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3

yan413jia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航天航空论文初中数学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乐逍遥111

已采纳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航天航空论文初中数学

165 评论(8)

rosy.21

你看1 6 11 16 21 26 31 36 看看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写出第九项是多少,第十项一直写下去,假如你不知道第十项以后的数,你能给出第20项的数吗?
99 评论(8)

zhang5247219

你还是自己写比较好。如果别人都查的话写一样的怎么办?!那老师会发现的我给你一点思路:开头可以写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再,中间写你是怎么样发现生活重的数学问题并解决的,你得到什么启示,结尾写数学很重要,要学好数学等等。希望可以帮到你!
86 评论(11)

晓暮虫518

从生活中启发,有没有关于数学的,引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08 评论(12)

ls932351702

利用物理现象培养初中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带电后的气球会发生一些奇妙的现象,教师可用来引发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的有关知识。具体做法如下:用干燥的丝线将气球悬挂起来,再用干燥的尼龙布摩擦气球表面,使气球带电,用摩擦过气球的尼龙布靠近气球,布会吸引气球(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让用尼龙布摩擦过的另一个气球靠近它,气球又会受到排斥。当把带电的气球靠近人的头部,会看到毛发竖立。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当一回魔术师。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里做如下的实验:取一只玻璃杯装适量的水,把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鸡蛋在水中的位置。然后不断往水中加盐,并且轻轻搅拌,观察鸡蛋是否会悬在水中,再继续加盐,直到鸡蛋上浮至液面。当学生亲自体验了魔术的过程,接下来是急于知道迷底,便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活动中。  (三)创设与学生原有看法相矛盾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会把生活经历中的对一些现象的看法迁移到学习中,这种迁移的有些是有助于学习新的物的物理知识,以形成正确结论。但是,有时这种迁移会妨碍学生学习新知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些跟学生原有看法相矛盾的实验现象,跟学生原有看法相撞击,使学生对以往的看法产生质疑,碰撞出学生探究科学真相的火花。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对已有的经验看法产生质疑,往往是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例如伦琴射线的发现,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做“纸锅烧水”的实验,学生发现装有水的纸锅在火上不会燃烧,这与学生原有的看法(纸遇见火就会燃烧)相矛盾。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然后让学生尝试举出该现象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例如在火灾现场逃生或等待救援时,可用浸水的毛巾被披在身上或用水把衣服浸湿以防止被火烧伤。火箭发射塔下面的防热水池,等等)。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再如,为了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做如下小实验。把一只塑料饮料瓶的瓶底剪去做成一漏斗形状容器,让一只乒乓球轻轻堵住瓶口。向瓶内倒水,可以看到浸在水中的乒乓球虽然排开一定量的水,但并不浮起来(图1)。用瓶盖或手将瓶口堵住,让从夹缝流出的水聚集在乒乓球底,这时乒乓球向上浮起来(图2)。这个实验的独特作用是让学生从“知”的环境中发现“未知”,使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物体受到浮力)与面临的现实(浮力消失)。产生矛盾,造成的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识(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强烈愿望。  (四)用物理实验现象模拟一些抽象的物理理论,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初中生由于物理知识的局限性,对于有些复杂的理论暂时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自制教具,通过实验现象直接说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了解了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后,对火箭的飞行原理很感兴趣,为了给初中生解释清楚反冲运动,教师可制作“气压水火箭”。具体做法如下:取一只壁较厚实的塑料饮料瓶,在瓶盖上钻一小孔后加装一只自行车气门咀。给瓶子里装入适量的水(体积为瓶子容积的1/4至1/3),拧紧瓶盖,用打气筒通过气门咀给瓶里打气),使瓶内充满压缩空气。然后把瓶子竖直倒立于一自制圆环形支架上,用手拨出气门咀中心的气门芯后,瓶内的水在压缩空气的压力作用下高速向下喷出,同时水产生向上的反冲力推动瓶子象火箭一样向上飞去,飞行高度可达几米高。这样的实验形象直观地模拟了反冲运动,使学生容易理解火箭飞行时的力学原理。  再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电路时对“局部短路”难以理解,教师可先通过演示实验现象说明,理论解释留给学生在学习完欧姆定律后自行探讨。  (五)课后作业要贴近生活、走向社会,侧重于实践活动  课后习题要选取把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生产相结合的题目。适当增加探究实践活动,包括:家庭小实验、小观察、小制作,体验性活动,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实践中物理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例如,学生在家里结合手电筒,利用铅笔芯制作滑动变阻器;用100瓦废灯泡灯丝一段(或废日光灯管的灯丝),探究金属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让学生制作潜水艇模型;到校外调查人们使用电池的种类及废弃电池的处理情况,上网查找电池中所含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危害,探讨对废电池可行的环保处理方案;等等。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选取、创设有关的物理现象,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多参与探究实践活动,长期坚持,使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199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