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张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题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务必从现在抓起,才能让人民群众从良好会风中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春节期间,往往是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的高峰期。只有防微杜渐,才能从源头上堵住不正之风;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坚持移风易俗、文明过节,才能杜绝各种铺张浪费行为。只有简化包装,杜绝礼尚往来才能够充分体现节约清廉。2、“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中要害,“舌尖上的浪费”不仅花费金钱、耗费精力,也丧失了大量思考工作、研究问题的时间。首先必须防止“嘴上腐败”,警惕“舌尖上的浪费”。特别是公款大吃大喝、公款奢侈浪费,损毁了党员、干部的自身形象,浪费了国家资源能源,加重了各级财政的负担,滋生了各种腐败,侵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狠刹这股歪风。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党员、干部淡化了节俭意识,助长了浪费之风。有的认为,勤俭节约是过去艰苦岁月的特殊要求,现在提倡这个过时了;有的认为,是否节约是个人私事,只要“不差钱”,奢侈几把、阔绰几回没什么大不了;有的认为,时下国家提倡拉动消费,即使浪费一些,也是为经济建设做贡献。这些观念无疑是错误的。4、“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中要害,“舌尖上的浪费”不仅花费金钱、耗费精力,也丧失了大量思考工作、研究问题的时间。首先必须防止“嘴上腐败”,警惕“舌尖上的浪费”。特别是公款大吃大喝、公款奢侈浪费,损毁了党员、干部的自身形象,浪费了国家资源能源,加重了各级财政的负担,滋生了各种腐败,侵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狠刹这股歪风。5、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富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被摧毁,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这种错误倾向是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近年来,虽然“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但在一些地方,不少餐饮浪费现象仍然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现在公款浪费现象少了,但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个人餐饮消费中存在的浪费现象还比较普遍,爱面子、讲排场的过度消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说。——餐厅饭馆剩菜剩饭仍然不少。“不少客人离开时,餐桌上、火锅里都剩下不少饭菜,有时得扔掉一半!”上海市杨浦区一家火锅店的服务员吴小莉说,虽然店里推出了半份菜、免费打包等服务,但一些客人在点餐时还是会多点,对服务员的善意提醒也不管不顾。——食堂管理制度仍待改进。“食堂的一些管理制度不合理,客观上增加了浪费现象。”北京某公司员工高朗说,单位食堂菜品没有推出半份服务,有时买了一份想吃的菜品,但其实根本吃不掉,最典型的就是米饭,只有2两、3两等标准份,现在不少员工的饭量其实更小,最后不得不浪费。“在回收处,经常看到很多餐盘里剩了大量饭菜,被倒进垃圾桶,让人心疼!”高朗说。——家庭用餐还须倡导节约。“每天清运的居民厨余垃圾中,剩菜剩饭浪费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北京市朝阳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第二清洁车辆场餐厨清运班长胡富祥说,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居家用餐多了,有些人把做饭当成一种消遣,很多饭菜做出来只拍几张照片,吃不了几口就被丢掉了,还有不少人会点外卖,但外卖点餐量明显超出了实际需要量,很多外卖连包装都没拆就直接扔进了垃圾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机构对北京、上海、成都、拉萨4个城市366家餐馆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人/餐,浪费率为7%。据测算,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其中,大型餐馆、游客群体、商务聚餐等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我国人口多、基数大,每人浪费一点,就会是惊人的量,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较大压力,同时,餐饮浪费产生大量厨余垃圾,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赵萍说。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一头,是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另一头,是粮食安全面临多重压力。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看国际,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35亿人增至65亿人。看国内,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是“紧平衡”。尽管口粮能确保自给,但粮食生产面临成本攀升、资源约束、刚性需求大等问题。“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我们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浪费粮食虽然看上去是个人行为,但却可能产生全局性的危害。“粮食产业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只有开源节流,才能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牢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来源于聚培训作文查看原文阅读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伟人周恩来 江苏淮安, 一座久负盛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时曾因京杭大运河而富甲一方、繁华一时,建国后,因开国总理周恩来诞生于此,名扬天下。 曾经担任中国新闻社副社长的周秉德,如今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一头烫染的黑发,一袭蓝色长裙,看上去神采奕奕,和蔼可亲。她与记者一起,深情回忆了她在中南海西花厅的生活,以及她和伯父周恩来之间的感人故事。 周秉德的父亲周恩寿是周恩来的三弟。解放前,在天津以做生意为名,做党的外围工作,主要是为解放区提供药品等珍贵物资。周恩寿有6个孩子,家境困难。1949年底,周秉德姐弟3人便住进了伯父周恩来的家。那一年,她12岁,一直到1964年结婚成家,她才搬出了中南海。 初次见到伯父 因为新衣服挨批 1949年6月,周恩来伯伯把我从天津接到他当时的住处北京丰泽园。我仍然记得第一次见到伯伯时的情景。 当时,我12岁,马上就要见到伯伯了,既高兴,又紧张。我知道伯伯官挺大,不能太随意任性。伯伯见到我非常高兴,拉着我的手说,“让伯伯看看像妈妈,还是像爸爸。嗯,都有些像。”然后,伯伯又说告诉我,“我工作忙,你的生活以后就由卫士长叔叔照顾和安排。”他还叮嘱我,“旁边就是毛主席的住处,主席非常忙,夜里办公,白天休息,不要吵闹打扰他休息。” 我从天津来的时候,只带了两条裙子,比较单薄,也没有替换的衣裤。卫士长叔叔知道后,就骑车带着我到王府井做了两身衣服。 过了一段时间,伯伯看到我穿了一身蓝色新衣裤,就问我怎么回事。我说是卫士长叔叔给我买的。过了几天,蓝色衣裤拿去洗了,我就换上了那套黄色的衣裤。这次又让伯父看到了,严肃的问我,“怎么又买了一身衣服。”我说,上次叔叔给我买了两身。伯父听后,很严厉地说“浪费!”因为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实行的是供给制,干部及家属的衣物都由公家统一发放。我这两身衣裤都是公家支出的费用。伯伯说,他不是吝惜给我买裤子的钱,钱是国家的钱,不能浪费乱花,国家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到广大百姓身上。 这一年底,我随伯伯搬到了中南海西花厅,这一住就是将近16年。 一半工资贴补弟弟家用 一件睡衣几十个补丁 我们全家来到北京以后,我的父亲周恩寿找到伯伯请他帮忙安排工作。伯伯说,你的工作要由组织安排。后来我父亲在组织的安排下,上了半年培训班,毕业后分配到北京钢铁工业局(冶金部的前身)。知道此事后,周恩来专门找到单位的领导,说因为他是我亲弟弟,你给他职位要低,工资要少。最后单位安排我父亲做了一名普通科员。 在建国初期,房屋都是根据职位的高低而决定大小的,我父亲的职位低,我们家房子就很小。当时我们住在东城区的一个小胡同里,2间平房,大约20多平米,根本没有办法住下我们六个姐弟。记得当时,屋子小,西晒不通风,弟弟满头满身长了痱子,又痒又痛哭个不停。为了让我们生活的好一些,伯父把我们三个已经上了学的大孩子接到他那去住。 职位低工资就少,工资少,伯伯又说不可以申请困难补助。于是就用自己的钱给我们家做补贴。我们孩子多,而且我父亲因为患有胃溃疡身体特别不好,经常请病假,他和我父亲说,“你拿着人民的小米(人民币),不能上班就提前退休吧。”单位的领导以为伯伯说说而已,就拖着没办,最后遭到伯伯的严厉批评,结果我父亲不到60岁就提前退休了,工资拿的就更少了,每月不到100元。父亲身体有病,需要补充营养,包括治疗的药品。这些钱,都是从伯伯的工资里面拿出来补贴给我们,最初是每月120元,后来增加到200元。而他的工资只有400多元。这种资助一直持续到我们6个姐弟全部工作。我们亲戚很多,他对别的亲戚也有很多帮助,甚至他的老部下跟他提出来有困难他也帮人家。 但伯伯自己却非常简朴。他在世的时候,我总看见他忙工作,看不见他休闲的状态。他去世后,我跟伯母说我要他最破旧的衣服做纪念,伯母把他非常破旧的睡衣拿来,我一看睡衣上面补了几十个补丁,有手绢、毛巾、纱布,补了又补。我看了以后非常内疚。(说到这里,周秉德一下子哽咽了,眼睛中瞬间蓄满了泪水。)他对别人太宽厚了。从家庭来讲是这样的,对国家大事更是这样。 伯父曾经发脾气 教育我做普通劳动者 伯伯非常爱我们,他对我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伯伯对我曾经发过一次脾气。大概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清早,我坐在院里的藤椅上看书。忽然伯伯走出来,严厉地批评我:“警卫员叔叔一早就在打扫院子,你怎么能一个人坐在这里什么活都不干。”一时间,羞得我满脸通红。 那时我们上学,每周六回家一次。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用公务车接送他们上下课,时间久了,我就忍不住向伯母提出“能不能和别人一样,有车接送我们上下课。” 伯母说,车是有,但是这是伯父工作用的。上学你们就是普通学生,工作了,就是普通劳动者。这一点你们和大家一样平等。 我虽然住在伯伯家里,但我上学一周就一天住在西花厅,很难见到伯伯。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太忙了,他走路快,吃东西也快,做什么事情都快,总是看到他在不停地工作。即便如此,他还是挤出时间关心我们姐弟三人的成长。比如对我的婚姻,谈的什么朋友,他都要先了解一下,帮助我们做一些了解,了解以后告诉我们这个情况你自己去考虑决定,真是比亲父亲做的还要好。 认定马克思主义 寻求志同道合的伴侣 伯伯会和我讲他和伯母的恋爱故事,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爱情婚姻最重要的是志同道合,人生目标要一致,性格合得来,其他都不是重要的。 伯伯曾和我讲:“我在和你七妈结婚之前,在巴黎曾经有过一个女朋友。”听后,我非常惊讶。 我伯母笑着说:“五四运动那会儿,我15岁,根本没有考虑过谈恋爱的事。你伯伯比我大6岁,他立志振兴中华,献身救国事业,而且抱定独身主义。后来去法国勤工俭学时,他与觉悟社的郭隆真和张若茗同行,那时觉悟社的同志们都说,如果今后周恩来放弃独身主义要结婚的话,他和张若茗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节俭是一种美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铺张浪费、比吃比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对于这种情况,我想说:节俭并不是贫穷的人无可奈何的下策,而是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具备的美德。
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想必每个人小时候都念过这样一首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盘中餐”凝结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又有哪一样没有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因此,反过来说,节俭就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节俭是一种美德,还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能源是有限的,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节约能源是每一个人的职责。爱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这是连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然而有些人却不以为然:房间里空无一人却华灯大放;用起水来不管有无必要,总把笼头开得哗哗的。朋友,你浪费的不仅仅是你个人的钱财,更是国家的资源,整个人类的资源呀!还有,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问题日趋严重。当你若无其事地把吃剩的饭菜倒掉时,你有没有想到世界的某些角落有的人还过着有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呢?这些不讲节俭、浪费资源、浪费粮食的人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毫无责任感的人。而只有那些具有节俭美德的人才是对国家对人类有责任感的人。
古人教诲我们“俭以养德”。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提倡节俭这种美德已成为当务之急。让我们都成为具有节俭美德的人,并为在社会上形成“以讲节俭为光荣,以不讲节俭为耻辱”的好风气而努力!