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zswhy
近十年来清代社会救济问题研究综述[摘 要]社会救济,亦称社会救助,它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失去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行为。清代是我国古代社会救济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对这一时期救济史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细致的回顾总结,对今后清代社会救济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清代;社会救济;慈善 清代是我国古代社会救济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救济事业也颇为关注,特别是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逐渐开展,学界对社会救济问题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相关论著层出不穷,成果颇丰。本文试图从总体评价、仓储制度、赈济、社会慈善事业等四个方面入手,对近十年以来国内(不包括港台地区)学术界对有清一代社会救济的研究试作一次回顾总结。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虽尽可能全面地收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作者本人的能力和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难免挂一漏万,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总体研究关于清代社会救济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救济史研究中发展迅速且成果丰硕的领域,在总体研究方面,涌现出了一批极有价值的学术论著。孙绍聘《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对清代的救灾思想、救灾主体在救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局限性,以及救灾信息、资金、物资在救灾资源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书,在上编中对清代国家政府的社会救助活动、措施及其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下编则分析了封建国家在社会救助中的功能衰退,以及民间、工商业领域的社会救助活动。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书在第六章、七章中对清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具体的慈善机构进行了分析,指出清代是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官方和民间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慈善救济系统。王子今等编著的《中国社会福利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对清朝政府的福利政策和民间的福利组织进行了论述。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群言出版社2004年)一书对明清时期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民间的慈善事业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论述。王卫平、黄鸿山、康丽跃的《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一文专门探讨了清代社会保障政策中的灾害救助、养老和养恤贫苦孤残等内容,从政策性、制度性的角度研究清代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二、关于仓储制度的研究仓储是我国古代传统社会救济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平仓、社仓、义仓等诸种仓储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平日积粮,在灾年通过赈济、借贷等方式救济灾民,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备荒体系,在保障民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1·总体论述方面:吴滔《论清前期苏松地区的仓储制度》(《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一文,从仓储的变迁历程、管理和运营等三个方面,揭示了仓储制度在这一特定区域中的具体落实情况,更进一步清晰地反映出了仓储制度的运作实态。李映发《清代州县储粮》(《中国农史》1997年第1期),对清代州县上的各类仓廒的贮粮来源、仓廒的兴建与管理、粜籴办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地方仓廒的社会功能及其在清中期衰落的原因。王水乔的《清代云南的仓储制度》(《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则对云南的仓储制度作了初步的探讨,指出以咸丰、同治年间的兵燹为标志,云南的仓储经历了发展和衰落两个时期。2·常平仓:张岩《论清代常平仓与相关类仓之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在起源、建仓方式、宗旨、管理方式、功能等五个方面对清代常平仓与社仓、义仓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常平仓与相关类仓是封建政府在不同区域以不同形式进行的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管理活动,是封建政府履行其公共救济职能的一种方式。姚建平《清代两湖地区社仓的管理及其与常平仓的关系》(《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4期),指出把仓储制度和保甲制度相结合是清代两湖地区社仓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体现了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相结合的理念,而在管理方面社仓与常平仓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严谨,基本要求超过三十篇(工程硕士20)。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论文中有引用的地方。所有图形公式都要自己完成,拷贝、复制是不允许的。尽量不要用我或者我们这样的字眼,也就是口语化的东西要杜绝。图形都要有英文的title。页眉需要有下面信息。摘要和目录是专家评审的主要翻阅的地方,一定要让摘要和目录体现所做工作和创新点,所以摘要和目录的编写很重要,往往容易被忽视!表格需要有编号并至于表格的上方,不同于图形的放置于下方。论文的结构一般是背景介绍·研究现状现有算法、技术、手段或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的新的算法、协议、方法、技术或手段对自己提出的方法、技术或手段进行实践、分析和比较结论和展望论文撰写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语气,不要有口语化的成分,很多同学没有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写的内容过于口语化,应注意!
选题的背景和价值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长,结构也不断的优化。互联网作为网民权利、利益表达的新渠道,致使网络事件风起云涌,但是我们的政府在态度和机制上表现不足。在政府建立的各种网络民意通道也存在着各种现实的问题,致使网络民意向政府表达的内部通道不畅。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网络民意和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有了理论和现实的价值。2互联网发展迅速从1986年高能物理所ALEPH组从北京给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发出的第一份电子邮件到1994年中国被允许加入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可谓迅速。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为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8亿,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在IP地址方面,也仅仅次于美国和巴西。①同时,以用户参与为本质的W0,以其开放性、真实性、自组织性、聚合性等特性也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正以蓬勃的发展之势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互联网的时代己然到来。3网民结构优化除了网民数量在逐渐扩大以外,网民的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转移,网民意见的理性表达有了提升;网民的高学历结构渐趋稳ice`,大专及以下学历稳占网民比例的l/5以上,网民意见的知识性得到了保障;网民的职业结构方面,学生群体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变得更加丰富、合理;城乡结构方面,农村网民的规模逐渐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一比例一也将进一步的改善。总之,网民结构的优化,为网民V"见的真实性、了一眨表性私!独立性的表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