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82

罩忻rb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物流管理概论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uliyun81

已采纳
论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而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是为实现商品价值,使物质实体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活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它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表现出集成化优势,进一步带来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更加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使企业创造更大收益成为可能。本文首先阐述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并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 供应链物流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参考文献】  [1] 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  [2] 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 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  [4] 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  [5] 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  [6] 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7] 梅绍祖、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清华大学出版社,  [8] 李洪心、马刚、杨兴凯:电子商务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物流管理概论论文

285 评论(14)

王宇1202072

找人代写代发论文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目前,很多朋友通过找人来代写自己的专业的(像经济管理类,财务类,会计类,法律类,教育类,人文类等)毕业论文或者发表论文。我认为,论文代写代发主要有两大风险:(1)钱花了,没拿到论文或者没拿到可用的论文,(2)论文是抄袭的。详情请看我的博客:
159 评论(14)

励志味的蠢蠢

Abstract: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is in full swing, and how to conduct a high level of the domestic market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activities, in particular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actual business of logistics activities but not enough,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oduction and logistics enterprises of the two companies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logistics Mode, hoping to further popularize the logistics 关键词:物流;现状;共同化; 配送 Key words: logistics;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mmon; distribution “物流”( Logistics)早期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我国80年代才接触“物流”概念,此时的物流不单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生产者到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的提高经济效益与效率的问题。国外物流管理先于企业内部充分发展,而后随着物流共同化趋势的发展,物流子公司、专业物流公司等专门的物流企业相继涌现,是一个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过程。我国的物流企业出现于90年代初,与企业内部的物流发展几乎同步。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内部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制度尚未建立,这就注定我国物流企业的建立,不可能基于国内企业对物流的需求,而只能面向一个特定的顾客群——“三资”企业。可喜的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如科龙、青岛啤酒、长虹、春兰等著名厂商,或为了进军国际市场,或为了与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知名品牌竞争,纷纷将提升企业的物流能力看作加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亦准备将本企业自身的各种物流活动交由专业物流公司代理。可以说,经过近10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物流企业终于迎来大发展的春天。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望,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完善周到的服务,一方面将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理念导入国内,使社会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势必对国内物流企业造成冲击。因此,国内的物流企业有必要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学习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1 我国企业物流1特征企业中,物流是指工厂从支持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厂,直至成品出厂送达顾客全过程的物料流转、移动和储存(含停滞、等待)及与之有关的咨询管理活动,并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性 厂内物流是社会流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物资流通的现代化、合理化对生产企业的外委物流、销售物流起着制约的作用。而企业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程度也直接影响社会物资流通的效率。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为前提。2)经济性 完整的物流成本应该包括从原材料开始直到商品送达消费者的全部费用。降低生产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所肩负的两大使命。3)配合性 企业物流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并以之为核心交织在生产工艺流程之中,配合生产管理的统一运作。4)动态性 企业物流随着生产节拍而准时、均衡地从原材料提供者向产成品方向动态的流动,同时,这种均衡性又是随着生产环境、条件、市场、产品型号、加工工艺、分工方与客户的改变而改变。5)复杂性 产品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方向发展,导致了生产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必须具有高效率和高柔性的功能。6)立体性 产品的工艺性能要求各类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分区域管理,同时在异地应解决流水线(总装线)上的零部件的准时化需要。7)系统性 物流活动一端连接着生产、一端连着消费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系列过程称为物流系统化。8)协调性 企业物流与工厂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以物流系统化为总目标进行物流革新,重新构造微观物流系统。9)持续性 按照生产原理,最佳的生产组合是保证所有资源正常有序的运转。2现状我国生产企业原有的物流管理形式,源于前苏联50年代的管理基础,采取自货自运与委托国营专业运输企业代运的模式,至今有很多大中型企业几乎沿用这种没有实质性变化的模式(如武汉钢铁公司等)。这与发达国家或跨国集团企业、外资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等)的先进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相比,我国的生产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物流管理观念和运作手段较落后。加之我国工业基础(设备、资金、工艺、专业化生产、生产结构等)薄弱,导致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离现代化物流有较大差距。经过五十年的演变,企业物流从节约资源到提高生产率的两个利润源,已有了较为稳定的框架,使我国传统的生产企业物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传统的计划生产的物流模式,即计划性强、劳动密集程度大,反映大多数生产者的思想观念和操作素质、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手段与目前国内平均生产力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的日趋国际化,尤其是即将加入WTO,国际物流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必将促使我国生产企业物流同步发展。但尚未改变产业结构沿袭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必出现停滞、低效、高消耗的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方式与柔性大、成本低的现代化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或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滞后,会出现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形式对物流现代化改造的不理解与排斥,从而导致对传统生产企业物流改造的难度增大。建议:对企业物流的改造,必须顾及全局,力求物流合理化、有效化,推动全员参与,逐步统一认识,逐渐纳入到能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务必对自身企业物流现状反思,更新物流管理观念,切忌盲目照搬先进国家与企业的先进物流模式,逐步引进和借鉴现代物流模式(如生产物流模式中准时化配送—JIT)并结合我国实情,稳步向现代化物流方向推进,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在五年或稍长时间内缩短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物流的实际差距。2 我国物流企业1物流企业的优势。相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物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进行物流合理化活动的领域极其广泛,可以与多个企业合作进行物流共同化,参加有关企业集团的全部物流活动,与营业仓库联合协作,开展搬迁物流业务,寻找新货主,合理组织运输及回程车辆的运输等。这些合理的物流活动,都是企业内部物流部门鞭长莫及的。2现状我国一些沿海大城市,专业物流公司已经出现,但由于这些物流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知名度尚需提高(他们的客户多为三资企业),再加上我国城市的物流设施“先天不全”,使他们在经营中困难重重。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使各部门普遍存在自给自足的现象,导致货运市场出现货源封闭,信息不畅状态,必然有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下格局。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多主体,粗放型的单车或几部车经营模式,更不利于货运行业的规模发展与规范管理,对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的主体 地位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其在运输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和被动地位。目前,社会专业运力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水平不高,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行业的多数企业尚处于传统的分散经营与运作管理,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物流服务状态,在一段时期内尚难以达到物流专业化程度。在公路货运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在众多个体与私营业户的包围下,国营(或大集体)大中型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滑坡。由于转变旧观念所用时间过长,改革旧机制、旧经营模式受诸多因素影响
182 评论(12)

彳亍2018

简谈企业物流的发展  【摘要】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壮大,除了加强人才和资金的管理外,加快企业物流的发展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文章就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物流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影响,简要分析了企业如何充分发挥现代物流的推动作用,建议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加快物流的发展,降低生产成本,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物流;企业物流;物流组织  物流是企业生产和销售中的重要环节。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是促进企业物流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传统物流,信息滞后,功能单一,服务封闭,没有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了物流的效率。而现代企业物流系统是运输、仓储、配送等多元、综合物流功能的整合结果,是基于采购、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的后勤保障系统,或者说是配套的商品供应系统。企业通过积极的促销活动和灵活的经营方式走向市场,坚持“客户需求至上、一切为客户服务”的经营理念参与市场竞争,使物流从单一的运输功能逐步转化为多元、综合的功能。加快物流的发展,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一、物流对企业核心因素的影响  (一)物流对企业占领市场的影响  物流的本质是服务,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客户服务。作为为顾客服务的主要构成部分——物流服务,则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消除生产和消费之间沟通的障碍,是企业迅速出击、抢占市场的捷径。物流服务各环节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物流服务水平。因此,物流企业要快速发展,开拓并占领市场,要把握市场对企业物流的本质需求,并逐步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以提升企业物流服务能力和品质。  (二)物流对企业获取信息的影响  传统物流的信息获取途径单一、滞后,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的及时获得和传递。现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谁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面市场的信息,谁就占领了制高点。因此,企业为了谋求物流服务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迅速传递和处理物流信息的管理系统,这是支持物流服务的中枢和保障,使物流全过程的动态协调、控制完全实现从网络前端到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才确保障企业物流的顺畅通达。  (三)物流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现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物流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销售就是物流,物流就是销售。物流不仅是企业后勤服务的保障系统,而且更是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只有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才能确保赢得客户的青睐。帮助用户满足其需要,也就是使企业自身也寻求到与客户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途径,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良好局面,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规模小、落后、粗放、物流市场不成熟  我国GDP指标占物流成本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经过推行现代物流,这项指标已经控制在10%左右。我国自1998年降到4%以来,连续7年上下徘徊,2004年仍为3%。虽然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反映了我国物流的粗放与落后。少数企业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质量和效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适应,存在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  (二)供需不平衡,社会物流粗放  经权威机构调查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的货运总量为161亿吨,货物价值总额为4万亿元,货运平均价值为2384元人民币/吨,只有美国的40%。一方面,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物流公司繁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而且绝大多数企业都涌向运输领域,造成我国运输能力,特别公路运输能力极为分散,形成恶性竞争,导致运价过低,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需要,影响专业物流服务的拓展。  (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当前,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既存在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硬约束”,更有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的“软约束”。一是体制性约束。2004年,我国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20%左右,而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只增长了6%。二是市场发育不成熟。现存的地方保护、暗箱操作、恶性竞争等问题,更由于行业诚信体制不健全,造成物流效率低下。  (四)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物流粗放也明显地表现在物流市场不成熟。我国物流外包业务绝大多数还只是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一些新兴的物流业务外包比重很低。从物流费用构成的差距,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在于物流的组织管理水平。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总费用的14%,远远高于美国8%的水平。反映出我国无论社会物流专业化水平、还是社会物流组织能力和物流管理  水平都有待提高。  三、加块我国现代物流企业与市场协调发展的途径  从我国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状况看,企业物流发展的根本要从产品到销售的渠道上畅通;就要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客户服务水平达到降低物流成本;以超强的技术规模,加强企业物流的现代化管理和人才培养,降低生产销售总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一)从生产到销售的渠道上畅通  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上。现代企业必须对市场做出正确预测,许多企业之所以发展迟缓,很大程度是由于对市场需求的转化反应缓慢,最根本的还是企业从生产到消费的渠道不畅通。产品要以动态、经济型、品牌意识为导向,提高产品发送的速度,保证准时送货,方便顾客产品的实物配送,要考虑到顾客随时能买到所需的产品,通过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品的销售,提高物流的流通效率,增加产品的透明度,以合理的营销渠道带动企业物流活动,充分认识销售和物流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物流是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激活沟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企业快速反应,迅速出击抢占市场的捷径。  (二)加强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客户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未来物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网络的竞争,现代物流要求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内的物流任务,因此在整个物流业务过程中,通过网络保持信息沟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加快订单处理速度,通过对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全过程,提高顾客服务满意度、产品的售后服务、实现网络化经营所带来的规模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采取各种各样的网络促销手段,如电子商务促销、广告、宣传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快节奏降低成本,提高销售额,扩大市场份额,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加强客户感染力。现代物流企业必须主动发掘市场需求,并对市场需求迅速作出反应。加强市场开发能力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同时建立客户的服务窗口,以树立现代物流企业的品牌形象。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三)企业物流现代化的管理和人才培养  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是提高物流能力,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现代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就是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畅通、可调控的流通体系,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管理的社会化趋势,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专门的物流中心提供,已实现少库存与零库存;最终目的就是降低成本。要着力培养一些既懂经营,又有掌握现代物流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四)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建议  (1)现代物流是横跨众多产业部门的复合性产业,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束缚,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快制定“十一五”全国现代物流业专项规划。(2)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强铁路、港口、多式联运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对于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议国家应该给予支持。(3)为企业经营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配送车辆进城、土地管理、货运代理、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几方面的政策,企业要求比较强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抓紧研究实施细则,把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在实处。  总之,发展现代企业物流,企业的重心不能仅仅放在生产线的优化和技术创新上。通过卓越的物流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物流服务水平来保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创造企业的成本优势,增加企业市场份额和提高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  [1]沈小静主编生产企业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4)  [3]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华(1962-),女,辽宁新金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和礼仪。
291 评论(13)

陆小臻

物流管理论文 题目定好了没有,我是给的完整的
27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