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scp
豪华跑车、富家公子、浙大毕业生、飙车撞死人,诸多吸引眼球的因素集合到一起,引发了社会对杭州飙车案广泛而热烈的关注。而当地交警部门最初的草率鉴定,最终让这种关注演变成了一场网络风暴。日前,受害者家属接受了公安机关的鉴定报告,肇事者因交通肇事罪被批捕。一起交通事故何以演变成一桩公共事件,社会各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显然,这件案子能够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能够如此轻易地撩动大众的敏感神经,其背后的因素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安全或是富二代的教育问题。就像有评论指出的那样,飙车案激起了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关注,暴露出了普通公众对自身安全的焦灼感。而在笔者看来,这种焦灼感背后所体现的不同阶层之间的群体心理和情绪,是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社会和谐进步的人所警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杭州飙车案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具有一种标本意义。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个先富起来的阶层。虽然这部分人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财富伦理、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但很明显,其中一些人在普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并不高。他们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炫耀性消费常常让身背几十万住房贷款的工薪阶层目瞪口呆,再加上很多人的财富并不是那么阳光透明,其先富之路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灰色地带,这使得一般民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平感。而这其中,豪车无疑是先富阶层的一个标签,每一次引发的事故几乎都成为一时的焦点。此次杭州飙车案,媒体对双方“开跑车的富家公子”和“ 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名校毕业生”不同身份有意无意的强调,无疑放大了人们这种阶层分野的意识和情绪。本来,法律是无论贫富都要遵守的一个共同的游戏规则。但飙车案发生后,杭州警方并没有立即将肇事者逮捕,在最初事故认定时在措辞上的不确定,引起了公众对权钱交易的遐想和对司法机构公信力的怀疑。这其中,肇事者的一个朋友打了四十分钟电话试图摆平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场景。一些有钱有势者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他们在遇到麻烦时调动关系将其“摆平”,对于许多人来说,也并不是多么陌生的社会现象。但每一次“摆平”,都在侵蚀司法这一最后权利屏障的公信力。其实,以上的种种,并不是一个胡斌所能够负担的了的。凭心而论,公众和媒体对这起案件的反应多少有些过度,但这种过度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权利救济途径的缺乏,对分配不公的不满,以及由此而日积月累的不满情绪,都需要一个释放的渠道和契机。飙车案不过是一个放大器和导火索。而网民表达中所闪现的非理性因素,同样令人不安。如果富人阶层和草根阶层除了相互鄙视和谩骂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的话,那么,这将为我们这个社会埋下巨大的隐患。说到底,我们需要将不同的利益表达和冲突纳入法治的轨道。不论是开宝马还是挤公交,让每个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在被侵害时,能够得到司法的有效庇护,应该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而这其中,公正司法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尽管如此,张阳仍然满足于有房的快乐。尽管每月要还银行很多贷款,但是房价涨得也快,短短几个月一平方米就涨了5000多元,张阳更乐于看见这种纸上财富的增长。“我讨厌‘房奴’这个叫法,考虑问题有很多个角度,我是房子的奴隶,但同时也是房子的主人,为什么非要强调前一个悲惨的角色呢?” 买房是一种消 费行为。按照消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消费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参与体验”的生产活动。这种社会参与体验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在这个意义上,消费活动乃是一种社会语言、一种特定的社会成员身份感的确认方式。同时,消费还是一种社会地位的生产活动。在消费行为中,社会地位被生产出来,并且由于这种行为的持续性,社会地位被一再巩固复制。上等阶层力图通过奢侈消费而抬高阶层地位的门槛,凸现自身的阶层优势,并反衬出其他阶层的地位劣势。中、下阶层则试图通过对上等阶层消费形式的模仿而创造高于自身实际阶层位置的“地位假象”。 非常6+1, 我们做了“啃老族” 一篇相关报道这样描述购房现场:买房的人越来越年轻,很多年轻人身后都跟着双方的父母。这样的情景象征性地揭示出我国目前房地产购买力的来源:前面的一对小两口,加上后面的双方的4个父母。在许多地方,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标准购房模式:首付由一方或双方的父母来出,小两口承担按揭。有的小两口实际上连按揭也无法承担,必须靠一方或双方的父母帮助支付按揭款。这样,就有了我国社会中一种独特的购房模式:3个家庭,或6个劳动力在共同购买或供养1套房子,这就是“非常6+1”。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认为:“这种3个家庭6个劳动力支撑1套房子的模式,只有在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中才会成为可能,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我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代,一个家庭往往有多个孩子,孩子多达三四个的不在少数。在那样的家庭结构中,父母要帮每一个结婚的孩子解决住房问题,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是支撑中国房市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 “啃老买房”对买房者及其父母有很大的风险性,社会学教授薛林表示担忧:“年轻人把父母辛苦一辈子攒下的养老钱用来买房,有的甚至让父母借钱为自己买房,这可能引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老人的积蓄被掏空后,他们的养老将存在风险,对一些无法享受社会保险的老人来说更是如此。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未来也并不轻松,做几十年‘房奴’不说,万一职业出现波折,供房和赡养父母的双重压力将使他们疲于应付。” 房子,孩子,二选一 中国的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孩子的家庭也是不完整的。孩子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是最简单的快乐,也是最甜蜜的负担。房子,孩子,都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大多数人都要为其付出半生的精力。当房子和孩子同时摆在你的面前,你是先要房子,还是先要孩子?当房价高涨之时,这个“二选一”的确让我们无法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