上与梁启超多有抵牾,但对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功绩,都是颔首称道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同载道的文学揖别,从文言的束缚走出,以 现代人的审美感知方式表现手段,创造出新鲜活泼的白话诗、白话文、白话小说,近代 文学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前20年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是与近代文学的发展同步进行的。这个时期的 研究者并没有完整的“近代”观念,他们对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文学现象还很难上升 为“史”的认识,研究更多地表现为介绍、评论,形式仍以序跋、诗话、论文、书信等 传统批评方式为主。在初期研究中,新与旧的文学壁垒已经明显存在。 20世纪20至40年代,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二时期。这三十年间的研究工作,在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上,可以称作是现代学术体系建立时期。随着五四新 文学序幕的揭开,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成为一段相对固定的历史。五四之后的学者对这 段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思考,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序跋、诗话、论文的评论方式,而推出 了一系列的研究论著。在这些论著中,史的意识得到强化,近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在这一 时期得以奠定。 吴汝纶1898年为严复所译《天演论》作序时,曾区分集录之书与自著之言两个著述 概念。吴氏认为:集录之书,篇各为义,不相统贯:自著之书,建立一干,枝叶扶疏。 汉代多撰著之编,唐、宋多集录之书。吴氏感叹我国学界自唐宋后少有自著之书,而倍 加推誉《天演论》一干众枝的著述体系。我国现代学术研究的自著之书,在20世纪的20 年代后陆续出现。1922年,为庆祝《申报》创刊50周年,胡适写 
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房 宁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影响广泛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三大社会思潮,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鲜明表达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在急剧变动的时代的感受与愿望。自由主义立足于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之上,扮演着哺育新阶级的乳母和代言人的角色;民族主义则以挑战全球化内在逻辑的姿态,对自由主义给予中国未来选择发出强烈质疑;“新左派”承袭世界主流思潮的考问现代性的批判性话语风格,将反思传统社会主义与批评资本主义、西化潮流熔于一炉。每一种思潮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学术背景,彼此间呈现出既有重大分歧又有密切关联的特质。本文通过岁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的评析,试图展现当代中国思想界沉浮分化、进退起伏的图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改革开放的26年,是中国社会思想界空前活跃的26年。 1978年底,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这四分之一的世纪里,中国发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政治体制都已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巨大的社会变迁自然也反映到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对中国人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界犹如“万花筒”,世界上所有的社会学说、思想流派几乎都能在中国找到其踪影。但改革开放以来,真正能在中国社会形成广泛影响、构成社会思潮的思想意识却并不很多,其中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最具影响,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三大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是社会现实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精神表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等三大思潮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感受、经验以及他们的愿望。关于社会思潮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可以从三重意义上加以把握。思想生发于问题。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重大问题和矛盾是社会思想的原动力,问题与矛盾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去寻求解决方案,并最终导致了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立场决定观念。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思想反映却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多种思想观念并存,反映了人们因立场和经验不同而产生的相互区别对立的意志和愿望。公众筛选思潮。面对社会的问题与矛盾,人群中会产生许多想法与观念,但最终能形成具有广泛性、流行性,称得上社会思潮的并不多。社会思潮是那些最能集中和鲜明地反映部分社会群体利益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以社会实践为宏大背景,广泛反映群众的社会心理,与人们的经验相契合,与之共鸣,为之接受。社会思潮总是在两个层面上存在和发展,首先是社会心理形态,即群众的社会意识中的共同心理倾向。这一层面的社会思潮只能通过社会调查统计加以了解把握,可称之为统计意义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第二个层面是观念形态的,主要通过具有一定观察、思考与概括能力的并掌握一定话语权知识分子,将群众意识进行概括和表达,他们是社会思潮的表述者。这一层面的社会思潮表现为形形色色的学说、理论,可称之为文献意义上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中涌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们的著述、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所代表的思潮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着思潮,但任何思想家、理论家的思想言论都不能等同于思潮本身。社会思潮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外部边界。流行于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都源自社会,具有现实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反馈于社会实践,反作用于社会现实,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透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透视社会思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