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7

Dreamme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戏曲创新发展的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看叶子的人

已采纳
中国戏曲有丰厚的资源,自宋金时期形成迄今千余年,形态更迭不断,却一直兴盛不衰,这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规律和特性。与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的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早已难觅其迹,只有被历史剥蚀的、残缺的石头剧场尚存一些痕迹,其艺术形态完全变成文本文献的历史记忆。中国戏曲则不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更迭递嬗、新陈代谢,由民间而城市,由南曲北曲形成“四大声腔”,迄“花雅之争”而出现地方戏蓬勃的局面。作为一种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戏曲从古代走向当代,实现着新的历史变革和嬗变。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0、1981年的统计,全国共有声腔剧种317种。[1]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戏曲所受到的冲击、发生的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剧种已经消亡,一些剧种濒临灭绝,大多数剧种境况欠佳,观众减少。在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世纪,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内容的戏曲剧种应该怎样保护、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制定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发展战略,应考虑到中国戏曲剧种发展的历史性、丰富性、复杂性,这包括: 戏曲形成的多元性、综合性;任何一种戏剧都是综合艺术,但中国戏曲的综合程度格外高,所以张庚将综合性归纳为中国戏曲的三大特征之一。与话剧等戏剧形态不同,戏曲兼具唱念做打,音乐、舞蹈、歌唱、宾白、动作、美术、武打、杂技等统摄其间,诸要素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不是附带的。这也是由中国古代聚和中庸思想决定的,大而统之,海纳聚敛。诸声腔剧种的形成也是多元的,许多剧种的形成是它剧种的复合物,还受到地方文学、音乐、方言、民歌、歌舞小戏的影响。如京剧就是在徽调、汉调基础上,接受昆曲、秦腔、高腔并吸收一些民间曲调形成的。戏曲形成自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综合、汰选,同时它也是在激烈的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中显现的,而一经构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如中国文化的表现。但缘了戏曲与民间亲密的关系,戏曲并未胶柱鼓瑟、僵化固定,而是不断地顺应时代发展,成为封建时代不同时期的流行艺术。戏曲与戏曲剧种所形成的综合性?D?D稳定性结构特点,奠定了戏曲的生命基础,使戏曲消解、消亡不那么简单?D?D除非它的文化基础丧失,但另一方面,也使戏曲的创新、变革相对的不那么容易。 戏曲的生命力、超时性;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中,只有中国戏曲经历千年而仍然富有生命力,实现着古典艺术向当代艺术的蝉蜕和转型,它的生存、代谢和繁殖能力创造着中国文化的奇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代擅其至”是中国文艺发展进化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但戏曲的发展超越了这种时空,其生命由古代延续至今。一个重要的秘诀是不变中的变化,“不变”者,文化超稳定性的体现,生命力的凝结;“变化”者,顺应时代与社会、顺应观众娱乐与审美、顺应地域差异的变异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不是胶柱鼓瑟,诸剧种的历史、互相关系很不相同,有的古老,如昆曲、梨园戏、莆仙戏等,有的比较年轻,如黄梅戏、越剧、评剧等,有的是姐妹关系,有的则表现为血缘继承关系。生命力的顽强与时间跨越的经纬,使戏曲剧种的历史积淀和形态表现是丰富而多姿。 戏曲功能的多元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层群落中,戏曲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百姓大众重视的是它的娱乐性,将之视为自己日常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组成,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是高高在上,随节日时令所形成的祭仪性,使戏曲的演出具有宗教祭祀的长期化、固定化,故无论丰与歉、康太与灾乱戏曲的演出成为必不可少,成为一种精神与信仰的维系物。对于许多文人士夫来讲,他们鄙视戏曲在民间所发挥的娱乐、游戏的功效,如同对待其他文艺一样,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所谓“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琵琶记》),“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五伦全备记》),经文人之手,戏曲地位有新的提高,但“有关风化”成为戏曲好坏高低评价的重要指数。在当代,人们重视戏曲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而无疑,审美功能的发挥实现着戏曲作为艺术本体的价值,但审美功能不能包涵所有,在走向市场经济的戏曲发展中,戏曲的文化属性是其回归民间的重要表现。戏曲功能的多元多样,反映戏曲发展的丰富复杂和层次多构。许多剧种具特有的功能指向,如傩戏、打城戏等以宗教祭祀仪式为主,傩戏又称师公戏、傩堂戏、地戏等,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采茶戏、花鼓戏等以歌舞为主,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绍剧“丢龙头”、“旋包”、“九窜滩”、“甩桌”等武功技艺。剧种侧重表现不同,功能取向就有异。 不同剧种的地方特色、表现特性;横向看,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不同地域、地区文化的聚合,丰富而斑斓,戏曲剧种是在地方歌舞音乐、方言语音、民歌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地方性是此剧种区别于彼剧种的主要因素。在漫长的历史进城中,诸剧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地方特色即其风格特色,地方特色愈鲜明,剧种风格愈浓郁。不同的剧种在形成中与形成后,互相之间颇多交流与借鉴,彼此不是阻绝与隔离的,而是有竞争、开放的,这使得剧种发展保持一种优良的进化机制,不是劣质品种,民间既是它的衣食父母,也是它艺术精进的源泉。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等的差异,造就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戏曲剧种的繁多。从全国来看,剧种达数百种;从某一地区来看,剧种也是丰富多样的,比如闽南,流行梨园戏、竹马戏、高甲戏、芗剧、傀儡戏、打城戏、潮剧、四平戏、饶平戏、南词戏、京剧等众多剧种,除京剧等个别剧种外,多数也都形成于闽南一带,特色鲜明,风格迥异,构筑了闽南艺术和中国戏曲的五彩缤纷。剧种的丰富,形成了风格特色的多样化和表现表演的多元多姿。

戏曲创新发展的论文范文

136 评论(10)

chen153612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先秦时期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唐中后期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金时期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元朝时期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明清时期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华戏曲应运而生。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为戏曲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又为戏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物质基础,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它的形成历程。 戏曲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实施“文化霸权”、“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继续进行其“文化殖民化”和“西方化”,向我们推销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高校大学生由于求知欲旺、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给我们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使一些高校学生“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预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因为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袭而变质,从而失去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的危险。戏曲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了。网络文化一方面以其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性与趣味性强、观念开放等特点,极大地吸引着高校学生,给高校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它的过于开放性以及过多的现代娱乐项目,也给戏曲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竞争
94 评论(8)

gotopgo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越剧《西厢记》,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觅逑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如京剧《谢瑶环》,》莆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16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