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igegarnett
舆论会反转证明它错过,它总在反转说明总在错。这叫理性社会?甚至舆论这个概念本身的值得商榷,至少是不是舆论因为其公众性就具有天然正确和合法性,这是个争论了几百年也还在争论的事情。肯定有人会说,舆论之所以错那是有人居心不良带歪节奏。那我们要不要想想,除了为什么有人带节奏之外,是不是还可以问一下:什么节奏一带就起,一起就歪,一歪就乱(然后一乱就禁)?为什么常常不止反转,而是反转反转再反转?真的是一小撮人奸黑坏,还是我们傻白甜?正常社会中,舆论稀疏了,反转罕见了,这个社会就理性了。理性是与感性相对的,更多地依从客观世界的变化结合一定的逻辑与数理分析来思考。理性与结果无关,就像一道高等数学题,你做错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你没有进行理性地思考。也就是说,理性是过程的理性。那么我们来到第二个问题,是否有绝对理性的存在呢?即是否有这么一个个体或者单位他的所有判断与行为都是穷尽了理性思考后做出的而不掺杂一点感性的成分?我想大家心中有答案。那么我们回到那个问题,舆论是思考后的产物,舆论的反转说明大家思考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注意思考有两种,理性的和感性的,感性思考是从自身直觉等主观因素出发的,这往往是大众舆论对一个社会热点事件最初阶段,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想法。但随着细节的进一步披露,和大众本身对该事件的不断思考。我们要看到,仅靠感性思考是走不远的,所以必然会引入理性要素,渐渐地从不同视角不同利益相关方去审视一个事件。舆论的反转要靠理性思考来推动,因此当然是理性的体现。 
网络舆情反转,如果引导得当,引领有力,反转是可能的。反转网络舆情的三个重要环节(一)网络意见领袖声援正面舆论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的研究报告《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概念。“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是媒介信息的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两级传播”即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过程[1]。在网络传播语境下,意见领袖不仅仅是对大众传媒信息的中继和过滤,其本身也是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信源,能够起到“大众传播”的效果。此外,网民对网络意见领袖存在显著的主动需求:网民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习惯于接受意见领袖的信息指导,致使如微博大V、楼主、版主等作为网络意见领袖常态化存在;网民在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突发事件面前有消除信息不确定性的需求,需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知识优势的意见领袖来完善信息、给出意见。因此,在网络传播去中心化思维泛滥的情况下,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见领袖这一舆情导控环节,提高正面舆论的声量、强化理性网友立场、使摇摆不定者的态度结晶,与主流媒体一起凝聚成使正面舆论中心化的向心力。(二)主流媒体担当权威信源流言是“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论释”[3]。“当维美不再唯美”未经证实的言论在网友“有图有真相”的信息处理框架下掩盖了其流言实质。(三)深度评论调解网民心理对网络舆情的导控不能仅仅流于舆论热点的现象表层,还应该对舆情背后的心理动因加以引导,以此转变大众的思维定势,减少情绪化、标签化的网络传播行为。社会心理学认为,任何信息的报道,对某些事实的描述,如果不加专门的阐释和评论,对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力的[4]。因此,深度评论是对网民心理进行深度的引导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网络媒体、新媒体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超文本报道、评论,能够更加立体地、形象地传递媒体立场,传播主流价值观。热度退却之后的深度评论带来的冷思考能够超越对舆情本身的引导价值,上升到平和网民愤怒心理、缓和社会矛盾、净化舆论形成环境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