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影98
方领 圆袖是汉族服饰的特代, 代表天圆地方, 
渐行渐远的汉服 “民族服饰”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五十五种民族服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想起维吾尔族少女的绮丽衣裙,想起藏族独特的藏袍,想起回族标志性的白帽,想起苗族华丽的银饰…… 可是,汉族的服饰呢?这个占中华民族人口百分之九十还多的名字的服饰呢? 有人说,旗袍。 我承认,这种将女性柔美曼妙身姿展示得一览无遗的服饰很美。但是结合了满族与西方服饰特点的旗袍,绝不足以代表汉民族。诞生不过一百年的旗袍身上,承受不起五千年积淀的中华气度! 有人说,西装什么的就好。 对,我不只一次看到过在民族大联欢中,少数民族的同胞们穿着民族服饰欢声笑语,而汉族代表却突兀地穿着西装站在那里。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平常穿着一样,和美利坚、英格兰一样。 汉服呢?汉服哪去了?剃发易服三百年,汉族的子孙们当真把你忘了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汉服是一首绝美的诗。汉的大气,晋的飘逸,唐的开放,宋的端庄,无论哪一种,都好。而现在,汉服男儿的潇洒俊朗,汉服女儿的巧笑盼兮,难道都只能去历史书中找了么? 我艳羡地看着从汉服演化而去的和服、韩服在各地登台亮相。从平安奈良到江户镰仓,和服改变了很多:浴袍、振袖、十二单衣……和服的种类也很多,但是,即使是经过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在今天仍可以再大街小巷看见和服的影子。和服是日本的代表。 我更痛心地看到在我们国内,为汉服复兴而努力的人只有少数的同胞。甚至在他们宣传时,还遭到了无数的反对与冷眼。有被媒体说成作秀与无聊的,有被人认为是拍戏的,更有人把汉服当成和服或韩服的…… 当今天的我们把在民族聚会上穿上西装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谁还记得在数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穿过那样飘逸而大气的服装? 我的心在哭泣,为汉服,为汉族,更为了那同时被丢弃的阿萨民族记忆与文化。 世有中国,却已无华夏!
汉服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泛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在海外,当人们赞叹韩国人的韩服雍容华贵、日本人的和服美丽端庄时,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韩服只是明朝汉族的一种礼服,而和服只是几款唐朝汉服而已。汉服无论在文化艺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武术剑道、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在历史的承传与发展过程中,汉服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更是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重要象征。 敦煌壁画中有许多飞天,一个个身姿纯美,衣裙飘逸,彩带飞舞,让人目睹后如临仙境,心地顿觉清澈澄明。体现了古代服饰艺术之美。而大部分飞天服饰充份彰显唐朝帝国富饶美丽的人文背景和那个时代华丽精致、优美典雅的服饰特点。 当古人重德守道,敬神信佛的时候,一些宇宙中的真象就会被神有意的显现给人,那美丽神圣的一切都是人追求和模仿的标准,可见服饰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都是有其背后深厚的内涵的。 工匠们在信仰的世界里,他们把人间荣华富贵搬上墙壁,又把天国的富丽堂皇展示人间,天上人间,人间天上,真是天人合一的时代,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半神文化内涵,原来“此衣只应天上有,缘牵万古落人间”。汉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系结取代扣子,穿着汉服让人神态举止有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感。这些特色不仅有别于其它民族的服饰,邻国深受汉服影响而产生的和服、韩服。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汉服代表着中华民族优雅、博大的气质,古朴自然的审美情趣,及敬天礼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汉族人的服装以“上衣下裳,交领右衽,宽袍大袖”为特色,其中常见的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使身体藏而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腰间的衣带象征着做人要平衡中正。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人的生活起居顺应四时、十二月之序。因此人穿上了深衣,不但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在进退行走之间还要想到为人的权衡中正,顺应四时的起居习惯,与天地自然相融合。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国传统美德。深衣的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象征地道方正。交领的右衽覆盖于左衽之上,也体现了右衽为阳在外,左衽为阴在内的阴阳观念,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云肩是从隋唐开始发展形成的一种衣饰,它围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云肩的整体造型,打开来从平面看,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 披在人的肩上,云肩上绣有的四季花果和四周垂吊着的绿色长穗交相辉映,人仿佛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包罗万象,耐人寻味。云肩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创意,体现了万物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和谐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价值。有人说“天圆地方”按现在所谓的科学眼光看是不对的,天怎么会是圆的,地又怎么会是方的呢?其实,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学说并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它讲的是一种道,一种规律,一种文化。 天圆,代表的是天道圆容,讲究的是和谐、循环的规律;地方既如人道,讲究的是方正、中和,行为有规范,这才是“天圆地方”所表现的真正价值——“人合一人合一”天。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博大精深,追本求源,方知“天人合一”乃其精髓所在。遵道而行 在古代,即使重现实而不想修炼的人,也明白“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思想,由此衍生出做人必须遵守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以及“善恶有报”的普世价值观。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汉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直接影响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皇天在上,苍天有眼,中国人把遵循上天安排的“道”看得十分重要。 做事守规矩,按“道理”行事,首先就得按照礼仪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道义,而不能肆意妄为。 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舞蹈、音乐、绘画、服饰、饮食、武术等艺术形式,方方面面都要讲究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各种细节都带有敬天礼佛的端庄和虔诚。古人的裙子上常常配有一块玉,它的名字叫“玉环绶”。用条带系于腰间,垂下来。“玉环绶”的作用一个是美观,另外就是可以压住裙幅。 当走路时有风吹来,不至于使裙子随风飘舞而有失雅观。同时呢,玉本身具有一种高雅、圣洁的美,是其他东西不能替代的。 《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认为玉具有仁、智、义、乐、忠、信等美德,以象征君子之德。 古人佩玉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人也要像玉一样清透而温润,品行举止要以玉为榜,自始至终都怀有高尚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