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8

yvette大囧妞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有关抗震的论文题目高中生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握瑾成瑜

已采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截至5月16日14时40分,四川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已超过2万人,受伤近17万人,同时仍有若干人失踪或被埋。血泪之地,生民之哀,家国之痛。当数以万计的生命失去了迂回与生还,也同时将我们所有人带向了悲伤与疼痛。 “5•12”,像一块突如其来的黑纱,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左臂。如果说灾情即是最大的政治,那么我们以“第一时间”的反应表达政治的良知。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共和国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解放军和中央多个部委第一时间发起响应与联动,国外政要第一时间表示慰问与哀悼。 与此同时,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穿透灾难的屏障,以跑在谣言前面的方式抵达公众。而且就在灾难发生的次日,北京奥组委负责人表示,要把奥运火炬传递和抗震救灾结合起来。奥运火炬将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缩减规模,简化程序,注重简朴,讲求实效。在火炬传递开始前,全体参与者将默哀一分钟,向在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在火炬传递的起点、终点和沿途设立募捐箱,悬挂抗震救灾标语,把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奥运圣火传递的热情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 摒弃那些政绩、形象与名声的负累之虑,为所有亡灵腾出一方静穆的祭堂,为现实的苦难留出一方净地,更为一切公共与政治找到它最人性的初衷与最本质的立场。悠悠万事,惟“灾”为大。那些永远静默于废墟下的生命,足以让我们低首致哀;那些仍在等待救援的同胞,足以让我们此心如焚。大灾岂敢漠视,人事岂能怠慢,惟有在危局之中保持果断,灾难面前传递坚定,始能焕发举国同心的能力与勇气。 灾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积极投入救灾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在那些被掩埋与被隔绝之地,依然隐藏着我们所有人的祈求与祝福。我们哀悼死者,更祈望生还者的名录上能够尽量多地增加一些鲜活的姓名。各级政府与部队在紧急行动,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在迅速响应。“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总理所言即为灾难之下的国家表达,国民诉求,更是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 奥运之年,圣火经行之处点燃蓬勃爱国热情。然而灾难来了,它以另外一种方式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那些排队捐赠的市民,那些挽起衣袖献出热血的大学生,那些赶赴灾区的志愿者,包括所有那些时刻关注灾情、为灾区祈福的人们,都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书写最有力的爱国大字。这是大灾难后的大救援,因此也必将是大悲痛后的大团结。 天佑中华,天佑灾区。从来大难兴邦,手足同胞之情将我们系于一脉。汶川“5•12”大地震,更是一条迎风飘扬的黄丝带,高悬中国。这条上书SOS的黄丝带,是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那些身在震区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所要竭力寻找的离散于灾难、血浓于水的亲人。 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若此,则天变仍不足畏,人言仍不足恤,我们仍将因此获得文明与前行之力。

有关抗震的论文题目高中生

258 评论(13)

gashira

哈哈,今天是防震减灾日吧,可怜的娃啊,还要写作文!!
281 评论(8)

070840128

汶川,四川,中华,加油
305 评论(15)

11971104

抗震救灾 英雄少年 抗震救灾有英雄30名,他们个个令我佩服,但张春玲更让我佩服不已,大家一定想知道为什么,现在就让我告诉大家吧! 张春玲,女今年13岁,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石坎红旗村人。平武县石坎小学六年级学生。3岁时,被火烧掉了双手。烧毁了面部。 2008年5月12日中午,张春玲和同学都在睡午觉。“地震”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天旋地转。六(2)班的张春玲光这脚跑出了宿舍。只听背后一声巨响,断裂的预制版砖石、木头铺天盖地地砸了下来,宿舍第三层楼瞬间垮塌。 “救命啊”“救命”!已经跑到校园外一篇麦田的张春玲被绝望的呼喊声绊住了脚步,她立刻反身冲进仍在震颤的废墟,跪在地上,顶住石头死命向后推。苏小琴得救了,背起脚被砸断的同学,她一口气跑到了离学校200多米远的麦地。来不及歇口气,张春玲有一次冲回了正在垮塌的教学楼,咬牙背起一个受伤的小男孩往麦地奔去。鲜血顺着手臂淌下,肩膀被石块砸得血肉模糊,双手也被钢筋划开了一道道血口子,她却来不及歇口气,带着几个老师第三次返回废墟,终于将被卡在两块预制板之间的杜艳梅挖了出来,并将其背到了安全区域。 在网上的以为网友,他赠送给张春玲一首诗歌: “你本来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有几根羽毛被拔掉 心扉痛彻。” “可你 依然歌唱 依然起舞。” “你依然是一只迷恋的白天鹅。” 这首美丽的诗歌就是在描写这张春玲。 张春玲到北京的医院整容,医生说:“她的手术很成功,通过仪器能恢复原形。” “同学们!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位残疾的小女孩吧!”-------------------------向少年英雄致敬 汶川大地震,灾区那些稚嫩的生命尤其牵动着亿万人的心。谁曾想,在灾难面前,他们竟然挺起了幼小的脊梁。他们的英雄气概、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让人刮目相看,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感动于灾区少年的坚强和英勇。在这场灾害中,灾区的少年儿童经受了巨大的伤痛和磨难,同时也表现出了超常的勇气和力量:女学生高莹双腿断了,双手也被砸伤,在废墟里,她不仅一直没哭,还微笑着对大家说“要勇敢”;中学生雷楚年在2分钟内,两次返回教室,帮助7名同学脱险;12岁的女学生廖桐,自己本可以迅速逃生,但看到班里还有十余名惊慌的女同学,就果断地叫大家跟她跑,将她们安全带出…… 我们感动于灾区少年的智慧和乐观。很多幸存的孩子,在自救和互救上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在等待救援时和获救后表现出可贵的乐观。他们知道保持清醒,用歌声驱赶恐怖、伤痛和困倦;他们懂得保持体力,用团结、友爱和鼓励支撑生命。小女孩邓清清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被困于废墟80小时的男孩薛枭,被救出来后第一句话是“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 我们感动于灾区少年的仁爱和感恩。女孩马小凤和薛枭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营救人员发现薛枭受伤严重些,但薛枭坚持说“先救她”,而马小凤则说“不,先救他,他的伤势比较重”。这种仁爱之心让救援人员动容。3岁的小男孩郎铮被救出后,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朝救他的武警官兵敬礼。一些逃过劫难的孩子,在路边向前来救援的人们致谢,有的还加入志愿者队伍,为救援工作贡献他们的力量。 苦难是良师,逆境出人才。现今,灾区的孩子们已擦干眼泪,带着伤痕毅然走进了帐篷学校。“安心学习,立德成才,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是灾区孩子们共同的肺腑之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之言,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崭新的诠释。这些坚强而可爱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灾区的希望,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英雄少年,时代骄子。让我们向这些少年英雄致敬,并伸出我们热情有力的双手,共同托举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33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