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yj5876
真是真的,但没有金子含在里面,就是个纸做的而已。这个地方经常干这种评奖活动,一定是要你交费的吧?叫你交款去取奖状了吗?如果是叫你交钱了,你就赶紧把钱收好自己买几件衣服穿穿吧。记住,只有发给你奖金的奖励才有含金量的。 
近日,某乎上有一则曝光新拟定南方科技大学硕博工资的帖子,引起了不少关注。帖子显示,硕士的工资为4~6 万/年,博士的工资开题前 7~9 万/年,开题后 5~13 万/年。随后,南方科技大学的招生直播中也写出,硕博的薪酬将会大于现行标准。此前在深圳大幅降薪的背景下,网上流传着 2022 年南方科技大学硕博工资要降薪 40% 的谣言,当时引起了较多讨论。毕竟硕士 4166/ 月,博士 8333/ 月,曾是南方科技大学较具吸引力的招牌之一。如今谣言不攻自破,南科大依旧那么壕——不仅不降,还稍涨一些。壕,几乎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的基本属性之一。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高校,比总预算是有些吃亏。南方科技大学 2022 年的预算为 56 亿,不和别人比,就看看隔壁的老大哥中山大学,这个预算差距并不小。但是,南方科技大学把总预算的 90% 都放在教育支出上,生均预算高达 36 万元,打败中山大学(生均 25),南京大学(生均 34)等老牌名校,位列全国第七。硕博补贴就不用多说,除此之外,南方科技大学的宿舍也是财大气粗,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南科大的硕士生享受双人间(如果分到三人间每月补贴 500),博士享受单人间。在今年的全国高校学生宿舍满意度调查中,南方科技大学位列第一。当然搞起科研来,人家花钱更是不含糊。2021 年南方科技大学获批科研经费 17 亿,师均科研经费为 124 万。动辄 40 万上下招博后,招聘副教授时承诺 5 年内至少提供 400 万经费,白纸黑字写出「为所有教职人员提供全国最佳的条件」。在如此有竞争力的薪酬条件下,短短11年,南方科技大学就组建了一支 58位院士,41 位杰青的人才队伍。南方科技大学这么多钱从哪来呢,作为一所省属高校,南方科技大学的钱主要还是来自政府拨款。还是隔壁的老大哥中山大学,2022 年财政拨款为 84 亿。所以说南方科技大学有钱,说到底还是深圳政府舍得给高校花钱。他壕任他壕他壕任他壕,对大部分的硕博生来说,补贴永远只能是「饿不死」但也「不够花」。南方科技大学的「财大气粗式」补贴不必说当属 top 0 梯队,此前就有南方科技大学就读的网友表示,除了学校补贴,课题组还另发,再加上论文奖励,博士在读就已经年薪 25万。类似的几所新兴理工院校补贴额度往往也是比较可观的。例如同样势头很猛的「新秀院校」上海科技大学,博一新生到手 7W/年,以后逐年增加。其次一些老牌的头部理工类大学,或研究所,往往补贴额度也比较可观。例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工科博士,也有着平均 4000-6000 的每月收入。此外,一些研究所发放的补贴额度也不算低。不过一般来说,每年 5 万元以内的补贴是大多博士生的常态。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博士每年能拿到 5 万奖学金和每月 1600 元左右的助学金,共计 42 万元;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奖学金是用于「返还学费」,实际到手的部分大打折扣。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在每个月国家补助 1950 元,外加课题组另行补助折合每月 2000-3000 余元的收入——这种程度的补贴额度,才是博士生中的普遍水准。而一些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往往补贴则不太可观,尤其文史类专业就读的博士,受专业所限,他们的补贴中「导师资助」的部分少之又少,甚至还有 19% 的博士生并没有导师资助;他们能够拿到的补贴通常徘徊在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附近。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文科博士生们每个月只有固定的国家补贴 1835 元。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永谋看来,理想的读博状态应该近似于一种工作或「准工作」状态。这意味着要参照科研人员的待遇来执行,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应该完成特定的助研、助教工作以及基本科研任务。刘永谋认为,对于今天的博士生,特别是诸如北京这样大城市的博士生来说,每月补贴 1500~2000 元无疑过低。「这些钱刚刚够维持基本生存,现在的博士生一般在 25-30 岁之间,不可能光活着就了事。」刘永谋说。也有其他多位专家认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加薪」是合理的。「一些博士生期待的四五千元的薪资并不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说,「硕士生毕业后的月薪较高,要想吸引优秀的博士生源,就要减少这些优秀生源就读博士的机会成本。」按国内普通学制来算,大部分人的博士生至少要到二十八九岁才能完成学业,这还意味着,当大部分同龄人早已工作多年买车买房,甚至已经开始在同学群里给孩子的班级文艺汇演拉票,博士们可能还在苦哈哈地等着每月那点补贴吃饭。
助学金,顾名思义,并不是工资,只是帮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费和生活费。助学金本身没有特定的标准,一般是学校发放一部分,导师自己发放一部分。20年前,中科院系统的助学金普遍高于高校。一般城市的研究所博士助学金大约500-700元/月,北京和上海的研究所大致在1500-2000元/月,但具体数额各个研究所以及导师之间会有很大差别,并非有统一的标准。高校读研的同学就相对比较拮据,每月只有大致200-300元的助学金,而且当时的高校研究生还要细分公费生和自费生,自费生需要交学费,甚至还没有助学金。随着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物价也增加了许多。高校的政策也在不断地改革,所有的学生都是自费生,但实际上奖助学金覆盖了所有学费。除此之外,一般城市的高校博士生还会有每月2-3千元不等的助学金。当然每个学校,每个导师课题组的助学金都有一定差别,但总体来说基本上在这个水平。同样,北上广深会高一倍左右。当然,这里我写的是奖助学金,其中的奖学金不是真正意义的奖学金,只指覆盖学费的所谓奖学金。真正意义的奖学金是需要差额竞争的,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拿到,所以一般招生老师也不好意思直接提这个事情。奖助学金重不重要?当然非常重要。读博士的学生普遍年龄在22-30岁左右,有些回头是岸的大龄博士年纪会更大一些,如果没有必要的奖助学金,可能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绝大部分博士生都是靠着奖助学金艰难地生活着,同时在科学的殿堂中遨游。因此,奖助学金的最低标准,肯定需要保证博士们的基本生活费。20年前在我求学阶段,中科院的助学金非常具有吸引力,学生们依靠助学金,基本上都能够脱离父母的经济援助,然而当时大部分高校的助学金就略显不足,因而中科院借此吸引了不少优质生源。当然,现在的形势可能变过来了,很多高校的助学金早已超过了科学院系统。因而,这里必须要感谢国家的奖助学金政策,让寒门子弟都能够追求更高的梦想。那么,奖助学金越高越好吗?舆论经常会看到,某某老师压榨学生,或者说利用研究生的免费劳动力。更直白来说,学生们觉得助学金给少了,性价比太低
有用。现在很多学会开始举办各种全国学者会议,只要投稿被审核过奖后就可以参加会议,参加会议后就可以获得证书,回到单位在评职称的时候可以算作一篇学术论文。所以说还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