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论文题目推荐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7

cheng_sir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论文题目推荐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剑情琴怀

已采纳
文学是政治股掌之中的一个玩物。给了相对的自由,超过了,就要被扼杀了。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论文题目推荐

210 评论(11)

ZYy哇

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涌”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建安文学”,它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并加上孔融、王粲、刘桢等“建安七子”组成了邺下文人集团,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局面。他们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另外,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而东晋末的陶渊明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遗世独立的生活态度,傲然屹立于浑浊的时代,表现出了超凡的人格和诗风。       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其中晋时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世说新语》记载了自汉至晋不少上层土族人物的逸事言谈,写人气韵生动,记言简约精妙,实开后世笔记小说之先声。        此外,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系统的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还出现了文章选集,如萧统《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等。
238 评论(9)

沉默yph

《唐代文馆制度及其与政治和文学之关系》作 者:李德辉著   丛 书 名:文史哲研究丛刊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42826   出版时间:2006-05-01 《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朱晓进、杨洪承等著《语文与政治的交互关系》朱纯柏 陈绪永(【摘要】:正(一)文学作品的主题,有许多是与政治背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在理解中必须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制度紧密联系。因此,许多学者甚至通过文学作品来推断历史。)
157 评论(9)

陈祥华xh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以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学与政治该如何相处?这是一个不可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既不能完全将二者割裂开来,幻想二者并行而不相悖;也不能让文学从属于政治,成为政治的工具,这就丧失了文学的初衷。在我看来,二者关系紧密,不可能像某些人所幻想的完全割裂,互不干扰,也就是政治可以适当给文学“松绑”,但绝无可能“解绑”。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现象:凡是政权割据、天下分裂的时期,这时期的思想论争就比较自由;凡是国家统一、政权归于一统,相应地,思想论争就会相对谨慎,甚至沉寂乃至于“万马齐喑”。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井喷现象,那时候诸侯纷争,政治无暇大规模干预这种文化活动。自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大一统政权时,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就显得从心所欲,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就是典型的政治干预文学现象。魏晋时期的政治高压使得文人崇尚清谈,喜论玄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的“文字狱”等,都是政治干预文学的典例。反过来,文学对政治也不是束手无策,听之任之。史官的如椽大笔、言官及谏官的“犯颜直谏”“风闻言事”、帝王的《起居注》都是文学对政治的反作用。刘禹锡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招来的是被讥讽的新权贵再次贬黜地方;韩愈一篇《谏迎佛骨表》换来宪宗的“夕贬潮阳路八千”;戴明世、吕留良之徒再不必说……当然,以上只是历史上文学与政治间的部分较量,在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只能是提供经验,而不能一以贯之。 在重新思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时,我还是要重申一下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即政治可以适当给文学“松绑”,但绝无可能“解绑”。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照搬以往的“工具论”和“平行论”这种二元对立模式。一方面政治需要文学来提供舆论,来实现一些政治目的,政治也约束着文学,政治不可能放任文学游离于政治之外:另一方面,文学既回应着政治的召唤,为政治提供服务,但文学也试图尽量削弱政治对文学的关照。一言以蔽之,文学与政治从来就没有分开过,他们好比是一对情侣,相爱相杀。在新时期以来,文学与政治依然是相互渗透,互相影响。
23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