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40

GNP_skynet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语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u_ll

已采纳
丝绸之路及其作用名称:为德人里希霍芬所倡之词,指的是公元前二世纪到十三世纪间贯通欧亚大陆,沟通二地政治、文化及经济的通道,因为以丝织品为主要货物,故称丝路。丝绸之出现1927年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个人工割制的蚕。商代甲骨文中己有丝、蚕、桑、帛等字。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中国关於育蚕缫丝的知识己很普遍。汉朝,丝的产量大增,足以行销外国。张骞通西域后,贸易活动加强,大宗丝绸运到外国。路线A随著丝绸之路的出现,中西两地的商队络绎不绝的往来路上。汉代中国丝绸的主要顾客是大秦人,西域便是中国丝绸输入大秦的主要孔道。当时的丝绢并非由中国人直接运到大秦,而是分若干段转运的,主要的丝绸顾客是大夏、安息等国人和地中海各海口的腓尼基人。中国的丝经他们转贩,才落入大秦人手裏。B二十世纪初年,英印度政府派斯坦因爵士就丝路之路线问题作考证,经过了四次在中亚细亚之考证,结果确立了丝路之路线,其线分五段:自中国本土到敦煌一段(由兰州西北行,过武威、张掖、酒泉、玉门、安西,到瓜州入敦煌)。自敦煌西南行,沿昆仑山北到达疏勒,又自敦煌西北行,沿天山亦到达疏勒,这是由敦煌至疏勒二线合而为一。自疏勒经葱岭到妫河为一段。自妫河上游可分三路入印度,其中一线由大夏西向,入安息等处,亦为一段。由安息到地中海入希腊、罗马为最后一段。C这项考察的路线与汉书所记大致吻合,因此汉唐时期,中国丝绸西运的路线大抵自中国西北甘肃省入新疆,横过克拉玛干沙漠,越葱岭,至中亚细亚,至地中海岸,入欧洲,这是里希霍芬首称之丝路。D丝绸之路在中国内不止一条,汉代时大抵有三条干线:南线(始於西汉):敦煌-->楼兰(鄯善)-->于阗(和田)-->莎车(莎车)县-->疏勒(喀什)-->葱岭(帕米尔高原)-->大月氏(阿富汗)-->安息(伊朗)-->条支(阿拉伯)-->大秦(罗马)北路(始於西汉):敦煌-->车师(吐鲁藩)-->龟兹(库车)-->与南道会合-->疏勒(喀什)-->葱岭(帕米尔)-->大宛(苏联国境)-->康居(苏联国境)-->安息(伊朗)-->大秦(罗马)新北路(始於东汉):敦煌-->伊吾(哈密)-->车师(吐鲁藩)-->天山北麓-->乌孙(伊犁)-->康居-->奄蔡-->黑海-->地中海-->拂林(东罗马帝国)E唐时,还有二条路可出口丝绸:吐蕃道:从长安出发往西经过吐蕃(今西藏),前往印度,经印度西行到中亚细亚。永昌道:从永昌(今云南)前往印度,再转而至波斯、大秦等地。丝路在东西化交流的作用在物产方面:西方传入的农产品:葡萄,胡桃,蚕豆,石榴,苜蓿,胡椒,胡瓜,胡麻,胡葸,胡荽等。西方传入的动物:大宛的汗血马,西域的骆驼,安息的狮子,巨象,驼鸟等。西方传入的矿物:琉璃,明珠,璧玉奇石等。西方传入的珍贵特产:犀角,象牙,珊瑚,玳瑁,琅玕,水晶,玛瑙,朱丹,碧青,香料,红蓝花,金丝织品等。西方传入的其他物品:葡萄酒,烧饼,沙糖,胡服等。中国西传的物产:丝绸,漆器,铜铁,金银器,瓷器,果品如桃梨等。在工艺技术方面:西传中:大秦波斯的毛织品技术和织染技术,奄蔡的貂皮技术等。中传西:开井术,炼铜术,修农田水利,造纸术,造火药技术等。* 中国把农技术传到西域:汉时除在西域设置都护外,尚设置戊己校尉,监督屯田,使沙漠地区得到灌溉。据<<水经注>>所戟,敦煌人索励率兵千余人至伊循城屯田时,曾调集鄯善、焉耆、龟兹国士兵三、四千人,把发源於昆仑山的注宾河巨流横断,掘渠分井,灌溉农田,许多瘠田变成了沃壤。* 凿井术的西传:又教大宛人穿井之其,而助其灌溉及饮用。今天吐鲁蕃地使用坎儿井,其开法就是由汉朝屯田西域的军队传入,且辗转传入中亚。在学术文化方面:汉时西域各国纷纷遣王子东来,留京师学习政教,在衣饰,奏乐,礼义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唐时中文物制度亦为邻近诸国,甚至远如大食所仿效,京师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文化都市,外国多遣学生至中国留学。在艺术方面:中国深受西方影响:西域胡人的角力,竞技假面戏,化装歌舞,杂技斗兽魔术等对日后中国本土戏剧艺术与要的产生,具有强烈的影响。希腊系艺术也输送至中亚内地,再经由印度西域而抵达长城以南,汉朝间接导入了西艺术的成份,脱离了战国以来严谨单调的艺术范畴,蜕变为有希腊的精密优点,活泼的风格。犍陀罗乃是大月氏隆盛时的贵霜王朝时代迦腻色迦王所建的国都。当时大月氏降服大夏,并吞安息、罽宾与天竺各国。其后,综合印度及希腊的艺术,另创一种内为印度佛教,外为希腊式的文化,表现在雕刻、美术及绘画各方面。传到中国,如海兽、葡萄镜的图案。中国美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特色,以至敦煌壁画及六朝、唐代佛像造形皆长头高鼻,类似希腊神话中的神像。凡此种种,都是受希腊人文主义影响具体艺术表现。现存汉代石雕铜铸图像,大部都雕刻有域的特色与风俗习惯,如浮雕石狮,裸舞像,抱蛇吐火,兽身鸟首,海神鱼龙,有翼神人,巨象,孔雀等,全充满外来风格。这类新雕铸图像分布最多首推山东,四川,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由其分布地域可反映西来艺术风行的程度既深且阔。音乐歌舞面:中国传统的敲击乐器(如钟鼓磐钲之类),仅能敲击音乐节奏而很难独立奏成乐章。以后,琵琶箜篌角篥,笳笛等乐器传入,从此新声新调急涌而出,为中国乐舞创造了辉煌的境界。在宗教传播方面:自张骞通西域以后的百多年间,西域的僧侣(尤以大月氏和安息人为多)追随4商队东来,将梵典输入。西汉和东汉时,印度的佛教便是沿丝路而传入中国,此后印度和西域的僧侣不断东来,如安息人安世高,大月氏人支谦,康居人康孟详,天竺人竺佛朔等人相继来华译经,使佛教打下了发的基。其他宗教如回教,景教,摩尼教,祅教等亦沿丝路传入中国。在文学方面:佛经中「譬喻」技巧对中国文学描写技巧及思考方法产生新鲜的剌激和影响。印度梵文拼音法的传入,导致四声切韵的发明,影响近体诗的发展。佛经故事及寓言文体,影响了中国小说,长篇歌曲体裁之发展。唐宋以后文学作品含浓厚佛学意味。在翻译佛经时,许多梵典中字汇及成语亦为中国所吸收,使中国语文辞汇更为丰富。在学术思想方面:佛教哲学输入中国,使中国学术思想为之大变,魏晋士大夫多善研佛经,亦喜用佛教思想合流。佛教亦日趋华化并导人从事心性,为日后宋明理学兴起奠下基石,丰富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涵。在科学方面:天竺,大秦的眼科,西域波斯大食及拂林的药物亦输入中国,天竺的天文学,数学也於唐时经丝路传入中国,了中国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和发展。西域的琉璃制造术亦唐时传入中国,使中国瓷器制作更精美。中国造纸法,印刷术火药西传推动欧洲文明。造纸术的西传虽然是在唐朝坦罗斯战役才正式向西传播,然考古学家劳贞一曾在黑城发现约公元105年的古纸,斯坦因在敦煌及于阗的碉堡中发现公元250年至313年的古纸,证明在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纸张以后,纸张己陆续经过西域辗转西传,对世界文化影响甚大。自己捡重点看

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语文

305 评论(15)

shn312

回答 简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作用: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丝绸之路是贸易通道,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西北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形成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南方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秦汉时期就已开通的起于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今天的缅甸、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并延及中亚、中东等地区的商贸和人文交流通道,是中国最古老的向西开放之路。 更多1条 
163 评论(11)

Owen思密达

【摘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字】丝绸之路 东西文化 欧亚【正文】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丝绸之路的形成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 ,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经济方面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军事方面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 ,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对西部发展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相互交融,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更好地带动了我国西部的进一步发展。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的窗口,中国的丝绸之路边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篇二:丝绸之路与中国论文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但结果却与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当时的大月氏国却因"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在此意义上,张骞是无功而返。但是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所以,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过此行目的却在通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是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才有了“丝绸之路”这样一条沟通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也为此后千百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对欧洲,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的汉王朝的兴盛,同时中国的各种先进技术传进中亚与欧洲,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是精神性质的影响。但是,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在元朝,蒙古人统治当时的中国,他们所征服的辽阔疆域使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在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我们注意到,当时的汉朝所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才有丝绸之路的出现以及它的初期发展,它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促进这条商道的发展,国家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而这样的开放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丝路的兴衰史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商业的繁荣,还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沟通,因此,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另一方面,当欧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的各种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也在此时不断地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并且,工业革命是交通业大大发展,丝绸古道的徒步履行便不再需要。因此,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带给世界的影响,也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被体现。此外,全球航海业的兴起,也冲击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由于海上航行周期和成本降低,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但陆上行程周期长且条件艰苦,因此,陆上商道便被取代。而且在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他们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即丝绸之路。这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的衰败,为寻求新的商道,他们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间接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当代,作为一条古老商道的丝绸之路已经淡出历史的舞台,消逝在漫天的黄沙之中,伴随着的还有那西域诸国古老的文化和古道上叮当的驼铃。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滚进20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转型后又一次焕发出生机。在里海,在波斯湾,从中亚到中东,约占世界储量三分之二的石油被发现,这些地区迅速成为世界能源供应中心。世界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在这一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石油之路,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218 评论(8)

橙子CiCi

拓展资料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
355 评论(13)

御景520

你写错了,应该是1500字吧
81 评论(13)

雨中的恋人

人生充满了起起落落。挫败,是上天赐给他的礼物和恩典,停下来检视自己的所有,沉静地思考自己接下来要过的生活,几十年来的努力,制造出今天的难题,必须为自己找到幸福的出路。
34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